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3 10:31:1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1、在于真诚的交流、顺畅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2、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
3、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
4、在于认识群体的作用,信任他人、投入团队、信赖团队,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
5、还能有利于学生良好能力的培养。针对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在开阔思路、持之以恒、善于总结、触类旁通等方面进行训练。教孩子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提高学习情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吸收的能力。
.依据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2.依据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依据体育学科本质与课程总目标的要求。
4.依据体育教学的规律。
主要特点是:1.运用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对体育课教学设计的比较好的建议。2.根据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了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内容,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案。3.每个教案都包括教学设计及对教案的点评。4.注重教案的可拓展
1.有2.因为齐步走四会教学法是一种结合音乐和体育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下进行规律的步伐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注意力集中能力。这种教学法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体育课上应用广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兴趣。3.齐步走四会教学法可以与其他体育项目结合起来,例如跳绳、游戏等,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调整音乐的节奏和步伐的难度,适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的学生。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音乐角度联系祖国的地理容貌、历史荣衰,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能够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及情感表达;
2.了解作品的概况。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弱起节奏型,并能很好地运用于歌曲演唱中;
2.认识并掌握谱中的音乐术语;
3.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难点】
1.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及在歌曲中的运用。
2.在学唱的过程中,准确运用谱中节奏型,如弱起、附点、大附点。
三、教学方法
示范法、小组讨论法、视听结合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前通过集体朗诵歌曲《长江之歌》的歌词,请大家从歌词的角度感受、分析这首歌想给我们讲述的是什么?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带着问题,看着谱,大家一起来欣赏《长江之歌》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并在音乐播放结束后分组短暂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首作品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一段落又是从哪到哪?
②段落之间有何特点?
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
2.复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情绪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这次听的过程中,注意作品的从情绪上带给了你怎样的音乐感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3.学唱作品
教师示范,先唱谱,后唱词,在唱的过程中注意有感情的演唱,并请会唱的同学小声哼唱或跟唱,之后重点讲解①弱起节奏,及曲子中的附点与大附点两个节奏型;②谱子中的音乐术语。最后请同学们打着拍子独立完成整首作品的演唱。
学生分组展示。
教师点评。
环节三:知识拓展
通过刚才学唱这首歌曲老师想问一问大家:①有谁知道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②歌曲中的“你从雪山走来”中的“雪山”指的是哪一座山?③“你向东海奔去”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环节四:课后作业
想一想:以小组为单位,为《长江之歌》这首作品的音乐旋律编写以“母亲”为题材的歌词,并演唱,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通过对长江的赞美歌颂祖国
曲式:单三部曲式——A,B,A1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
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
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
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
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
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活动目标:
1、在互动式情景表演中思考各种被锁在车里时的自救方法。
2、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排演情景表演,教师扮演妞妞(背旅行包、戴太阳镜)、配班教师扮演教师。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情景表演导入活动。
(1)妞妞(背着包走到座位上,坐下,自言自语):春游真好玩,老师,我们这是要回幼儿园了吗?
(2)配班教师:是啊,坐稳了,我们要出发了。
(3)妞妞(打哈欠):哦,我要美美地睡一觉。
(4)配班教师:到幼儿园了,我们下车了!
(5)旁白:妞妞仍然在睡觉,嘴里发出呼噜声。
(6)旁白:所有的小朋友都下车以后......
(7)妞妞:啊!怎么人都走了?我要下车,咦?车门锁上了!
(8)妞妞面向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帮我想想办法,我该怎么办呢?
2、引导幼儿帮妞妞想办法,并讨论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1)教师继续扮演妞妞提问:谁有好办法能帮助我从车里出去?
①可能的回答一:打电话。②妞妞:我手里又没电话,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知道?③可能的回答二:大声地叫人。④妞妞:关在车里叫喊,外面听得见吗?⑤妞妞: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知道?快动脑筋帮我想想办法!
(2)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可以尝试后引导幼儿发现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3、引导幼儿看挂图,拓展幼儿的思维,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1)教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很好,书上还有什么好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妞妞还想出了什么好办法?按车喇叭的方法真好。喇叭的声音真大,很容易让别人发现车里的妞妞,把她救出来。
(2)教师小结:不小心被锁在车里后,可以按车喇叭,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大人来救自己。如果喇叭不响,也可以敲打车窗,发出声音。千万不能独自在车里哭泣哦,这样别人就没有办法知道你需要帮助了。
(3)请幼儿自由阅读幼儿用书上的内容,和旁边的同伴讲一讲画面内容,重点说出发生的事情和解决的办法。
活动变式: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将汽车开到幼儿园操场,现场向幼儿讲解如何自救,喇叭的按钮在哪里,怎样按汽车的喇叭,这样幼儿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更具体。
家园共育:
1.曾经有过糊涂的家长将幼儿遗忘在车里导致幼儿死亡的案例,所以每一位家长应养成下车时全面检查的习惯,避免将幼儿锁在车里。
2.避免“有意”将幼儿锁在车内,认为几分钟就回来不要紧。这样,可能由于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如车子违规被拖吊车拖走,使幼儿长时间别锁在车内,从而伤害到幼儿。
3.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训练和演习,帮助幼儿掌握求救的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补充资料:
一般的汽车,即使要是取出,或整部车锁住,喇叭的电源也没有关闭,按住喇叭仍会发出声音,所以别锁在车里的幼儿去按喇叭,是最有效的可以对外呼救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实用,不需要力气,也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却能最快地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快速搭救被困幼儿,避免危险的发生。
家长和教师除了在下车前做好检查和清点人数外,让2岁以下幼儿了解这一常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幼儿也能
教案组织形式是指教案的布局、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组织形态。以下是教案组织形成的一些常见写作技巧:
1.教案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并突出教学目标,为后续内容的组织提供引导。
2.教学时序:教案应该写明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时间分配。
3.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应注意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并注意课堂实践和课外练习。
4.教材选择与使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运用方式。
5.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群体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体验法等。
6.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合理利用各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及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方法。
7.教学后续和拓展:教案末尾应附上教学后续和拓展方向,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外持续深化学科知识,并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总之,教案组织形成在写作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科知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