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教育教案,胡萝卜种植教案

admin时间:2024-01-15 13:13:3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胡萝卜种植教案

教案一:萝卜的生长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萝卜生长的自然条件,知道各种污染会造成萝卜的畸形生长

2、萌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并喜欢大自然。

活动准备

1、幻灯片:萝卜

2、把各种萝卜切成小块。

活动过程

一、尝萝卜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吃的东西,你们想尝尝吗?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分别用小勺把小块萝卜放到幼儿的口中。

2、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吃的是什么萝卜。

3、课件:萝卜

让幼儿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各种好吃的萝卜。

二、故事快乐多

1、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吃了萝卜,还有一个很好听的萝卜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故事中的萝卜遭了哪些事情?

2、教师讲故事:萝卜的故事

3、提问:

为什么萝卜会变得这么难吃?萝卜兄弟遭遇了哪些事情?

三、观看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萝卜遭遇的原因。

1、讨论:你们认为萝卜兄弟应该怎么办?

2、迁移思考:我们今后看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四、环保小卫士

生活中你看哪些食物、蔬菜、水果会遭遇像萝卜兄弟这样的遭遇,你发现后会怎么样?

活动延伸

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对萝卜生长进行记录,用一表格,记录萝卜生长状况。

听声音

2

教案二:种植萝卜

活动目标:

1、对种植有兴趣,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2、迁移种大蒜的经验,巩固用按的方法种植萝卜。

3、关注植物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萝卜。

活动准备:

1、供种植的萝卜种子若干、松软的泥土。

2、废旧的杯子、罐子人手一个。小铲子若干,水桶盛好水,浇水用的小杯子若干。幼儿的小动物标签一套。

3、幼儿用书:《萝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认识萝卜。

1)让幼儿看看、说说、玩玩萝卜。

2)师:这些萝卜是什么样的?种下的萝卜能长大吗?会长成什么样子。

2、与幼儿共同回忆种大蒜的经验,尝试种萝卜。

1)师:你们种过大蒜吗?是怎样种的?那么萝卜又是怎样种的?

2)师:你想把萝卜种在哪里呢?

3、带领幼儿种萝卜。

1)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种子撒到杯子里面。

小学语文微型课教案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习:

昆明湖真美呀,。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幼儿园教案是什么

是指幼儿园老师根据每一节课堂所做的教学方法及计划。

幼儿园教案和小学教案一样,都是老师提前为本次课堂所做的准备,区别在于幼儿园教案更偏向于游戏互动,所以幼儿园教案里要有符合本节课的游戏环节。

中班语言蚯蚓的旅行教案反思

这篇教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案,他从方方面面介绍了语言蚯蚓的旅行,这里边存在了很多很多的有趣的因素老师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中班的小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有趣充分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达到了这篇教案的目的,非常好

30米自然放松跑教学设计

认识比自然放松跑,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你设计出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让同学们明白,30米自然放松跑是体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老师也可以把这项活动的方法,活动步骤,内容预计在活动中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给孩子们讲清楚,然后老师示范性的操作,最后,让孩子们自己来完成这项任务

中班春天的自然角活动教案

目标,让中班的孩子们学会春天的自然角活动,并掌握这项活动的方法,原则以及所达到的目的

内容老师,要把春天的自然角活动的方法,原则,步骤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等等,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让孩子们熟知认知,掌握住要领,然后让孩子们进行参与,教师应该在场给予指导

幼儿园饲养蚂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蚂蚁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蚂蚁生活的环境。

2、通过饲养蚂蚁的活动,知道蚂蚁生长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

3、引导学生研究蚂蚁,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发现蚂蚁更多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4、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5、引导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喜欢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知道动植物对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蚂蚁、饲养蚂蚁和研究蚂蚁一系列活动,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知道蚂蚁生长的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寻找蚂蚁和饲养蚂蚁的实践活动,仔细观察,了解蚂蚁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1、寻找蚂蚁要用到的容器、面包屑或糖、小毛刷子或吸管等材料。

2、饲养蚂蚁要用到的泥土、铲子、广口瓶、黑布、水、一些果皮饼干屑等。

3、有关蚂蚁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观察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蚂蚁,初步了解蚂蚁生活的环境;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蚂蚁)大家知道蚂蚁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喝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蚂蚁。

2、揭示课题:8、养蚂蚁

二、找蚂蚁

1、教师引导:同学们,蚂蚁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先去找一找蚂蚁吧。

在找蚂蚁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蚂蚁可能生活在哪里?我们到哪里才会找到蚂蚁?(大树下、石头缝里、草丛中……)

2、我们找蚂蚁,用什么办法把蚂蚁引出来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蚂蚁喜欢糖和面包屑,因此可以通过食物把蚂蚁引出来。

3、教师强调在寻找蚂蚁过程中的注意点:找到蚂蚁的时候,不要用手去触摸,要用刷子或吸管。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找蚂蚁的任务。

4、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带上工具,如容器、小毛刷子、吸管、一些糖或者面包渣,到校园里去寻找蚂蚁。

5、学生找蚂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找蚂蚁的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方法。

6、学生找到蚂蚁之后,回到教室继续上课。

7、展示本小组的活动成果。看一看哪个小组寻找到的蚂蚁又多又快。

8、教师对合作比较好的小组和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9、教师引导:找到了蚂蚁,我们打算把它饲养起来,那么该怎样养蚂蚁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三、养蚂蚁

1、教师引导:同学们,养蚂蚁对我们来说非常陌生,我们怎样才能把蚂蚁养好呢?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探讨养蚂蚁的方法。

3、教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之上加以补充并相机出示有关饲养蚂蚁的注意点:

蚂蚁喜欢黑暗的地方,所以它的巢穴应该是黑暗的。

蚂蚁的食量是很小的,每日每只约为0.1毫克,一般每隔3到5天喂一次食,喂食的时候以昆虫为主,可以加上动物性蛋白质食物,我们平时吃的肉类食品、饭粒什么的也可以。

蚂蚁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2℃到37℃,不宜过冷或过热。

4、出示课本上养蚂蚁的步骤及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的读一读,初步了解养蚂蚁的方法及步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