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的作者是谁

admin时间:2024-01-11 23:07:0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羚羊木雕的故事中的道理

通过“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因而遭到父母的指责,并强令“我”从好朋友手里要回羚羊木雕事情的记述,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

在儿女们身上,他们充满友情,珍惜友情。而在父母眼里,财比义更重要。

羚羊木雕屋里静极了属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场景描写是写作手法中必不可缺的。

通过场景描写衬托出当时的气氛,也带给人紧张与悬殊感,让你止不住往下看。又对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作了无声无息的铺垫。

羚羊木雕好词好句

1、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使用成语)2、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环境描写)3、我这是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啊!(心理描写,写出了难过、愧疚的复杂的心情)4、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写出了爸妈强硬的态度)5、犄角、满不在乎、寒战、严厉、仗义、怦怦

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什么

《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羚羊木雕》的作者是谁

《羚羊木雕》的作者是本文的主人公。作品简介: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万芳不但不生“我”的气,还安慰“我”,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贵重的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应该说,父母和“我”都是有问题的。彼此多沟通交流,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更不能以冲动解决问题。

我们要学会理智地考虑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

而父母也应该多为儿女考虑,耐心与他们交流,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作者简介: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山东诸城人。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小说、童话和电视剧本的创作。

其作品不仅屡屡在国际国内获奖,而且绝大多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风靡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

羚羊木雕贵为什么贵重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装饰物

也代表了我们之间深深地,纯洁的友谊,我们之间没有受到利益等的杂念,是最美的

它承载了许多最初最美的东西

所以贵重

《羚羊木雕》的全文解析

《羚羊木雕》通过写羚羊木雕“送友”后又被迫“讨回”的过程,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赞美了少年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批评了重利忘义的思想,并含蓄地告诫父母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友情。

课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写爸爸妈妈向“我”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第二部分(17-23):插叙“我”和万芳之间的真挚的友爱。第三部分(24-25):写奶奶劝解爸爸妈妈。第四部分(26-结尾):写“我”被逼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①插叙手法的运用:所谓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相关的情况。它是一种局部写法,往往起到介绍人物身份、经历和社会关系的作用,或对某件事情来历起补充作用。文中介绍万芳情况的文字,说明了“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之深。也交代了“我”送木雕的原因,表明父母所作所为的错误。②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母女交锋时语言、神态之间的对比、爸爸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对比都很鲜明。③人物形象的细腻塑造:文中出现了六个人物,妈妈,爸爸,万芳妈是一个类型的人。在他们心目中,孩子的感情是没有分量的,对孩子粗暴,不懂得体谅、理解,这是他们的共性。但个性又有差别,如万芳妈和“我”的妈妈急躁些,而爸爸却显得平缓些。“我”和万芳自然是一个类型的人,其中万芳行侠仗义的形象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写得非常鲜明;奶奶虽然着墨不多,但奶奶体谅、尊重孩子的性格却跃然纸上。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