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2 16:12:5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以下是一份适用于一年级学生的数字找规律教案:
【课程目标】
1.学生能够发现数字序列中的规律;
2.学生能够预测数字序列中下一个数字;
【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
2.白板和马克笔;
3.等于符号卡片;
4.加号和减号卡片;
5.乘号和除号卡片;
6.带有数字的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带有数字的图片或卡片,让学生猜测下一个数字。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序列中的规律,例如2、4、6、8、10,问他们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2.探究:让学生使用数字卡片组成数字序列,帮助他们发现规律。例如:1、3、5、7、9,问学生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在白板上写出数字序列,让学生找到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例如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2。
3.讲解符号:介绍等于符号、加号、减号、乘号和除号等数学符号的含义,并且演示如何使用这些符号来描述数字序列中的规律。
4.练习:让学生继续使用数字卡片,自己组成数字序列,并使用数学符号描述规律。例如:4、7、10、13、16,学生可以描述为向前加3。
5.拓展:教师给学生一段数字序列的前几个数字,让学生预测下一个数字并解释规律。例如:2、4、8、16,学生可以发现每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乘以2。
6.结束:让学生总结当他们在数字序列中寻找规律时所学到的东西,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规律的机会。
【课后练习】
让学生练习自己创造数字序列,并使用数学符号描述规律。教师可以提供数字组成的图片或卡片供学生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字序列提示,例如:1、4、7、10、13、___。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谈话:春天到了,花儿都开得,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了几朵漂亮的花,我准备拿走3朵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看看还剩几朵了?(2朵)提问:那么你知道老师原来有多少朵花吗?(5朵)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回答:1.我数出来的(师引导:你怎么数的,生:先数拿走的3朵,再数剩下的2朵,两个合起来就是5朵)2.我算出来的(师引导:你怎么算得,生:把拿走的3朵和剩下的2朵加起来就是5朵)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朵花,就要把拿走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拿走得的和剩下的放回到一起)这几个小朋友回答的真棒,这朵就送给你了。二教学过程1课件出示情境(老师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哨子?)2.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讨论后明确:盒子里原来的哨子是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领走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师板书:7+5=123.追问:7512分别表示什么?7+5=12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算后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盒子里原有12个哨子。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板书不规范,建议书写规范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4、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5、教学内容丰富,联系体育知识,拓展恰当。
6、用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7、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理想。
8、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9、充分利用学生自制器材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器材的使用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10、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一教学内容:被减数减数差。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理解什么是被减数减数差。
四难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
小学课本上的题,老师为什么会跳着讲,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数学知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性,但是教材有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会把一个知识点分为几个层次,安排在不同的章节中,这时候,老师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这一知识点,会选择一次性将这个知识点讲完。
2、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程度,如果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的较好,就好跳过这一章知识。
总之,教师跳过某一知识点是有取舍的,肯定是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安排的,不一定非按照课本的顺序去教学。
课题: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估测能力。2、经历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的思想方法。3、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重点: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等。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学会估算1、估一估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海绵宝宝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到商店去参观。课件出示海绵宝宝图片。师:这么多美丽的海绵宝宝儿,看的老师都很想去买些海绵宝宝回家养。你们想跟老师一起去吗?出示的图片海绵宝宝。师:来到商店,售货员小姐就先给我们介绍了红海绵宝宝,她想让我们猜一猜这里有几个?猜的越接近的就能得到星星奖励。(若学生凭感觉胡乱猜,则引导学生先数出10个海绵宝宝,让学生了解到10个海绵宝宝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做第二次估计。)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问:大家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2、猜一猜出示蓝色海绵宝宝和黄色海绵宝宝的图片。师:现在售货员小姐又给我们介绍蓝色海绵宝宝和黄色海绵宝宝。她让我们猜一猜这两种,哪种是15个,哪种是10个?猜对奖励星星。(二)探索新知,层层深入1、比较大小师:能用你们学过的知识来比较58、15、10这三个数的大小吗?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一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8>15>102、教学“多一些”、“多得多”(1)多一些师:除了用大于号、小于号比较数字外,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问:15个与10条比较,怎么说?板书:15条比10个多问:15个比10个多多少?师:在数学中,我们用“多一些”来表示多一点点。问:15表示蓝海绵宝宝,10条表示黄海绵宝宝,还可以怎么说?(2)多得多问:58个与10个比较,怎么说?板书:58个比10个多问:58个比10个多多少?师:我们习惯用“多得多”表示多很多。(3)比较“多一些”、“多得多”问:“多一些”和“多得多”都表示多,他们多的程度一样吗?3、教学“少一些”、“少得多”问: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三)巩固新知,学以致用1、我能说。出示43页“做一做”桃、苹果和梨图,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青蛙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专门捕食害虫。(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第4题)你们知道右边的那只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吗?师:你们认为哪一个答案比较合适?师:你们为什么选择30,而不选择10和8呢?(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小结: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六、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