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0 14:13:3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活动目标
指导幼儿认识6以内的序数。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卡片。
2.准备一张画有6个格子的纸,并在纸上做一个记号。
3.幼儿作业纸。
动物运动会开始了!你能按前后顺序,分别说出第几跑道的什么动物跑在第几吗?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将动物卡片摆成一排,教师事先在幼儿的桌子上贴一个红色圆点。参考提问: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动物,分别是什么动物?从红色圆点这边数起,小鸡排在第几位?排在小鸡后面的是什么动物,排在第几位?排在小鸡前面的是什么动物,排在第几位?排在最后的是什么动物,排在第几位?
2.请幼儿拿出画有格子的纸,从画有记号的这边数起,把第二格涂成红色,把第五格涂成蓝色,并在蓝色格后面画一朵花,说出这是第几格?
3.引导幼儿看作业纸。参考提问:动物运动会开始了!请小朋友说一说,在第一跑道的是什么动物?松鼠在第几跑道?跑第一的是什么动物?小鸭子跑第几?
活动延伸
1.“猜猜他是谁”。参考提问:从左边数他排在第四,从右边数排在第二,请问他是谁?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
2.“把第四朵花染成红色”(没有要求幼儿从哪边开始数)。
空白。
用教案本纸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策略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下面是围棋的基本规则教案:
1.棋盘和棋子:
-棋盘是一个19×19的方格网格,用于放置棋子。
-棋子分为黑子和白子,黑子先手。
2.目标:
-竞争双方的目标是在棋盘上争夺地盘,占领更多的区域,同时围困对方的棋子。
3.落子规则:
-每位玩家在自己的回合可以在棋盘的空白交叉点上放置一个自己的棋子。
-棋子一旦落下,就不能移动,只能在未被占据的空白交叉点上落子。
4.活子与死子:
-活子是指一组棋子,它们的自由度足够多,无论对方如何落子,都无法完全围困它们。
-死子是指一组棋子,它们的自由度不足,无论如何下子,都无法保住它们。
5.提子规则:
-当一组棋子被完全围困,失去所有自由度时,它们成为死子,对方可以在下一回合提走这些死子。
-提子是指将对方的死子从棋盘上移除,同时将其作为自己的囚徒计算。
6.劫争:
-劫是指当一方提走对方的一组死子后,对方可以在下一回合在同一位置提回死子,形成连续的争夺。
-劫争规则规定,同一个劫只能发生一次,连续提回会被视为违规,玩家必须在其他位置下子。
7.游戏结束:
-当双方都认为不再有有利可图的地方时,玩家可以选择不下子,游戏结束。
-游戏结束后,通过计算每个玩家在棋盘上所占的地盘大小来决定胜负。
以上是围棋的基本规则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快速了解围棋的规则。围棋是一种深奥而有趣的棋类游戏,需要不断练习和思考才能提高水平。
活动目标
1、利用纸棒进行活动,学习跳格子游戏,发展弹跳能力。
2、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3、愿意积极想办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合作方面有积极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这次机会,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共同体验得到的欢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根纸棒、录音机、磁带
2、让幼儿探索纸棒的不同玩法。
活动过程
(一)、做操练习,引入活动:
让幼儿跟随音乐进行纸棒操练习,要求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好操节。
(二)、合作探索,尝试练习
(1)讲解游戏玩法:纸棒可以和我们玩很多游戏,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用纸棒玩一个新的游戏——飞机格,这个游戏大家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摆格子,试一试玩法。(给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幼儿自主合作探索,共同摆格子,感受多人玩的乐趣。)
(2)幼儿分为两组尝试摆各种形状的格子,小组间共同商讨游戏的规则,玩“飞机格”游戏。(同一个游戏布置,可以有多种游戏方式。)
(3)重点鼓励幼儿寻找合作伙伴大胆尝试跳格子,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合作、交往方面)
(4)请幼儿代表介绍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你们是怎么跳格子的?(鼓励幼儿介绍不同的玩法,或一种方式多种玩法。)
(三)、示范讲解,分组练习。
(1)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和安全事项:从起点开始,逐格单脚跳跃或双脚跳跃到终点,往旁边绕开,接到队伍后面。跳跃时,要求到格子中间,不能踩到边线。
(2)幼儿玩“飞机格”游戏,重点指导幼儿采用多种规则,感受跳格子的乐趣。
教学反思
活动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材认知、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作了诸多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围绕纸棒这中心,让幼儿在合作、探究中得到意志的锻炼、品格的熏陶和情趣的培养。
全体幼儿通过自制的纸棒,玩形式多样民间游戏“飞机格”,活动过程中增进了幼儿的体能,幼儿和小伙伴共同尝试摆格子,试一试玩法为幼儿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机会,他们自主合作探索中,得到了合作与竞争意识的锻炼,共同摆格子,感受、分享了多人玩的乐趣。
从身边选择游戏材料,潜意识地培养幼儿环保概念。
动目标:
1.能在游戏中控制自己的身体,在规定时间内努力做到一动也不动。
2.能根据指令变换模仿动作,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自制“摩棍”一根,口哨一只。
2.地面上画好写有数1-10的方格。
活动过程:
1、玩民间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
幼儿集体念儿歌,扮演木头人,“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动”。要求幼儿念完儿歌后做一个造型动作,在规定时间内不准动。
2、师幼共同玩游戏“魔法师”。
(1)教师手持“魔棍”,口念“变变变,变变变,变成长鼻子大象”,幼儿扮的“木头人”马上“变成大象”,模仿大象行走。“魔法师”巡视,变得不像的用“魔棍”一指,这个幼儿便停止动作,还原成“木头人”。游戏中“魔法师”不断发出“变成小马”“变成小兔”等指令,“木头人”按指令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听到“魔法师”吹口哨,“木头人”就要停止动作。
(2)“魔法师”组织“木头人”玩跳数字游戏。引导“木头人”按照1-10的顺序跳。如跳错,“魔法师”就把他“定”在原地不动。
(3)“木头人”跳舞。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木头人”随音乐起舞,“魔法师挥动魔棍”,音乐停止,木头人摆好造型不动。
(4)随着音乐,魔法师送“木头人”回家。
设计意图:《乌鸦喝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故事都知道乌鸦是通过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后使水位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没有关系呢?我想这可以让孩子来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正确答案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来知道结果,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内容让孩子进行小实验,在探索中了解真相。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活动准备: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活动过程: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师:为什么刚才在红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线,而现在加了沙子却可以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师:(出示图片)我们请小图片来帮个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的呢?师: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师:对呀!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红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活动课主要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等差关系,运用贴绒核桃,花生,枣吸引幼儿注意力,直观,形象,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转换,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数字概念。
目标:认识“2和3”的相邻数,理解它们和相邻数的等差关系。
重点:认识2和3的相邻数。
难点:理解它们和相邻数的等差关系。
教学准备:幼儿每人一张格子卡片;豆子6粒;1~3数字卡片;《学期班幼儿读物。数学》;贴绒核桃,花生,枣等;贴绒数字1~4.
形式:全班集体进行。
过程:
一。两个相邻数比较。
1.出示贴绒核桃2个,再出示2颗花生与核桃对应排列。请幼儿数数,核桃,花生各是几颗?是不是一样多?
2.在花生后面添一颗花生,再比较花生和核桃哪个多?哪个少?
3.在第一排下面,对应贴4个红枣图片。比较:4个红枣比3颗花生多几个?3颗花生比4个红枣少几个?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