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6 12:46:1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教师首先教一首在野外注意安全的歌谣,平时我们在野外玩耍时如果耳朵里飞进了小虫子怎么办,我们有什么办法把小虫子弄出来。
幼儿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游戏,如何注意安全?如果耳朵里面飞进了小虫子,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弄出来。幼儿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蚂蚁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蚂蚁生活的环境。
2、通过饲养蚂蚁的活动,知道蚂蚁生长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
3、引导学生研究蚂蚁,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发现蚂蚁更多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4、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5、引导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喜欢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知道动植物对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蚂蚁、饲养蚂蚁和研究蚂蚁一系列活动,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知道蚂蚁生长的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寻找蚂蚁和饲养蚂蚁的实践活动,仔细观察,了解蚂蚁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1、寻找蚂蚁要用到的容器、面包屑或糖、小毛刷子或吸管等材料。
2、饲养蚂蚁要用到的泥土、铲子、广口瓶、黑布、水、一些果皮饼干屑等。
3、有关蚂蚁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蚂蚁,初步了解蚂蚁生活的环境;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蚂蚁)大家知道蚂蚁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喝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
2、揭示课题:8、养蚂蚁
二、找蚂蚁
1、教师引导:同学们,蚂蚁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先去找一找蚂蚁吧。
在找蚂蚁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蚂蚁可能生活在哪里?我们到哪里才会找到蚂蚁?(大树下、石头缝里、草丛中……)
2、我们找蚂蚁,用什么办法把蚂蚁引出来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蚂蚁喜欢糖和面包屑,因此可以通过食物把蚂蚁引出来。
3、教师强调在寻找蚂蚁过程中的注意点:找到蚂蚁的时候,不要用手去触摸,要用刷子或吸管。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找蚂蚁的任务。
4、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带上工具,如容器、小毛刷子、吸管、一些糖或者面包渣,到校园里去寻找蚂蚁。
5、学生找蚂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找蚂蚁的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方法。
6、学生找到蚂蚁之后,回到教室继续上课。
7、展示本小组的活动成果。看一看哪个小组寻找到的蚂蚁又多又快。
8、教师对合作比较好的小组和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9、教师引导:找到了蚂蚁,我们打算把它饲养起来,那么该怎样养蚂蚁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三、养蚂蚁
1、教师引导:同学们,养蚂蚁对我们来说非常陌生,我们怎样才能把蚂蚁养好呢?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探讨养蚂蚁的方法。
3、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之上加以补充并相机出示有关饲养蚂蚁的注意点:
蚂蚁喜欢黑暗的地方,所以它的巢穴应该是黑暗的。
蚂蚁的食量是很小的,每日每只约为0.1毫克,一般每隔3到5天喂一次食,喂食的时候以昆虫为主,可以加上动物性蛋白质食物,我们平时吃的肉类食品、饭粒什么的也可以。
蚂蚁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2℃到37℃,不宜过冷或过热。
4、出示课本上养蚂蚁的步骤及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的读一读,初步了解养蚂蚁的方法及步
1、体验眼睛、耳朵、鼻子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安全处理方法。
3、会正确判断日常行为,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述。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活动目的:
幼儿园小班昆虫主题活动教案
知道昆虫会用拟态来保护自己,并能按照拟态的不同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各种昆虫的拟态图片、集合图片
活动重点:
昆虫拟态的涵义
活动流程:
引起爱好---初步接触---观察分类---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起爱好
1、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客人,看看它是谁?
2、引导观察:它是谁?它在哪里?
二、初步接触
1、观察蓬莱蛾猎蝉,提问:
(1)、你们看见它了吗?
(2)、单独观看:它长得什么样?为什么刚才我们找不到它?
(3)、蓬莱蛾猎蝉为什么要长得象树上的斑点?
2、介绍拟态:昆虫为了保护自己,能模拟别的东西的本领就叫拟态。
3、过渡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昆虫会拟态这种本领?
三、观察分类
1、出示图片:这些都是谁?
2、熟悉不同的拟态:这些昆虫都是模拟什么呢?(蚱蜢、竹节虫、尺蠖、猫头鹰蝶、宽尾凤蝶幼虫)
3、小结:有些拟态昆虫是模拟植物让敌人看不见来保护自己、有些是模拟别的动物恐吓敌人来保护自己。
4、提出分类要求:哪些是模拟植物?哪些是模拟动物?
5、出示集合图片,幼儿操作:把模拟植物的放在一起,模拟动物的.放在一起,该怎么放?
(模拟植物的放竹节虫那边,模拟动物的放猫头鹰蝶那边)
活动结束:
提问:除了昆虫,别的动物会不会用拟态来保护自己?
以下是一份适用于中班幼儿的语言观察虫虫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蚂蚁等昆虫的生活习性。
2.提高幼儿观察、发现、表达能力。
3.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图片或实物蚯蚓、蚂蚁等昆虫。
2.一些简单的问题列表,帮助幼儿观察和思考(如何移动、吃什么、生活在哪里、有什么颜色?等等)。
3.幼儿们的作品展示区域。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将图片或实物昆虫展示给幼儿们看,一边介绍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2.活动: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有一个昆虫观察盒子。教师带领幼儿们逐一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问:这种昆虫在地下还是地表?它喜欢吃什么?它的眼睛在什么地方?等等。
3.制作:幼儿使用冰棒杆、纸板和图纸,制作自己的昆虫,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昆虫的理解。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指导,帮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展示:教师可以在幼儿们的作品展示区域陈列他们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幼儿们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作品,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教学反思】
此活动旨在提高幼儿的观察、发现、表达能力,通过幼儿制作自己的昆虫,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同学们会快乐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从而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我把认识虫子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找虫子的时候,有个孩子捉了一只蝈蝈,但是关于放在什么里面?怎么不让蝈蝈跑出来?小朋友怎么又看的清楚?的问题,孩子们争论起来,这时有个孩子提出用两个镂空塑料筐对着扣起来,这个方法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有个孩子还找来胶带把接口粘住。
当发现孩子们能主动的解决一些问题时,我由衷的高兴,即便是我本来预设的'效果没达到,但我欣慰这份意外的惊喜。
教学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仔细观察能正确辨认昆虫。
2.乐于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对昆虫有进一步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并出示课件图片,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糖甜。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蜜蜂的图片。)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都猜对了,那你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小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二、结合昆虫课件,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蜜蜂图片。
提问:请你们仔细看看蜜蜂,它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蜂巢)爱吃什么吗?(花粉和花蜜)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蜻蜓图片。
提问: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后夜里在树枝上休息)爱吃什么吗?(蚊子、飞蛾、苍蝇等小虫)
3.出示更多昆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昆虫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4.观看课件,小结:原来昆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昆虫的`身体都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昆虫的胸部长着三对脚,大多数昆虫背上都一般长着一对或两对翅膀;昆虫腹部包含着**器和大部分的内脏,是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昆虫在成长过程中在外型上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
三、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辨认昆虫,能正确辨别出昆虫。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昆虫有哪些特征,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请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与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及其原因。
总结:昆虫是一个大家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昆虫,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还有哪些昆虫,再和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