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教案 怎样写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admin时间:2024-01-23 06:19:3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怎样写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教具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六板书提纲七教学反馈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小学数学教资面试抽题内容是怎么样的

您好,小学数学教资面试抽题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基础知识:包括算术、几何、代数、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例如简单的加减乘除、分数、小数、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简单的方程式、概率等。

2.数学教学方法:面试官会提出一些常见的数学教学难点,例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考察面试者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3.数学应用题:面试官会出一些实际问题,考察面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数学教材解读:面试官可能会让面试者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包括教材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考察面试者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

5.数学教学设计:面试官可能会要求面试者设计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考察面试者对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平十法教案

平十法是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一种方法,就是把减数分成两个数,第一个数等于减数,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后等于10,然后再用10来减去第二个数得出最终结果。

例如:

16-8,由于16的个位上的数6不够减8,最多能减6,所以用16先减6,16-6=10,由于8去掉6还剩2,所以再减2,最后得10-2=8.

也就是:

16-8=16-(6+2)=16-6-2=10-2=8

平十法也叫凑十法,就是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包括哪些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一、“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发现”模式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到结论。(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活动――参与”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部分数学活动既可在课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像问题解决、数学游戏、数学实验。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更重视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内容受课本的约束也很少。“活动――参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数学调查;②数学实验;③测量活动;④模型制作;⑤数学游戏;⑥问题解决。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该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合作交流――总结。(例:用正多边形拼地板)三、“讨论――交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因此也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它的特点是,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讨论――交流”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例:完全平方公式)四、“自学――辅导”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老师则通过给出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它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学――辅导”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提出要求――自学――提问――讨论交流――讲解――练习。以上四个教学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主要教学模式。同时,我们认为传统的“讲解――传授”模式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也并未被抛弃,只不过是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改革其中的一些陈旧的作法而不是对其全盘否定。五、“讲解――传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解为主脉,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讲解――传授”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凯洛夫教学思想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的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系统地掌握较多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这种模式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必须有进行对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以上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明确三点:1.最有效的学习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2.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接受式学习与发展式学习互相补充、合理结合;3.数学教学模式不能机械的截然划分,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几种模式可以进行相互渗透与综合。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没有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模式。对某一种教学目标、某一类数学教学内容、某一个班学生不一定只有一种教学模式,有多种模式可以选用。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选择与组合,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什么是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章或是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优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评价

1、本节设计能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本节教学设计能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3、本节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本节教学设计能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关爱每一名学生,准能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

6、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幼儿园小班下册猴子吃桃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一和许多的关系。

2、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一和许多”及他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前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磁性教具:小房子一座,小猴子一只,许多桃子(个数与幼儿数相等)

3、小篮子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语言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新故事,小朋友要认真听,我们来比一比哪位小朋友听得最认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边讲述故事《小猴子摘桃子》,边演示磁性教具,帮助幼儿认知“1”和“许多”。

教师:“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房子(出示磁性教具小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位小主人,你们看它是谁?(出示磁性教具小猴子)。

小朋友:“小猴子”

教师:“这是几只小猴子?”

小朋友:“1只”

教师出示萝卜问:“这只小猴子在干什么呀?”(出示磁性教具桃子)。

小朋友:“摘桃子”

教师:“小猴子的桃树上有多少桃子?”

小朋友:“许多桃子。”

2、幼儿做游戏《帮小猴子摘桃子》,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教师:“小猴子很爱劳动,桃子一天天长大了,小猴子忙呀忙呀,怎么都忙不过来。它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小朋友高兴吗?”(幼儿做游戏)幼儿摘下一个桃子时说:“我摘了一个桃子。”

教师总结:“原来树上有许多桃子,小朋友你一个,我一个,一个一个摘走了,树上还有多少桃子?”

小朋友:“一个也没有了”

教师:“对!许多能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摘走了就没有了。”幼儿说:“一个也没有了”

3、幼儿做游戏《帮小猴子把桃子送回家》,感知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教师:“小朋友帮小猴子摘完桃子,现在咱们把桃子给小猴子送回家好不好?”

小朋友:“好!”

请小朋友把桃子放进篮子里,并说:“我放上一个桃子。”

教师:“篮子里现在有多少桃子?”

小朋友:“许多桃子。”

总结:“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教说:“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今天帮小猴子摘桃子,并帮它把桃子送回了家,小朋友们累不累呀?”

小朋友:“累。”

教师:“天也快黑了,咱们也该回家休息了,小朋友和小猴子再见吧!”

小朋友:“小猴子再见!再见!”

放律动音乐让幼儿学小猴子跳蹦出教室。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