admin
时间:2024-01-02 17:41:0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创设意图:
动物的食物链是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现象,只有保持了生态平衡,才能使我们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我国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当严重,导致生态严重失衡,我国已由一个多林国变成了一个少林国,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减少,以至灭绝。本世纪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从小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懂得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质量。因此,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学习通过多种活动,掌握知识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提高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能通过多种活动了解动物的食物链现象。
2、使幼儿知道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
二、活动准备:教学课件《食物链》、图片
三、活动重点:使幼儿感知动物的食物链现象,同时了解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进行环保教育。
四、活动难点:使幼儿明白食物链的概念以及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动画,使幼儿初步知道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
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辛巴吗?辛巴是谁?(狮子王国的大王)问: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狮子王国是什么样的?(想)那么让我们一起到狮子王国看一看吧。播放《狮子王》片段,感受狮子王国的美丽,引起幼儿的兴趣。问:狮子王国美丽吗?狮子王国里都有什么动物?你们知道平时他们吃什么食物吗?(幼儿充分讨论回答)
二、操作探索——了解动物的食物链。
1、今天,我把小动物们请到了咱们大四班做客,它们在哪呢?就在你们的桌子上。现在,我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它们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谁会被谁吃掉?请你为它们排排队。
2、幼儿操作,感知食物链现象。
将几种动物图片放置桌上,幼儿分组共同讨论,粘贴。
3、总结食物链概念。
(1)提问:大家请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规律?(都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而且他们排列的顺序都是从弱小的植物或动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
(2)小结:他们连在一起象什么?就象一条链子,象这样你吃我、我吃他,而形成的链状关系,我们叫做食物链。(课件演示)这是自然界中的正常现象,因为大自然中的动物和动物、动物和植物之间要相互依靠,只有你吃我、我吃他才能够生存。
长颈鹿喜欢吃草,用舌头把草卷在嘴巴里,再用平平的牙齿把草磨碎,松鼠喜欢吃硬硬的坚果,它有两颗大大的门牙,可以咬开果核,大象有两根长长的牙齿,打架的时候可以作为武器来保卫,老虎和狮子喜欢吃肉,它的牙齿又尖又利,可以把肉撕碎,
从前有条鳄鱼,他不爱吃肉,而是爱吃青菜,还有好多朋友,但他的朋友不是爱吃肉的老虎也不是狮子,他的朋友是爱吃草的小白兔啊,小山羊什么的。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唯一污点就是天津教案。此事最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左宗棠为此和曾国藩绝交,仕林清流对曾国藩也是强烈抨击,曾国藩对此十分悔恨。他自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认为此案毁了自己一生的清誉,此事加重了曾国藩的病情。又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事情的其因就是在1870年6月,天津发生多起婴儿失踪案。各地坟场多处发现四十多个幼童尸体、传言是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修建的育婴堂里发现的。就此流言四起,人心浮动。实际原因是法国教会建立的育婴堂,由于当时清朝抛弃女婴很多,法国教堂就把弃婴抱到教会抚养。但这种因为行为却被传言为洋人收集弃婴是为了做药材的谣传,到最后传言就是,洋人以为孩子检查身体为名,将进去的孩子挖出心肝和眼睛做研究,城内许多失去孩子的家长听闻后,联合起来到教堂要人,遭到了加入天主教的中国教民的断然拒绝,双方产生了肢体冲突。小孩家长和普通民众斥责天津教众是“汉奸”。
而实际上,弃婴在教堂死后,教士要安基督教仪式按葬,普通百姓哪里知道,看见教士念念有词地往婴儿身上浇水,认为这是在施妖术。涂抹膏油又像是在挖眼睛。此事传出以后,天津群情激愤,声讨之声不绝于耳。天津望海楼天主堂仿佛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民众发泄不满的原油,把教堂的行为当做一切屈辱的根源。在6月20日,天津知县刘杰经过调查并没有这些事情,但百姓并不知情,局势已经失控,几千名群情激愤的民众包围了望海楼教堂,教堂的神父找到法国驻天津总领事丰大业那儿去求救。
丰大业立即直奔了教堂与刘知县会面,公然斥责刘知县处事不利,丰大业用手枪打死了知县随从,天津百姓看在眼里那真是怒火万丈,一拥而上就把法国的总领事丰大业跟他的佣人当场打死。随即群众的愤怒已经被彻底点燃,他们冲进了教堂,见人杀人。最后一把火把法国总领馆也给烧了。一起被连累的还有英国、美国、西班牙、俄国的教堂。事后调查一共是十六名法国人和俄罗斯人,三十多名清朝教民死亡。
6月24日,英、法、美、德、意五国的军舰就在天津的海域集结起来了,以法国为首的7国公使向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发出了最后的通牒,限定十天内必须处死肇事者,赔偿损失。已经生病在家,59岁的曾国藩受恭亲王所托,“迫不得已”前往天津处理这泼天第一大案,其实派遣曾国藩前往处理已是无奈之举。在7月8日到天津直到21日调查完毕。应该说,曾国藩在给慈禧的奏报里还是比较“客观”的。核心内容就是此事与教堂无关,曾国藩给出的处理意见是,以命抵命,惩处参与暴乱的百姓,调军队进津平定混乱局面。
而朝廷中枢则希望与法国一战,因为“民心可用”。但这个处理方式曾国藩却强烈反对。慈禧也知道怎么回事,这既要缓和与法国人的关系。还要安抚天津百姓的情绪,朝廷形象也得要,这成曾国藩一个很难处理的“外交问题”。经过反复协商就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革职充军黑龙江,处死十八名暴徒,其余二十五名暴徒充军发配;赔偿白银二十万两,派出外交使团到法国道歉。(实际是四十六万两)。法国当时正在忙于和普鲁士的战争,答应了这个方案。(由于民怨太盛,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重新处理此事,也仅仅是死刑的20个人改成了16个人。而且用死囚代替)
此事清朝犯了两个错误,没有国际观。当时法国要和普鲁士的打仗,根本无意在天津教案过多关注。只要当时满清拖延一下,此事完全可以不了了知。可见,在当时即便是曾国藩这样满清第一名臣也是一样。第二个错误就是,就是教堂的产权是非法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法建房,但是包括曾国藩在内就此起诉教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维权的意识。如果就这点追究教会,是可以给教会定罪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活动目标:1、能够分辨音乐的强和弱,并且用动作表示出音乐的强和弱。
2、知道不能挑食,要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3、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蔬菜,知道名称了解其丰富营养。4、教育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活动准备:1、课件。2、与幼儿数量相同的小动物头饰和小狮子手偶。3、礼物盒(盒内有胡萝卜、土豆、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活动过程:一、跟随音乐入场:“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跟我一起拍手跳起来吧!”“这个神秘的地方终于到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地方?”二、教师讲故事: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有一座非常华丽的宫殿叫做森林王国,这个国家的国王有一个小公主,她既聪明又长的很可爱,王宫里的人还有森林里的小动物都非常喜欢她,可是啊,这个小公主有一个坏习惯,她不愿意吃饭,非常挑食,所以她经常生病,国王非常的着急,有一天晚上,国王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告诉他:“在很远的山上有一个山洞,那么里面呀有一件宝物能使你的女儿健康。第二天早晨,国王就着急森林里的动物去帮他寻宝,可是在寻宝的路上有许多小山,必须经过这些小山才能找到宝物,到底有多少做山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初步了解音乐。(播放第1遍音乐)师:“一共多少座山?”师:“在这个山里面,有一只凶猛的狮子在保护宝物,我们如果要找到宝物就必须要跟在狮子的后面,但是这只狮子非常的机灵在山上中了很多小树,每次经过这些小树下的时候,它都会回头看一看有没有人跟着它。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一家人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2、幼儿能认真听故事,并发表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看法。
3、让幼儿萌发关爱家人的愿望,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
2、教学图片
3、歌曲《让爱住我家》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请幼儿认真倾听。
(1)引导幼儿讨论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对和谐家庭的喜爱。
(2)故事里面的妈妈为什么会变成刺猬妈妈?爸爸又为什么会变成狮子爸爸呢?
(3)你们喜欢整天吵架的家吗?
(4)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家呢?
2、教师出示图片,进入情商彩虹桥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图画,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画面内容。
(1)妈妈和我一起做什么?我是怎样做的?
(2)爸爸和我一起做什么?我又是怎样做的?
(3)一家人在什么?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回忆自己在家中的表现,并模仿自己帮助家人的行为动作。
(1)你为爸爸妈妈做过这些事情吗?
(2)学一学,你是怎样做的?
4、教师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歌曲,感受家庭的温暖。
5、鼓励幼儿在歌声中表演一家人互帮互助的场景。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到娃娃家中,才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家庭角色,再次表演歌曲。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