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7 17:00:0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实现形式:1.校内正式途径,涉及教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及课外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等。
2.校内非正式途径,涉及学生友谊团体、文化氛围等。
3.校外正式途径,涉及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
4.校外正式途径,涉及邻里、非正式社会、文化团体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这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作
7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指的是包括上述活动在内的全部学校生活。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代发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同样是迈向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单纯的道德说教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班会形式有以下几种:
1.根据主持人不同可以分为学生主持和班主任主持。或者说以学生自己主办还是以老师主导。
2.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事务性班会和主题教育班会。事务性班会就是安排具体的事情,主题教育班会就是根据教育内容安排的,比如以“缅怀先烈,继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班会。
就小学而言,个人观点:在学校的诸多德育工作形式中,主题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班集体成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学生在主题班会上的交流、讨论和对活动的参与,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最后,主题班会可以有效弥补学科素质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大纲里的德育课,受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和综合性。而主题班会一般是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的针对性很强的主题教育,相对于学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换句话说,具有较强针对性、经过精心设计及妥善组织实施的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优于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德育课,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德育途径包括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班级活动、学习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理想信念;文化也是一种德育途径,可以通过文艺作品、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崇尚道德、追求美好;家庭则要主要起到引导作用,父母要做好家庭教育,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德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培养。
厚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努力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建一流的育人队伍,创新育人内容和模式,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创设和谐育人环境。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进程,决定了教育活动效果。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尊重和理解学生。教育是一项打动学生心灵、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活动,而教学活动的效果也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还受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意志品质等因素影响。也就是说,离开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心灵的关注,教育教学活动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关注和亲近学生。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困难与疑惑;既关注课堂上的表现,又关注课间的举动;既关注他们校内的表现,又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因为关注,所以亲近,进而了解,教育工作因此更具针对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相信和包容学生。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做到宽厚仁慈,包容学生身上的缺点,宽容学生的失误,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让学生在获得归属感的同时,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欣赏和激励学生。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并及时表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鼓励学生,让他们形成高度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
创建一流育人队伍。班主任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和骨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更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学校要努力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育人水平。举办专家讲座,提升班主任理论素养。邀请专家到校做班级管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报告和讲座,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育人功底。举办班主任论坛,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分享经验和提供实操性指导,让班主任们畅谈工作中的困惑,共商问题解决的妙招和智慧。举办主题班会大赛,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借助班主任主题班会活动,磨炼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
创新育人内容和模式。进入新时代,教育必须解决好教育姓什么的问题。课程育人。学校要把思政课当作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探索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每名教师都应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专业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想的熏陶和濡染。实践育人。从学生日常的穿着、交往、文明礼仪、课堂纪律等点滴小事抓起,开展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化知为行。活动育人。举办如诚信做人、崇尚科学、文明卫生、发扬传统等德育系列专题教育活动,运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台等载体,丰富校园生活,活跃学生身心,培养优良品德,树立高尚人格。阅读育人。让学生爱上阅读,走进阅读的世界,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智慧对话,培养学生精神的宽度、厚度、深度。家校共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微信群、QQ群,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机制。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落实全员德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坚持生活德育,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助教育,构建一种有利于情感道德成长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