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5 20:12:1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设计意图:《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
“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教学准备: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2、学生交流汇报。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童趣》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教学目标
?运用猜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朗读课文,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先学习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胆小鬼”,指导书写,提示:“胆”字左边的“月”要瘦长;“鬼”字的长撇贯穿上部,竖弯钩舒展。
2.读题。
师:一个人被称作“剃头大师”,说明什么?(指名说)——剃头的技艺十分高超。
师:作为一名“剃头大师”,应当“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也一定能剪出“最时髦的法式”。
理解“锃亮”“时髦”,提示“猜一猜”的方法。
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胆小鬼”一词包含了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听写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及时复习,指导书写则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每天指导学生写字的要求。扣题导入,巧妙地链接文中词句,通过“锃亮”“时髦”两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
(二)初读
师:谁给谁剃头?“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猜一猜,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
师:“剃头大师”是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指名交流)
出示句子: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师:同样是给小沙剃头,文中的剃头老师傅却有着另外一种称呼——“害人精”。
出示句子: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理解“耿耿于怀”,提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出示句子: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夺门而逃”。
师:只要肯用心,你会发现,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初读重在整体感知,通过“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大体情节,同时,相机引导理解词语的方法,落实单元目标,始终遵循语文的实践之道。】
(三)精读
师: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勾画。
2.交流和朗读。
师:乍一看,“害人精”还真是挺“害人”的,而“剃头大师”还真有点“大师”的样子。但效果究竟如何呢?(朗读,交流)
师: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指名交流)
师:我们发现,“剃头大师”其实名不符实,原来,“我”才是“害人精”,而看似“害人精”的老师傅却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课文的结尾也证明了“我”为小沙剃头的不成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精读要真正走进文本,通过充分的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落实课后练习的同时,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既得文旨,又得文趣。】
(四)感悟
1.这篇课文有意思吗?(指名交流)
师: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指名交流)
师:“剃头大师”虽然是一种自嘲,却包含着一段有趣的童年记忆,让人十分怀念那天真的岁月。此外,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让人感到特别有意思,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和“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五)延伸
1.这么有趣的故事,选自秦文君《调皮的日子》。
2.推荐秦文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编写舞蹈教案时需注重金色童年主题的表现,通过舞蹈形式来展现经典的“童年记忆”。因此,可以运用儿童歌曲、游戏等元素,灵活运用幼儿喜爱的简单舞步,以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和表演技巧,来创造出一个美好、充满童趣的金色童年世界。同时,需要注意节奏和音乐的配合,处理好动作与音乐的契合关系,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此外,可以考虑增加道具、服装等元素来营造更为逼真的现场感受,让孩子们在欢乐的跳跃中回味童年美好时光。
1、会玩的孩子都聪明 2、学习有娱乐娱乐也学习 3、我要我的快乐我有我的成长 4、大手牵小手快乐成长一起走 5、快乐一二三努力把家欢 6、有趣好玩梦想乐园 7、天天快乐时时成长 8、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9、寓教于乐寓乐于学 10、寓教于乐越教越乐 11、我要在快乐中长大 12、奇妙世界任畅游学海无涯乐做舟 13、游戏童年点亮智慧人生 14、亲亲校园快乐宝贝 15、我成长我快乐 16、快乐地学无言地爱 17、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18、娱乐学习——孩子的首选课程 19、大宝贝小宝贝我们有爱也有美 20、欢乐无极限成长看得见 21、专注快乐赢在未来 22、我们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23、循循善(幼)的亲子社区 24、边玩边学快乐童年 25、成长快乐起步学习兴趣铺路 26、智造快乐领航成长 27、妈妈让我来肯定好将来 28、亲子互动学习乐园 29、快乐土壤伴我成长 30、你负责生我负责教宝贝之家
我认为高中班主任老师很奇葩,有点“变态”。
1980年考上县高中尖子班,学校建在乡镇一座荒废的寺庙里,4个班近250人,所有老师包括校长,全是六十年代初,科班出身,才华横溢,尽职尽责,但性格古怪。
班主任老师姓陈,教地理,40岁左右的样子,不知啥原因到农村劳动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被安排到学校教书。
第一天上课,教室门口摆了一双乌黑透亮的皮鞋,一双又破又烂的草鞋,大家不明白啥意思。陈老师说,穿皮鞋或穿草鞋自己选择,要穿皮鞋,就发奋读书,否则不用坐在这里,直接回家务农,我们明白他的意思,不用功更待何时?
他讲地理,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大家都喜欢。比如,他说太平洋是大哥,北冰洋是幺妹,幺妹的夏季冰雪融化,大量的海水通过白令海峡,源源不断涌向大哥太平洋,我们哄堂大笑,但牢记在心,很难忘记。
他有很多怪毛病,长期背着军用水壶,讲一会课,就喝一口,我们都以为是白开水。一次趁他不注意,偷偷喝了一口,我的妈呀,呛得我出不来气,他竟然喝的老白干。他说以酒代水,养成习惯了,一天要喝一斤,不喝没精神。
那年代,二十多个睡在一大间房里,晚上十一点断电睡觉,陈老师每晚在窗外偷听同学说话。有一晚,一个同学说今天来学校的女人,肯定是陈老师老婆,另一个同学说,他又黑又瘦,不可能有那么漂亮的老婆。陈老师干咳两声,大家不敢再言语。
没想到,第二天他带着那个漂亮女人到了教室,牵着女人的手说,今后你们应该叫她师母。说当年因犯错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不想给她添麻烦,主动提出离婚,现在平反了,与她复婚了,踌躇满志,洋洋得意,师母羞得满脸通红。
为了脱农皮、为了穿皮鞋、为了今后找漂亮老婆,他要求我们认真读书。在他的煽动鼓舞下,大家刻苦用心,82年全班62名同学参加高考,上本科线46名,上专科线8名,剩下8名上了中专线,无人掉榜。
2012年,30年同学会,陈老师70多岁高龄,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笑风生,能喝半斤酒,能卡拉OK,能跳舞蹦迪。他希望有生之年,到每个同学工作的地方玩两天,没过两年,中风半身不遂,自理能力差,很难完成心愿了。
徐老师虽然奇葩,有点“变态”,但我们发自肺腑感谢这位恩师,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粮农二代,一家之言,不喜勿喷,谢谢!
同学们,童年是快乐的,春天更是美好的,让我们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努力学习吧!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