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6 07:34:40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冲出火海户外游戏教案事先准备好模拟的火海,课前谈话导入课题,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讲解游戏规则,游戏开始,教师示范指导,强调游戏时不可滞留不动,冲的时候不要拥挤不能摔倒,如果有摔倒的不能踩踏人家身上。
反思:孩子在做这个游戏时感觉不到那个气愤,而是闹哄哄的玩
幼儿园教案:我要上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大胆向老师表达自己有便意的需求。
2、知道有便意时及时入厕,养成不憋屎、憋尿、不尿湿裤子、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课间、图片。
2、表格、哭脸笑脸标志。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小刚的裤子湿了》。
2、集体讨论:
(1)、故事里的小刚怎么啦?他为什么会尿湿裤子?
(2)、你尿过裤子吗?尿在裤子里会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体验尿湿裤子的感受:
(1)、出示体验。
(2)、请幼儿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现在是冬天,天气很冷,有了大小便不及时告诉老师尿在裤子里,就会像刚才毛巾放在胳膊上那样,冰冰凉凉、不舒服,而且如果是拉到裤子里会很脏、很臭。
4、引导幼儿说说有了大小便该怎么做。
二、引导幼儿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能大胆表达自己有便意的需求。
1、课件一:蒙氏自主活动中提问: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怎么啦?他是怎么做的?
2、课件二:集体活动中提问: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怎么啦?他是怎么做的?
3、课件三:做操时提问: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怎么啦?他是怎么做的?
4、课件四:户外活动时提问: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怎么啦?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你喜欢刚才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三、熟悉幼儿入厕环境,培养幼儿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1、图片一:厕所里外环境--简单介绍入厕方法
2、图片二:厕所男女标志--区分男女厕所
3、图片三:男、女孩入厕--正确入厕
4、图片四:清洁员清理厕所--提醒幼儿要将大小便便到便槽里。
四、判断对错1、介绍表格及哭脸笑脸标志2、引导幼儿根据图中幼儿表现判断对错,并贴到表格中合适的位置。
五、组织幼儿集体入厕活动延伸:
1、学习正确大小便方法。便后整理衣服。
2、生活中,加强幼儿入厕能力的培养分析和反思:
小班部分孩子由于环境的改变,心情变得焦虑、紧张,有了便意时憋着,不敢上厕所、不敢向老师寻求帮助,以至于尿拉裤子现象时有发生,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我要上厕所"这一活动。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激发幼儿能大胆的表达有便意时的需求,养成不憋屎、憋尿、不尿湿裤子的好习惯。
通过活动,我发现设计的活动存在三个大问题:首先从目标上分析,定的有些不合理,涉及的范围较广,突不出活动重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从整个活动设计环节来看,我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幼儿学会在活动中大胆表达有便意的需求,这是核心环节。可在活动中只是在第一环节中体现了一下,其它环节如:熟悉厕所环境、区分男女厕所等占了很大的比重,给人以主次不分的感觉。再次,活动内容偏多,在短短一个活动内,既要让幼儿体验尿裤子的感受,又要学习表达有便意的需求及熟悉环境等,不可避免地导致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的都很匆忙。所以,本次活动在环节上还需梳理(体验感受-了解原因-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紧紧围绕目标,突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编写游戏规则的中班健康教案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择适合中班学生的健康主题:根据中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健康需求,选择一个适合的健康主题,如洗手、健康饮食、运动等。
2.设计游戏目标和规则:确定游戏的目标,如增加学生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然后设计相应的游戏规则,确保规则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执行。
3.准备游戏材料和道具:根据游戏规则,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和道具,如洗手液、水龙头、洗手盆等。确保这些材料安全可靠,并与游戏规则相匹配。
4.游戏操作和演示:在教案中详细描述游戏的操作步骤,并提供示范演示。解释每个环节的目的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游戏规则。
5.分组和游戏实施:根据班级人数和活动场地的大小,合理分组,并指导学生按照规则执行游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积极的健康教育体验。
6.游戏总结和反思:在教案的最后部分,总结游戏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问他们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对健康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验。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7.扩展学习和延伸活动:提供一些扩展学习和延伸活动的建议,如绘制洗手的步骤图、制作健康食谱、进行户外健身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健康主题的理解和应用。
编写中班健康教案时,要注意语言简明易懂,结构清晰,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同时,教案的内容应当具备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
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
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
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
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
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大班语言《机智的小鸭子》【活动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明白懂得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哭叫,不慌张,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2、丰富词汇:冲、抓、游、跺脚、扑通。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讲述故事。【活动准备】故事VCD《聪明的小鸭子》录音机《数鸭子》磁带字卡片【活动过程】一、听音乐,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新课。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数鸭子》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生齐做律动)师:会唱的小朋友跟着唱,会跳的小朋友也跳一跳。(幼儿兴趣浓厚)师:在这群可爱的小鸭子中,有一只聪明的小鸭子和它的朋友小猪遇到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它们遇到了什么事?幼:想知道。二、新课进程。(一)学习第一段故事。①播放故事,幼儿观看,听故事。②提问:故事里有谁?(幼:小鸭子和小猪。)师:它们在干什么?幼:它们在草地上玩耍,唱歌跳舞、游戏。(师幼共同做唱、跳的模仿动作)师: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幼:它们玩得可开心啦!师:正当它们玩得开心时,突然,一只大灰狼从草丛里冲了出来,一把抓住了小猪的脖子,他张开大嘴准备吃掉小猪,小猪害怕得动都动不了。师:孩子们,你们说小猪会被大灰狼吃掉吗?小鸭子会管小猪吗?你是小鸭子你会怎么办?③引导幼儿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擒敌拳教学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擒敌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掌握擒敌拳的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
3.熟悉擒敌拳的实战应用。
二、教学内容:
1.擒敌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擒敌拳的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
3.擒敌拳的实战应用。
三、教学步骤:
1.擒敌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1)介绍擒敌拳的历史和起源;
(2)介绍擒敌拳的基本理论,包括气、力、形、意的关系;
(3)介绍擒敌拳的技术特点,包括擒、缠、压、打、摔等技术。
2.擒敌拳的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
(1)教授擒敌拳的基本动作,包括进步、出拳、摆手、切步、踢腿等动作;
(2)演示擒敌拳的基本练习方法,包括单手擒、双手擒、单手缠、双手缠、压、打、摔等练习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擒敌拳的基本练习。
3.擒敌拳的实战应用
(1)介绍擒敌拳的实战应用,包括应对单人、多人、武器等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2)演示擒敌拳的实战应用技巧,包括躲闪、反击、制敌等应用技巧;
(3)组织学生进行擒敌拳实战应用的模拟演练。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掌握擒敌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情况;
2.评价学生在擒敌拳的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上的表现;
3.评价学生在擒敌拳实战应用中的表现。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擒敌拳教学法教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童趣》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