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9 21:04:36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抗争有:
1、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
3、新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维新,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具体表现在:1857年广州城战役和1858年大沽口战役。
1、广州城战役(1857年12月28日-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是英法联军入侵广州的战役。当时英国以南京条约到期为由,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但不被接受。英法利用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武力攻占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误信英国一连串的行动只是求和,而且上奏北京的文书称大败英军,所以清朝中央不知道广州已经开战,直到广州陷落才开始备战。
在两广总督以不战、不和、不守的态度下,各炮台撤防被联军夺占,战事只持续数天广州便陷落。
两广总督把节节失利的战事说成英人无计可施,只为通商求和。就在两广总督的隐瞒下,咸丰帝信以为真,下谕:叶名琛既窥破底蕴,该夷伎俩已穷,俟续有照会,大局既可粗定。务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12月28日清晨时分,英法联军开始进攻。一支5500多人联军部队(法军约900人)连同20艘军舰迅速登陆逼近城下。联军密集的炮轰两广总督官府,清军士兵逃窜一空,叶名琛仍坐在衙府批阅文件。
29日,就在两天的炮击下,广州官听被炸毁,上午时分城墙被攻破。下午2点战斗终止,联军以阵亡15人的代价宣告广州沦陷。这时逃难市民塞满了城内街道,叶不逃亡续留城中。对属下的和谈建议坚持不许英国人入城,只同意赏银子。1858年1月5日,占领广州数天后,联军逐一搜查各个衙门。叶名琛尚在左副都统署的第五院,当联军还搜查第一院时,家丁劝叶名琛逃亡,不肯。因此被联军发现擒获,叶名琛被俘,押至英舰送往印度加尔各答,不久死去。战后联军搜出了一批档案和价值5000皮阿斯特的珍宝。1月7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等高级官员联名向清帝上奏,报告广州失陷的消息,咸丰帝看到消息在奏折上批阅:览奏实深诧异。
2、1858年大沽口战役: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1858年5月26日,英法联军沿河到达天津城。1858年6月13日,大学士桂良及吏部尚书花沙纳与俄国特命全权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纳在天津海光寺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3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损伤,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以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敲响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钟声。六月上旬各国军舰二十多艘集结大沽口外,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他在十七日二时之前交出炮台。罗荣光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侵略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士布莱特的领导下发起进攻,经过六小时激战,击毙击伤侵略者255名,击沉击伤军舰6艘。由于清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守台将士虽浴血奋战,因兵力相差悬殊,弹尽援绝,近千名将士牺牲。大沽炮台也随之陷落,罗荣光在率部下冲杀中英勇殉职。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因为先后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他让中国人民产生了伟大觉醒,此后出现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终于打败了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了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越挫越勇。现在我们生活在伟大新时代,祖国日益强大和繁荣,中国人民无比骄傲,无比自豪,为伟大祖国和人民点赞!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和法国。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口岸”,派兵侵略中国,6月,英军舰队到达广州海面,因为广州军民在林则徐领导下防守严密,英军无机可乘;转攻厦门,也被击退。
后来英军乘浙江防务空虚,攻占定海,并沿海北上攻占天津海口大沽。清政府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把林则徐革职并派主降派直隶总督琦善代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前往广东。
1841年2月,英军乘琦善撤除战备,攻陷了广州的虎门,5月又占领了泥城、四方炮台,炮击广州。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攻陷厦门。
第二年,英军沿长江向下游进攻,6月攻陷吴淞,7月攻陷镇江,进犯南京。腐朽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于1842年8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控制和掠夺,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鸦片战争后,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要素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本课)教学的总体要求
2、本单元(本课)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本单元(本课)教材的整体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4、教师使用教材和处理教材的基本构想
要素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应该实现的发展水平
2、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产生的原因
3、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
4、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影响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要素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线,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有助于实现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起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终止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制订教学目标应注意:1、注意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3、具体、可测量、可评价。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达到的程度。比如一个教师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章(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4、体现不同层次。根据《课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要素四:重点、难点
1、确定重点的依据:基于课标要求(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2、确定难点的依据:基于学生起点状态(学情)
3、要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
要素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⑴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⑵教学内容
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⑷教师自身的素养
⑸客观教学条件
2、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接受方式和凭借的信息媒体不同,分为五大类:
⑴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⑵以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⑶以情感化为主的教学方法:陶冶法、榜样法。
⑷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
⑸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问题探究法等。
3、教学手段的分类:
(1)传统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
(2)现代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如投影机、电视机、投影器、语音实验室、CAI等。
要素六:教学过程原则:
1、是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是教学内容的再现;
2、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4、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
要素七:课后作业设计
1、数量适中。
2、形式多样。如阅读、收集资料、实践性操作任务。
3、层次分明。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体现差异要求。
要素八:教学反思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林崇德
(1)写成功之处
(2)写不足之处
(3)写教学机智
(4)写学生创新
(5)写再教设计链接——《教学反思写什么》教学反思的形式一般有四种:旁注,点批,总评,串析。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
是教学的“细节”:在教学过程中,某个知识点的展开、某一处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的诱导提问、某一道练习的设计......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坚持旁注,有利于教学感悟的积累。
点批。点批就是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处写的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或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进行深层的剖析,坚持“点批”,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评。总评就是在结尾处写的反思。总评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合理......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坚持“总评”,有利于教学分格的形成。
晚清教案始于1842年北京教案,结束于1911年陕西长武教案,近70年间爆发了近千场的教案,甚至义和团运动都是教案引发的。
现在摘录《晚清教案纪事》一书中的相关教案如下: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需要此书的可以关注私发,一起交流交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