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2 00:00:0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一是持续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着力强化乡镇学校及乡镇幼儿园党的领导,通过开办党务工作培训班、完善城乡党组织捆绑联建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校党建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大全系统各校党建带团建、团建带动少先队建设工作力度。
二是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夯实学校“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的根基。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国旗下讲话、道德讲堂、主题党日团日队日、“书记校长讲党课讲思政课”“思政教师讲政策”等形式,将“五个认同”的思想牢牢植根于各族师生心中。
三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强化“课前三分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严格落实教案审查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随时推门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课堂教学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研讨、集体备课、组织优秀教师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等措施引导教师既要讲好思想政治又要讲好历史,既要教好文化知识又要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四是加强德育活动谋划,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组织开展“讲讲我的理想”“做一个有志青少年”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读一本励志书”读书征文活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教育和引导各族学生从小就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养成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培养为国奉献的进取精神。利用全国学生研学营地项目,建设一个集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等学习内容于一体的学习实践基地。积极指导各学校打造校史馆、开展好校园文化节,通过昂扬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思想。
五是强化对学校“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加大“五个认同”教育工作在总体考核中的比例,同时将德育成效以一定比例列入教职工考核,不断增强各学校和广大教师的育人意识。
六是由人事部门牵头,配齐配强各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由教研部门牵头,强化思政课教师学习培训工作及教研活动。从而为“五个认同”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
(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
(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1)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最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教学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
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
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
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目标导学二:品味富有战斗力的语言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目标导学三: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教学提示】
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标导学四:补充论据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认识。
3、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活动准备:课件图谱音乐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1、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上什么班?"2、师:"从小到大,你最爱谁?"3、师:"你最喜欢什么?"二、听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我也认识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让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他最爱谁?最喜欢什么?"2、师:"你们听到了什么?"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并学习他们说出的诗句。
三、看图谱学念诗歌1、师提问:"小班的时候,妈妈问了我什么?我是怎么说的?妈妈听到我的回答是什么反应?
2、师:"中班的时候爸爸问了我什么?我是怎么说的?爸爸的反应有是什么?"3、师:"现在,我上大班了,我又是怎么说的呢?老师听到后是怎么说我的?"4、看图谱,引导幼儿个别学习或合作学习。
5、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四、欣赏图片五、幼儿进行律动表演六、艺术创作,展示作品宝贝们,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我最爱祖国)你们爱祖国吗?爱幼儿园吗?爱
活动由来:
幼儿通过过国庆节回来,互相交流外出游玩的感受和体会,孩子们都说我们的国家真大,幼儿都有强烈的认识了解祖国的欲望,为了满足幼儿的欲望和要求,于是产生了我们的祖国的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问题板块主题壁报区域游戏相关内容家园合作资源利用
1、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绪、情感及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2、了解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
3、知道了解母亲河(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创造过世界奇迹。
5、知道了解四大发明。
1、中国地图什么样,它象什么?
2、五十六个民族服装服饰展,民族娃娃展。
3、阅兵图片军仪仗队图片。
4、布置长江、黄河的图片展。
5、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6、搜集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布置展墙。
1、布置了中国地图的拼图墙。
2、五十六个民族服装服饰展,民族娃娃展。
3、阅兵图片,三军仪仗队图片。
4、布置长江、黄河的图片展。
5、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6、搜集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布置展墙。
1、中国地图拼图。
2、制作绘画民族娃娃。
3、绘画天安门。
4、歌舞表演,我爱天安门学唱国歌画国旗。
5、搭建长城。
6、创编歌舞。
7、手工制作长城。
8、实验活动。
9、纸的超市。
1、向家长介绍本网络的活动内容。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资料。
3、家园共同配合带幼儿参观天安门、长城。
4、请家长给幼儿布置相关适宜的环境。
5、教师家长幼儿共创风格墙。
6、让家长帮助寻找提供资料。
1、看录相、光盘。
2、从网上下载的照片。
3、利用家长外出参观给幼儿提供录制的材料、照片、解说词等。
4、活动区活动。
5、利用周边的社区的环境和资源。
6、参观纸箱厂,寻找各种纸。
活动网络图
主要活动:1、认识中国地图2、56个民族
3、母亲河长江黄河4、天安门广场
5、长城6、国旗国徽国歌
7、四大发明8、认识纸
活动一:认识中国地图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祖国地域的辽阔,地图板图形和雄鸡的特点。
2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祖国的名称。培养幼儿从小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中国地图一幅、中国地图拼图数个。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1、认识中国地图,了解地图上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让幼儿知道了解我国地域的辽阔,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1请幼儿观察中国地图,并提问幼儿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
2地图上都有什么?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3幼儿对地图观察比较仔细,颜色分别代表什么大部分幼儿初步掌握。
1幼儿操作拼图,找到北京和自己家乡的位置培养幼儿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2在拼图上找出祖国宝岛台湾的位置。
请幼儿操作拼图,并找到北京和自己家乡的位置。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4幼儿能很快找到北京的位置,对家乡的位置在哪个别幼儿寻找较慢。
1教师能与幼儿共同互动观察地图的形状和颜色。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有序的观察。
1教师指导个别幼儿找到家乡的位置。
2活动中幼儿互相合作进行语言和操作上的交流。
活动二:56个民族
活动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了解部分民族的主要风土人情。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布置五十六民族的墙饰、照片、参观中华民族园。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1、通过设计这次活动,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及风俗。
1、谈话,请幼儿分别说说参观后的体会。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
3、谈话: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及它们的风土人情。
4、你是哪个民族的?这个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5、手工制作及绘画,民族娃娃。
6、幼儿能结合此活动把外出参观后的所见所闻进行讲述。
7、通过本次活动加深了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和热爱。
8、幼儿通过制作绘画民族娃娃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同幼儿一起对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教师在这次活动中与幼儿互动制作民族娃娃,欠缺的是幼儿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的不够。
活动三:母亲河长江黄河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江、黄河、了解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活动三:母亲河长江黄河
活动目标:1认识长江、黄河、了解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2初步知道长江、黄河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关系,激发幼儿对母亲河热
爱的情感。
活动形式:看录相,谈话。
活动准备:光盘(长江、黄河三峡的图片等)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知道了解中国的两条著名的河流。
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了解长江、黄河与民族发展的关系,说说母亲河治理后的变化。
一看录相,让幼儿初步了解长江,黄河的雄伟,壮观。
1、幼儿观察自带图片,请幼儿进行相关的讲述。
2、通过观察图片,使幼儿知道哪个是长江、哪个是黄河、哪个是三峡发电站及壶口瀑布。
3、幼儿看录象时都非常认真仔细,并不时的互相交流。
二、分辨长江黄河的图片。
1、师生共同探讨长江、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激发幼儿热爱母亲河的情感,及治理后长江黄河给人民带来得好处。
2幼儿渴望了解更多的母亲河治理后的情况。
教师能在幼儿看录象时向幼儿进行重点的介绍说明。
幼儿对此活动有很高的兴趣,渴望了解黄河长江的更多知识。
通过师幼互动,幼儿的环保意识加强了。
幼儿通过次此活动激发了对母亲河热爱的情感。
活动四:天安门广场
活动目标
1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2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3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幼儿去天安门参观、天安门的照片、图片、阅兵仪式图片录象带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请幼儿说说去天安门参观的体会,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让幼儿对天安门城楼的外观进行描述和绘画。
一、谈话:幼儿介绍参观后的见闻。
二、看录相,让幼儿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国旗每天从这里升起。
1、幼儿参观时对天安门广场看的比较仔细,要求教师为他们留影。
2、了解并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并了解相关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
3、幼儿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4、能简单说出天安门城楼外观
5、绘画天安门。
6、幼儿基本上能对天安门的外观进行描述。
幼儿通过组织活动,每周一升旗的时候幼儿都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神圣自豪感。
教师能有重点的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介绍。幼儿都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重点指导幼儿在绘画天安门时表现的天安门顶盖是金黄色的琉璃瓦,有红色的城墙,城墙上五个城门。
活动五:长城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是世界著名古迹。
2知道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修长城。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图片、图书、故事、磁带、幼儿自备相关资料。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让幼儿进行观察后说说你知道的长城的事。
了解长城的过去和今天,同时让幼儿记住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
了解长城在世界上是很著名的建筑。
一、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认识长城。
1、幼儿讨论有关长城的事情。
2、教师介绍长城的由来及故事。
3、提问为什么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有的幼儿说:长城为什么修这么长。小朋友说:“我要看看和图片上有什么不同。一、知道长城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迹。
二、利用活动区活动搭建长城画长城。
三、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建构心目中的长城。幼儿能积极参与讨论气氛活跃。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了解长城的事情。教师重点指导幼儿了解长城的起点和总长度。
幼儿在活动中对长城途经的地方地名了解的不够。主要是幼儿相关知识储备不足。1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区搭建长城。
活动六:国旗国徽国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及有关此活动。
2、通过观察图片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我国的标志,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活动形式:谈话活动
活动设计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1、认识国徽、国旗、知道国歌的歌词。
2、让幼儿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的相关知识。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绪、情感。
1、出示国徽、国旗、放国歌的音乐。
2、引导幼儿认识国旗,教师出示各种旗子,让幼儿从中选中国国旗。并请幼儿说一说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五颗黄星代表什么?
3、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什么节日国旗是最多,为什么?知道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4、引导幼儿认识国徽,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了解国徽的外形特征,知道上面的标志各代表什么。知道国徽是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尊严。
5、听国歌,让幼儿说一说你在什么场合听到过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代表着什么?通过听歌曲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6、组织幼儿听国歌,并讲解听国歌的要求。
延伸活动,我为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7、准确识别国徽、国旗及国歌的音乐。
有的幼儿说每当国旗升起时应站直。林上越说要挺起小胸脯。赵子玉说听到国歌很自豪。
孩子们说国徽是我国的标志,有的幼儿说四周的齿轮和谷穗代表工作和农民。
1、幼儿对此活动都非常感兴趣。
2、师幼互动幼儿能理解国歌的含义。
3、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对我们的祖国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更加激发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情绪、情感,和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4、欠缺的是幼儿在语言表达时部分幼儿语言平乏。
活动七:四大发明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有著名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由来。
2、让幼儿知道做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图片、录音磁带、火柴、指南针、各种纸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与反思
让幼儿知道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让幼儿了解四大发明的由来。
一、听录音磁带,了解四大发明的由来。
1、分别了解火药、印刷、指南针及造纸术。
2、儿对造纸术的由来比较感兴趣。
3、火药可以做炮竹,也可以发射火箭。
4、王福赢说:古代的书就是这样印刷的,那
时候的人真聪明。
5、有的幼儿说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现在我带的表上就有。
幼儿讨论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教师鼓励幼儿从小爱探索、爱科学、长大发明更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师幼互动时,也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
幼儿对这次活动有着很高的操作、探究欲望,听录音时也非常认真。
教师能与幼儿互动,共同参与讨论和操作并进行相关的实验。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激发了幼儿爱科学的欲望,特别是幼儿对古代人民发明的造纸术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延伸了下一次活动,他们可求认识各种纸。
活动八:认识纸
活动目标:认识各种纸,了解纸的特性;简单了解纸的用途,知道节约用纸。
活动形式:分组操作实验活动
活动准备:各种纸、水盆
活动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
幼儿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不同的纸。讨论各种纸的用途。
一、动手实验操作,认识各种纸,了解纸的特性。
1、提问请幼儿说说操作感知后的结果。(有的薄、有的厚、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软、有的硬、有的有颜色、有的有弹性等)
1、知各种纸的不同(吸水实验)
3、提问请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种纸不吸水)幼儿对实验活动感兴趣。
王依晨说:锡纸是防潮的,所以用它包香烟。
有的幼儿说:我们用的餐巾纸和手纸吸水快。有棱纸可以减少碰撞挤压。纸有腊纸才不怕水。
幼儿说:“防水的纸可以做纸杯,复写纸可以把字印出来,彩色纸可以用来布置美化班内的环境。”1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纸的用途,鼓励幼儿一起讨论说出不同的答案。
二、请幼儿寻找在家中或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纸。我们应该节约用纸。
教师巡视幼儿的实验操作并能鼓励幼儿在实践操作中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能和幼儿一起讨论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对不同的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也培养了幼儿知道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欠缺的是对特殊纸的用途了解的不够透彻。
思维接力棒:幼儿对我们的祖国网络活动非常感兴趣,参与意识强,师幼互动和幼儿与幼儿的互动都非常好,幼儿探究欲望高,因此延伸了以下活动如:我爱首都北京.环保小卫士.指南针真能干.
国庆节活动的目标是为了让中班小朋友知道国庆节的节日由来,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国旗,国徽的含义,以及了解更多关于国庆节的历史,并学会简单的手工制作制作礼物献给祖国妈妈。
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幼儿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幼儿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刻苦学习。
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以及国旗、国徽的含义。
初步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幼儿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的性格。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唯一污点就是天津教案。此事最终让曾国藩"身败名裂”。左宗棠为此和曾国藩绝交,仕林清流对曾国藩也是强烈抨击,曾国藩对此十分悔恨。他自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认为此案毁了自己一生的清誉,此事加重了曾国藩的病情。又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事情的其因就是在1870年6月,天津发生多起婴儿失踪案。各地坟场多处发现四十多个幼童尸体、传言是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修建的育婴堂里发现的。就此流言四起,人心浮动。实际原因是法国教会建立的育婴堂,由于当时清朝抛弃女婴很多,法国教堂就把弃婴抱到教会抚养。但这种因为行为却被传言为洋人收集弃婴是为了做药材的谣传,到最后传言就是,洋人以为孩子检查身体为名,将进去的孩子挖出心肝和眼睛做研究,城内许多失去孩子的家长听闻后,联合起来到教堂要人,遭到了加入天主教的中国教民的断然拒绝,双方产生了肢体冲突。小孩家长和普通民众斥责天津教众是“汉奸”。
而实际上,弃婴在教堂死后,教士要安基督教仪式按葬,普通百姓哪里知道,看见教士念念有词地往婴儿身上浇水,认为这是在施妖术。涂抹膏油又像是在挖眼睛。此事传出以后,天津群情激愤,声讨之声不绝于耳。天津望海楼天主堂仿佛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民众发泄不满的原油,把教堂的行为当做一切屈辱的根源。在6月20日,天津知县刘杰经过调查并没有这些事情,但百姓并不知情,局势已经失控,几千名群情激愤的民众包围了望海楼教堂,教堂的神父找到法国驻天津总领事丰大业那儿去求救。
丰大业立即直奔了教堂与刘知县会面,公然斥责刘知县处事不利,丰大业用手枪打死了知县随从,天津百姓看在眼里那真是怒火万丈,一拥而上就把法国的总领事丰大业跟他的佣人当场打死。随即群众的愤怒已经被彻底点燃,他们冲进了教堂,见人杀人。最后一把火把法国总领馆也给烧了。一起被连累的还有英国、美国、西班牙、俄国的教堂。事后调查一共是十六名法国人和俄罗斯人,三十多名清朝教民死亡。
6月24日,英、法、美、德、意五国的军舰就在天津的海域集结起来了,以法国为首的7国公使向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发出了最后的通牒,限定十天内必须处死肇事者,赔偿损失。已经生病在家,59岁的曾国藩受恭亲王所托,“迫不得已”前往天津处理这泼天第一大案,其实派遣曾国藩前往处理已是无奈之举。在7月8日到天津直到21日调查完毕。应该说,曾国藩在给慈禧的奏报里还是比较“客观”的。核心内容就是此事与教堂无关,曾国藩给出的处理意见是,以命抵命,惩处参与暴乱的百姓,调军队进津平定混乱局面。
而朝廷中枢则希望与法国一战,因为“民心可用”。但这个处理方式曾国藩却强烈反对。慈禧也知道怎么回事,这既要缓和与法国人的关系。还要安抚天津百姓的情绪,朝廷形象也得要,这成曾国藩一个很难处理的“外交问题”。经过反复协商就是: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革职充军黑龙江,处死十八名暴徒,其余二十五名暴徒充军发配;赔偿白银二十万两,派出外交使团到法国道歉。(实际是四十六万两)。法国当时正在忙于和普鲁士的战争,答应了这个方案。(由于民怨太盛,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重新处理此事,也仅仅是死刑的20个人改成了16个人。而且用死囚代替)
此事清朝犯了两个错误,没有国际观。当时法国要和普鲁士的打仗,根本无意在天津教案过多关注。只要当时满清拖延一下,此事完全可以不了了知。可见,在当时即便是曾国藩这样满清第一名臣也是一样。第二个错误就是,就是教堂的产权是非法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法建房,但是包括曾国藩在内就此起诉教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维权的意识。如果就这点追究教会,是可以给教会定罪的。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目标让同学们明白共克时艰,抗洪救灾,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为祖国母亲的灾难而奋不顾身去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内容,说明这次共克时艰,抗洪救灾的时间,地点,方法和措施以及所运用的工具,一边每个人都能进行参与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