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3 08:26:26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夹说,他们年龄小,对认识事物和现象比较浮浅,所以对雨的认识要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教,引导他们厂办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天会回然下雨,我们也不开雨水,庄壕也离不开雨水,离开了它们会干死的,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认真、仔细地观察,逐步养成注重事实的良好习惯。科学知识了解哥白尼的贡献,“日心说”的创立者。知道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了解四季是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形成的。了解南、北半球的季节变化是相反的。【教学重、难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小组实验用的地球公转轨迹图(标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点)等。【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循环。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二、新授:(一)认识地球的公转。1.学生阅读课本31面的关于“日心说”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重大贡献。2.提问,学生回答:哥白尼对天文学有什么重大的贡献呢?3.老师讲解演示,引导理解地球的公转一边演示(注意保持地轴倾斜方向的不变、自西向东)一边讲解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不变。(二)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1.提出问题,作出推测⑴地轴倾斜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之一吗?⑵学生推测,并说一下推测的依据。(很重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并想象地球在天空中的可能的情况,对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帮助)⑶那我们应该怎样实验研究呢?⑷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实验的几种情况。(不倾斜、倾斜且方向不变)2.实验探究⑴、我们现在就这几种情况进行研究,看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是怎么样的。⑵学生阅读课本上33-34面的实验方法,老师说一下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搞好实验记录。⑶学生实验。⑷汇报、交流:①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②地轴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要组织好学生对图的分析,组织学生对照分析图描述四季形成的原因。还要分析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⑸想一想,南北半球的季节有什么区别呢?三、拓展。1.阅读资料:四季的划分2.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方向是变化的,又会怎样呢?3.学生说自己的想法。4.布置学生课外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板书设计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
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用显微镜观察:显微镜使用两个凸度不同的放大镜组合在一起。显微镜的使用:
1、放平显微镜,让显微镜对着光。
2、调整反光镜,直到看见白光。
3、把植物细胞载玻片夹在载物台上。
4、调整焦距,直到看清为止。老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小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这样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是谁的杰作呢?(光)课件出示图片
嗯!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从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教师: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仔细观察,现在的黑板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生观察到光斑,马上会意识到老师手中有镭射笔(学生俗称激光笔),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照到黑板上的呢?谁能上前来演示一下?
导: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说,)那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
2、你们认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你看到的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呀?
学生自由发表。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
生讨论
(三)、自主设计实验验证:
1、师:实践出真知。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不然会对眼睛有伤害哦!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实验设想,(教师适时出示弯管和直管,请学生来证实光是直线传播的。)
展示实验成果。
(四)、深入探究过程
1、现在让我们当一次小科学家,研究一下,怎样能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张没有小孔的纸。)分小组讨论,随时整理实验记录单。当音乐停止时,停下来,准备汇报。
2、实验:出示幻灯片:你能完成挑战吗: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小组汇报。初步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进一步验证: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斑时,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什么呢?(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就无法照到屏上,因为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移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后的屏上。)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意图: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是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理解。并使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通过反复验证,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4、大家的表现真是精彩。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但是需要一位同学上来帮帮忙。
做小孔成像的试验。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又一次证明了什么呀?----我们看到了---证明了---
(五)、实践应用
1、猜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是什么呀?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那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2、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你们仔细想想看。幻灯出示激光准直
3、日食和月食。(幻灯片出示)
这也是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4、现在我们知道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你知道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会对光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看后,发表感想。
六、总结
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究,懂得了很多知识,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快乐呢?
学生总结
作业:
解决问题:老师很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可是老师家里的阳台采光不好,他们经常晒不到太阳,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七、板书设计
3、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实验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的走路、站立、和坐的姿势。
2、通过图片初步了解人体正确的姿势,逐步养成吃用正确的姿势。
3、知道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不让我们的骨骼变形。活动准备:1、认得脊柱侧面图两副(直的和弯曲的)。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人体脊柱侧面图(直的)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这是人体的骨骼透视图,这是人体的什么部位?是什么样子的?2、教师出示弯曲的脊柱图:▲教师:现在着跟脊柱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弯曲了?(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可能的原因)3、引导幼儿自主地谈谈自己对人体骨骼的认识和了解。
回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中关于空气的教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来阐述空气的概念,分步骤逐渐深化和延伸,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和1.根据小学三年级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科学教案应以直观性、生动性为原则,运用直观性材料及图像,使学生由所见所闻得到知识。2.从空气组成,气体组成、空气循环等多个角度对空气概念进行延伸,通过讲故事,小实验和游戏等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身体验空气的特性。3.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背景,如空气污染和大气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命、珍惜资源,培养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