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或说课稿)

admin时间:2024-01-21 04:41:4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急求外研英语,初中,全套,教案或说课稿

“夏商周”,史称“三代”,约从公元前2070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一千八百多年,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青铜时代。“夏商周”的历史,是有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可考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采、威武雄壮的上古史。

“大同”与“小康”

———夏朝的兴亡

中华民族进入国家文明时代大门之时,门前站着一位伟人,那就是“人文初祖”——黄帝,门后站立着一位巨人,那就是“治水英雄”——大禹。

传说,在尧、舜时代,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禾稼,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真是可怕的灾难。那时东方没有出现什么“诺亚方舟”,先民就赤脚荷锸与洪水展开了搏斗!

尧时,命鲧领导治水。鲧用传统的“堵塞”办法,屯土筑堤,以堤防水,可这次洪水太大了,堤防一次次被冲跨。

鲧奋斗了九年,勤勉不息,结果还是失败了。

舜时,命禹领导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从小跟鲧治水,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深知鲧失败的教训。禹毅然受命,勘察山川地势,足迹遍及九州。在亲自踏勘的基础上,决然改变鲧的“堵塞”办法,改取“疏导”方针,动员九州力量,统一治理。

先导大河之水入于湖海,再导沟壑之水入于河湖。禹治水,不敢稍有懈怠,有三次路过家门,匆匆走过,也顾不上进去看一看。他用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故事。

这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浩浩荡荡的洪水给先民造成了灾难,人们在同灾难的斗争中增长着才干,密切了联系。

洪水被战胜了,氏族、部落之间的狭窄界限也在同洪水斗争中被突破了。这种在同自然斗争中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不久就反映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了。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舜年老时,禹作了继任首领。

禹继任后,又因讨伐三苗,战功赫赫,大大加强了手中的权力。

相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君后至,而禹斩之。”参加会议的要执玉帛,迟到的竟遭杀戮,一声令下,“万国”听命。这时的大禹,已不是原始社会里的天然尊长,而成为威严赫赫的国王了。

禹年老时,虽也遵照氏族社会的传统推举伯益做帝位继承人,可是,禹的儿子启早就借助父亲的权势,培植起自己的庞大势力。

禹逝世后,启灭伯益,夺取了权位,开国称后(上古的君主,夏称“后”,商称“帝”,周称“王”),建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上从此“大同之世”宣告结束,“小康之世”开始了。

何谓“大同”、“小康”呢?

《礼记·礼运篇》说:

禹之先,“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即禅让制)。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不闭户。是谓“大同”。

禹之后,“天下为家”。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即世袭制),城郭沟池以为固,是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是谓“小康”。

“大同”向“小康”的转化,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大同之世”乃石器时代,原始公有制时代。“小康之世”乃青铜时代,家族私有制时代。“小康”取代“大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的重大进步。“夏传子、家天下”新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文明史上国家文明历经千年孕育而诞生的重大标志。

夏传子的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又经历了上百年的动乱和斗争,才确立起来。

夏朝(前2070-前1600),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奠基,后启开国,夏桀亡国,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四百七十一年。

“祷雨”与“射天”

———商朝的兴亡

夏,位于黄河中游;商,位于黄河下游。

夏朝开国,商臣于夏。

夏朝将亡时,夏,出了个暴君桀;商,却出了位雄主汤,史称“成汤”,意思是有伟大成就和作为的汤。

夏桀性残忍,喜淫乐,以琼玉建造宫室,堆肉成山,贮酒为池,无日无夜地宴饮。据说酒池中可以行船,“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桀以穷奢极欲为乐,而夏民不堪其苦。当时的人民愤怒地骂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哪一天完蛋呀?我情愿跟你一起灭亡!

正当夏桀失去民心,商汤却在收揽人心。时逢七年大旱,百姓不安。成汤遂杀牛宰羊,祷雨于桑林。巫史再三占卜,上帝说只以牛羊为牺牲求雨不成,得用活人放在干柴上焚烧,举行“燎祭”,才能下雨。

那用什么人呢?向来祭祀都是用奴隶作人牲的。这时,汤却说:“天降罪于我,那就用我吧!”汤剪去头发、爪甲,洁身沐浴后,便在桑林向天祈祷:“上帝啊,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也罪在我一身,请惩罚我吧!”他还历数了自己的几大罪过。祷告完毕,就坐到那干柴顶上,准备接受火焚。

正在这时,天公作美,乌云密布,下起大雨来!这一来,商人拥戴成汤,事汤如事上帝!

夏桀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有些重臣也跑到成汤麾下来了。成汤看到内外时机都已成熟,立即起兵伐夏。商伐夏,夏民犹如久旱望雨。成汤北伐,南方急不可待,成汤东征,西方又企足而怨:“为何不先到我们这里来呀!”因之,成汤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鸣条之役,夏商决战,汤胜而桀亡。

汤夺得了夏的传国九鼎,建国号商,定都于亳(在今河南商丘北),开创了历时四五百年的商王朝。

这故事约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史称“成汤革命”。

商自开国,前三百年间,屡有兴衰,八次迁徙,影响着国家的稳定。

公元前1300年,第二十个帝王盘庚徙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殷为商代后期的国都,后人也称商为“殷”,就如同现代用“莫斯科”代称“俄国”,用“巴黎”代称“法国”。司马迁著《史记》,就将商王朝的历史题为《殷本纪》。

自颛顼以来,帝王都自称是“天之骄子”,秉承天命,君临天下。

可是,“天命”犹如一把上方神剑。帝王可用它统治黎民,可自己也得屈服于其神威之下,不得自在。

商朝的第二十七个帝王武乙(前1147—前1113在位)感到神权妨碍了君权,故而大胆与天神开战。他先令人以土木作个偶人,称之为“天神”。然后,他与天神博戏,天神不会动就令人代为行博。

然而,天神输给了武乙。武乙借机惩罚天神。令人用革囊盛血,高高吊起,象征天神。武乙以利箭射之,说这是“射天”。

武乙射天的行为,看来幼稚可笑。可若知在神权统治的上古时代,连其先祖成汤都甘作天神的牺牲,武乙却敢于藐视上天,敢向天神挑战,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古代思想史上,武乙是第一个不跪倒在天神脚下、却敢于向天神挑战的帝王。

商末纣王(前1075—前1046在位)是个暴君,可他却迷信天命。当周人伐商,兵临城下,臣下告诉纣王:大势已去,国家将亡。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不是说“天命在予”吗?意思是,不是说,我当帝王是天命注定的吗?他死到临头,尚未弄明那“天命”本来就是骗人的统治术,仍信而不疑。

商亡后,周人对“天命观”进行了深刻反思:商王既受命于天,怎么还会灭亡呢?“天命”还灵不灵?古代哲人很聪明,他们不否定“天命论”,而说“天命靡常”,即天命也不是注定不变的。又说“天佑下民”,帝王对百姓不仁,天也不庇护帝王。从“天命在予”到“天佑下民”,这是“天命论”的重大变革。

这一变,就为周朝取代商朝奠立了神学的根据。可是,有利必有弊,这也为后世一姓帝王推翻另一姓帝王提供了理论根据。

商朝(约前1600—约前1046),是中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始于汤,亡于纣,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

“烽火戏诸侯”

———西周的兴亡

商,雄踞中原,势及江淮和大海;周,偏居陕西周原一隅,臣服于商。

商朝末代出了位暴君纣王。商纣同夏桀一样,也喜淫乐,性残忍。在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令男女裸体相逐其间,狂欢滥饮。在朝歌,花七年时间,修了一座周长三里、高百丈的宝库“鹿台”,这是堆积钱财的地方。又在巨桥修造了庞大的国库,堆满了粮食。

贪婪的搜刮和聚敛,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不恤民情,却创制了种种酷刑,以钳众口。随意将大臣剁成肉酱,晒成肉干。纣王的叔父比干来劝他,他说:“听你说得这么好,倒很象个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挖出来让我看看!”说着就挖了比干的心。朝中重臣见此,有的逃跑了,有的就装疯。

国内一片恐怖。

商朝正江河日下,周国却蒸蒸日上。且说一个“虞芮争田”故事:虞芮两国相邻,为田地发生争端,久不能息。两国君主都认为西伯(即周文王)德高望重,就说“咱们找西伯去评个理吧!”西伯的周国,当时只是商的一个诸侯国,虞、芮也是诸侯国。

他们西去周国,一入周境,即见行者相让于路,耕者相让于界;到了周邑,又见男女分道而行,长者行于路,年轻人争着为长者提携东西;到了朝堂,又见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无不彬彬有礼。虞芮国君见此深为感动,彼此说:“比起周人来,咱们都是小人,怎能争讼于这君子之庭呢!”彼此相让所争田地,结伴而归。

据说,天下闻之,归之西伯者四十余国,小小周国日益强大起来,成为诸侯共尊的领袖。

西伯之子周武王(前1046—1043在位)举兵伐商,八百诸侯前来助战。商朝危在旦夕,纣王还在杀害孕妇,剖取胎儿,看是男是女,打赌取乐呢!牧野之役,周兵不足五万,商兵十七万,结果,商兵阵前倒戈,周兵大获全胜。

周灭商,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前三百年都于镐(今西安市西南),史称“西周(前1046—前771)”,后五百年都于洛阳,史称“东周(770—221)”。

西周开国后,在前两个世纪里,政治稳定,经济空前发展,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鼎盛时期。

相传,这个鼎盛时代,有个“穆王西游”的故事:

英俊的穆王(前976—前922在位)想周游天下,命造父驾着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带着人马,从盟津渡黄河,沿太行,达阴山,绕河套,溯河源,登上了巍峨的昆仑山;再西行数千里,到达了西王母之邦。

西王母在风景最美的瑶池设盛宴款待穆王一行,举觞奏乐,热情洋溢。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特产和锦绸美绢,西王母酬以当地名贵的瑰宝奇珍。西王母请穆王游历其国中的山川名胜,穆王书“西王母之山”,并种植槐树留念。临别时,穆王流连忘返,西王母劝饮再三,并作歌曰:“祝君长寿,愿君再来!”穆王此行往返三万五千里,带回了中亚和西域广大地区人民的深厚情谊。

这故事是战国时才见于记载的,记叙了西周盛世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虽难以视为信史,也绝非向壁虚构。因之,周穆王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著名游历家和开拓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西周与夏商一样,盛极衰来。

周厉王时,王与民争利,强占山川林泽,以为“专利”。

百姓无以谋生,民怨沸腾。厉王又以苛刑峻法残酷镇压。公元前841年,百姓忍无可忍,最终酿成一场暴动,史称“国人暴动”。这场暴动,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周王朝也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

中国古史概称“上下五千年”,但在公元前841年之前,有文献与传说,但没有确切纪年,从这年开起,始有确切的纪年。

西周的亡国之君是幽王(前781—前771在位),史书上讲到他,总要讲到“幽王宠褒姒”的故事。

幽王的妃子褒姒,长得很漂亮,就是不大爱笑。幽王宠爱她,总想逗她笑一笑,千方百计,总也不成。幽王忽心血来潮,想不妨举烽火逗逗她。

“烽火”,是十万火急命令的军事信号,关系国家安危,岂可视作儿戏!幽王竟然忘乎所以,下令举火。一时,烽火连天,烽烟四起。各路勤王的兵马,鸣金击鼓,日夜兼程而来,赶到都城一看,既无战事,更没敌人,大为懊恼,偃旗息鼓,愤然而去。褒姒见了,不禁大笑起来,幽王也很开心。

幽王就像那个“狼来了”故事里的小男孩,后来,真的“狼来了”,又举烽火,再也不见救兵了。宠妃褒姒被敌兵掳去,幽王被杀死于骊山脚下。

陕西临潼骊山顶峰上,古烽火台故址至今犹存,成为相传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六年的西周王朝大厦倾覆的历史见证。

具体的在参考文献资料!。

义和团是什么时间

义和团的运动时间是:1899年秋-1900年9月7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的打击了清朝官员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由义和团发动组织的,但是主要是在华中地区。当时全国上下各个社会阶层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的运动。因清朝朝廷与外国联军的联合绞杀,义和团以失败告终。

喀秋莎在几年级课本

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喀秋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喀秋莎》

二、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战时期的前苏联歌曲。歌曲为2/4拍,小调式。歌词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歌曲节奏明快简洁,旋律朴实流畅,其中出现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需要学生去认识着重了解,教师采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去帮助学生掌握,在节奏和旋律练习中去解决多种问题。

三、学情分析:这首歌曲是前苏联经典歌曲,虽年代久远,但节奏简单,明快,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五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歌曲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歌曲,体会外国民歌的优美意境。

3、知识与技能:正确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点等多种音乐记号的演唱,会唱歌曲《喀秋莎》。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抗争有哪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抗争有:

1、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

3、新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维新,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具体表现在:1857年广州城战役和1858年大沽口战役。

1、广州城战役(1857年12月28日-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是英法联军入侵广州的战役。当时英国以南京条约到期为由,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但不被接受。英法利用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武力攻占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误信英国一连串的行动只是求和,而且上奏北京的文书称大败英军,所以清朝中央不知道广州已经开战,直到广州陷落才开始备战。

在两广总督以不战、不和、不守的态度下,各炮台撤防被联军夺占,战事只持续数天广州便陷落。

两广总督把节节失利的战事说成英人无计可施,只为通商求和。就在两广总督的隐瞒下,咸丰帝信以为真,下谕:叶名琛既窥破底蕴,该夷伎俩已穷,俟续有照会,大局既可粗定。务将进城、赔货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12月28日清晨时分,英法联军开始进攻。一支5500多人联军部队(法军约900人)连同20艘军舰迅速登陆逼近城下。联军密集的炮轰两广总督官府,清军士兵逃窜一空,叶名琛仍坐在衙府批阅文件。

29日,就在两天的炮击下,广州官听被炸毁,上午时分城墙被攻破。下午2点战斗终止,联军以阵亡15人的代价宣告广州沦陷。这时逃难市民塞满了城内街道,叶不逃亡续留城中。对属下的和谈建议坚持不许英国人入城,只同意赏银子。1858年1月5日,占领广州数天后,联军逐一搜查各个衙门。叶名琛尚在左副都统署的第五院,当联军还搜查第一院时,家丁劝叶名琛逃亡,不肯。因此被联军发现擒获,叶名琛被俘,押至英舰送往印度加尔各答,不久死去。战后联军搜出了一批档案和价值5000皮阿斯特的珍宝。1月7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等高级官员联名向清帝上奏,报告广州失陷的消息,咸丰帝看到消息在奏折上批阅:览奏实深诧异。

2、1858年大沽口战役: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1858年5月26日,英法联军沿河到达天津城。1858年6月13日,大学士桂良及吏部尚书花沙纳与俄国特命全权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纳在天津海光寺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3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损伤,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以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敲响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钟声。六月上旬各国军舰二十多艘集结大沽口外,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他在十七日二时之前交出炮台。罗荣光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侵略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士布莱特的领导下发起进攻,经过六小时激战,击毙击伤侵略者255名,击沉击伤军舰6艘。由于清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守台将士虽浴血奋战,因兵力相差悬殊,弹尽援绝,近千名将士牺牲。大沽炮台也随之陷落,罗荣光在率部下冲杀中英勇殉职。

请问晚清的“教案”有哪些

晚清教案始于1842年北京教案,结束于1911年陕西长武教案,近70年间爆发了近千场的教案,甚至义和团运动都是教案引发的。

现在摘录《晚清教案纪事》一书中的相关教案如下: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需要此书的可以关注私发,一起交流交流)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