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0 21:25:46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增加表达效果,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化!
中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法有:
一、导入的方法
1悬念导入法
教师精心设计一个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或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欲罢不能,顿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自然引出所讲内容。
2抒情导入法
开讲前以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朗读、讲故事等简短形式,先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这种情感平稳转移到所讲内容上来。
3诱思导入法
这种导入一般采取“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求答案,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4类比导入法
有的新课与己学课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由此及彼,产生迁移,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5励志导入法
讲述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成才经历,或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或采用名人轶事、格言、警句等形式导入新课。
6目标导入法
其特点是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然后自然进入“达标”教程。
7音像导入法
有些课文,用录像、影片、图片、录音等导入新课,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8实例导入法
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与实践中的素材作引子,不仅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9提问式导入法
所提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忌搞“是不是”、“对不对”式的简单化提问。
二、提问的方法
1引趣法
这种提问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通过提问,激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
2诱发法
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等,阐发一个道理或结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发散法
即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4引申法
设计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破疑明理。
5联系法
即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践经验,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分解法
即采用化整为零、分解难度的办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辅台阶”,便于学生回答。
7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课义的“钥匙”,以课文为突破口,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8探究法
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探究性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启发的方法
1激疑启发
其要点是在“无疑处生疑”,从而使一堂课沿着“无疑一一有疑一一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激疑启发适用于课题导入和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分解启发
每节新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
己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半知的知识一一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索求结论;
未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分解启发适于讲授密集知识内容时。
3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逐一提出,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弄清搞懂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明思维方向。讲授逻辑性强且逐层加深的教材内容时,适于用设问启发。
4反面启发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跳陷阱”,以暴露问题,在学生“碰壁”和“跌跤”后。
再用事实使他们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原来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纠正?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此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类比启发
是在立足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同类知识归纳整理,突出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启发学生认识规律、区别异同、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种启发方法。
当抽象深奥的知识的性质与某一浅显事物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时,可用此法使问题直观化和简单化。
6对比启发
有些知识易于混淆,采取对比的方法容易弄清它们的本质差异,从而启发学生分清异同点。
7比喻启发
即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用打比方或举出通俗易懂例子的方式,来讲述抽象难懂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时,此法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其道理。
8演示启发
即通过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获取有关知识。演示启发适用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
9操作启发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既启发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10情境启发
给学生创设学习某种知识的特定情境,使之身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进而引发思考。
11图示启发
运用图示启发学生思维,无论是讲解概念、法则、定律,还是讲解应用题,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语言表达的方法
教学语言的表达方法复杂多样,最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说明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某问题的含义、原因、理由、结果等解释
清楚,或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出来,通常采用此法。它可分为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喻说明、举例说明和图表说明等。
2论证法
通常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断的正确性或不正确性时运用该法。
3推导法
通常在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定律等,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推求新结论时运用该法。
4联系法
在使理论与实际、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未学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彼此接上关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时,采用该法。
5比较法
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似的或不同的事物、概念等联系起来辨别其异同时,运用该法。
6强调法
在课中,当某一重要的知识或问题,要提醒学生特殊注意时,采用该法。
7提问法
即使用疑问句式或设问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促使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8委婉法
在课堂上,有些话不直言,而是通过迂回婉转的方式去说。
9借助法
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借助其它事物、实物、理论、概念、词语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0综合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两种或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综合使用,这种方法,称之为综合法。
五、结尾的方法
1归纳式结尾
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本节所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2回应式结尾
所谓回应,是指与教学的起始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呼应。
3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另起波澜,发散开去,引发学生广阔的思考,这种结尾方式一定要讲究自然熨贴,运用得好,可以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但不要搞成画蛇添足。
4迁移性结尾
提供与讲授内容相仿的训练材料,让学生举一反三,在新的训练中巩固新知识,并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5推测式结尾
有些课文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在讲读结束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性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6延伸式结尾
根据讲授内容,将学习任务适当延伸,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能将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
7悬念式结尾
有意设立悬念,使学生急于得知下面的内容,能起到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功效。
8铺垫式结尾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课后进行认真复习,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六、练习题设计的方法
1迁移型练习
在讲过例题之后,仿照例题的形式,稍作更换,另拟题目,让学生练习,以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2诱导型练习
进行新课前,估计学生会碰到的困难,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些诱导性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启示,减少理解新知的难度。
3发散型练习
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求不同的解法,这种练习,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好处。
4对比型练习
对一些貌似质异问题,学生在解题时,稍有疏忽便会发生错误。为区别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可设计对比型练习。
5题组型练习
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设计成题组,让学生集中练习,使学生从练习中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进而强化所学知识。
6纠错型练习
建立纠错作业,要求学生抄出做错题,划出出错点,注明出错因,写出正确答案。
7探究型练习
布置有探究价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搞社会调查、问老师、与同学合作攻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学能力。
8综合型练习
在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阶段,注意设计些综合性的题目,尽可能多地覆盖已学知识点,使他们通过综合练习,发现漏洞,及时补救,并通过综合训练,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七、板书的设计方法
板书讲究内容美、结构美、书写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需要,板书设计要别具匠心:
1线索式
这种板书是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发展流程而设计的,它能清晰地展示作者的思路。
2阶梯式
这种板书状如拾级而上的阶梯。这能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层次间的递进或递升关系。
3总分式
这类板书往往是教学内容的外显形式。呈“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结构的教学内容,适于用总分式板书。
4图表式
把教学的内容要点,科学地填入设计的表格中,能起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作用。
5提纲式
编写所讲内容的结构提纲,以提纲作为板书内容。
6对比式
通过对比分出异同,有利于认识共性与个性。对比的方式主要有:概念对比、正反对比、交叉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等。
7图示式
就是在板书中,辅之能代表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方案图形的板书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美观。
8标题式
即把所讲内容各部分的标题(包括小标题),作为板书内容。
如果你是师范院校毕业,你应接受过专业培养,但如果你非专业,那么可以告诉你的是,教案基本有下面几个部分构成:一、教学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流程安排,三、教学过程设计,四教学反思。
其中,教学过程设计是重点,即这一节你是如何设计各个环节的。有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常用的是:情境导入、探究发现、知识运用、巩固提高、反思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2.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课中进行听力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课后延伸活动——小组活动,拓展认识。
3.关键问题:◆课前的调查表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思考;◆做好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
1、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3、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4、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所指称的学习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
一,讲授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意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为主,讲授知识点。
二,练习法。教师在教学中,加入练习题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更正,补充和巩固一些知识点,也包括一些耐心认真等素质教育。
三,项目驱动法。主要针对实训课程,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把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说明后,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四,分组探究法。把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和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五、微课。教师把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课前录制视频,发给学生去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学习。
六,案例法。偏文科的教学方法,比如对某一法律条文,教师通过案例,怎样处理,有法可依。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