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3 06:55:5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朱棣在位时的6次下西洋,随着朱棣的去世,被强停了。接下来的仁宣之治11年是闭关锁国和战略大撤退、大幅度收缩时期,撒了哈密卫,撤回在西域的使节,停止西域各国的年年进贡,等于放弃了新疆领土及西域所有各国的交流,北面因战略收缩,在仁宣之治的第14年,导致元蒙大踏步南进,在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帝被俘,不是于谦的拚命死守北京城,明朝也就亡了。南面放弃了越南已划入的版图。东面是海洋,因关闭修造船厂,就不多说了。说句题外话,下西洋后的仁宣之治(闭关锁国和战略大撤退)虽给百姓带來24年的安康,从皇室的宣德瓷到民间的宣德炉,都能感觉得到当时的国泰民安而繁荣的景象,但在第25年就皇帝被俘,差点亡国了。在国家安全底线和民生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先说结论,明朝在对外交往方面发生了以下显著的变化,首先,明朝的对外交往开始变得更加的内敛,化了,首先就体现在频率和规模上面,元朝的对外交往规模非常的大,明朝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而且明朝至郑和下西洋以后,再也没有派出过死劫。
明朝的对外关系意义主要是互市贸易
在华夷之辨作为对外政策之后,朱元璋认为明朝只需要处理国内事宜,然后等待周边的小国家前来朝贡,并且要在边境上做好防御,防止这些小国家以下作乱,这些做好了就足够。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更为主动一些,在位期间曾经派遣郑和下西洋,像海外诸国宣传中原王朝的强大,并且要求这些国家前来朝贡。
明仁宗皇帝时期,明朝的对外政策又延续了明太祖时期的风格,各类海外拓展活动都下令停止,有前来进贡的使节也派人护送回国,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备为上的政策。
明王朝和南洋诸国的外交往来也受到阻碍,对于海外国家也只能采取放任措施,即使这些国家残害了明朝的使者,大明也不会轻易的前去讨伐。
但是明朝还建立了一套以朝贡为主的外交体系,这种体系是明朝用于彰显自己宗主国地位的一种典型体现,也是一种与周边国家互动交流的方式。
朝贡制度向周边国家展示着明朝的强大,并让这些国家产生对于明朝地位的认同感,之后确立高下尊卑,让这些国家承认明朝的天朝上国地位
基本都是笼络政策,中央管理地方的关系。
对地方少数民族设置过卫所,任命过土司,宣慰使等。郑和下西洋
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同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特产的需求,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它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愈演愈烈,酿成倭患。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道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后开赴福建,广东等,与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唐朝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明朝交往最大的就是郑和下西洋。其次也有其他方面,比如玉米和土豆就是在这一时期传进中国来的。养活的中国不少人。也是雍正时期中国人口暴增,但能养活的过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