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幼儿园三字经教案

admin时间:2024-01-23 10:45:0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农村的孩子如何接触优质教育

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疫情在家,我和我的朋友(广东某所大学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互联+”创业大赛。是和北京某所大学的学生(就不说名字啦(?????))共同合作的。目的就是如何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教育

我们根据疫情在家上网课的灵感,想开发一种线上授课模式。用于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然而这个线上授课模式一些app上也有,所以我们要做出不同于“作业帮”、“小猿搜题”类的app)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的策划书局部(毕竟有点机密,就不全放上啦~)

我们主要把市场、发展方向、受众人群、面临问题、发展潜力……都计算出来。北京那个大学主要是去做软件、数据、开发app……

确实,现在农村学生不太容易接触到优秀教育。或许开发出来这个app或软件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是,有总比没有好……

这个方案已经提交上去了,至于能不能获奖,我不知道。大概率是不会的(毕竟高手如云)。不过,通过这个“互联网+”创业大赛。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人创造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让农村学生也享受优质教育,指日可待!!!

幼儿园三字经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并能初步诵读。

2.能用“哎”及时回答他人的呼唤,知道大人吩咐的事情不偷懒。

3.在生活中,懂得尊重父母和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1.提前请隔壁班级能力强的一位幼儿及家长拍摄相关录象。两人的照片一张。

3.文字图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

4.每个幼儿的身上贴好名字。(便于老师叫出小朋友的名字)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孩子们今天薛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听音乐进场。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叫想想。她在干什么?搭积木玩得可开心啦。这时候,谁在喊她?

(二)出示视频1,理解语句“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并会用“哎”答应别人。

1.视频1。

2.师幼讨论。

教师:咦,想想答应妈妈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想想,妈妈喊你,你会怎么答应。

3.游戏:我喊你答。

教师:我现在做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喊你名字的时候要赶快答应?

教师小结:集体喊、过度到个别喊。(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回答的真快啊等等)教师: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赶快回答“哎”,想想听到了吗?

呀想想也答应得很快,我们一起表扬一下。你们也很能干,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4.练习诵读“父母呼,应勿缓。”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子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件1,放慢速度)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幼儿回答出一句,及时提炼句子,还有谁来会所说听到了什么?(并出示字卡)分角色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男孩子们(唉)你来读一读。女孩子们,你们也来读一读。

(三)播放视频2,理解语句“父母命,行勿懒。”师: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马上答应,那爸爸妈妈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来看看想想是怎么做的。

1.视频2。

2.师幼讨论。

教师:妈妈喊想想干什么?她是怎么做的?妈妈喊了想想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想想做得真不错,我们表扬一下她吧。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吧?幼儿讨论教师: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谁来说一说。

情景表演:幼儿:妈妈喊我洗手,我马上就去洗手。你知道了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那我们试一试。**孩子,到妈妈这里来,要吃饭了,把手洗洗干净吧。(要下命令式,让孩子去做事情)3.诵读句子教师小结:孩子们都明白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做的事情,都知道马上去做,不偷懒。弟子规中有一句好听的话也是说得这件事情。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课件2放慢速度)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出示相应字卡)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读4.幼儿体验。

教师:爸爸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你能马上去做不偷懒,那老师喊你们做事情,你们愿意吗?孩子们(哎)请你们把这句好听的话告诉客人老师吧。(播放课件2)(四)诵读,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学了弟子规里两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吧?(一起诵读)让我们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好吗?

教师:刚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了读,那现在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吧。(完整欣赏,轻声跟读)分角色诵读:男孩子们,你们读下好吗?女孩子们,你们再读一次听听好吗?孩子们,立正,我们一起读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师总结:今天好开心,孩子们都会读弟子规中的两句话,明白了话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去告诉别的班级的小伙伴吧?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播放音乐,幼儿拍手诵读离开)活动延伸:

角色游戏:将录音放在游戏区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进一步巩固认识。

日常生活:家园合作,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懂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

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区别在哪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

《三字经》是道理,是思想。道理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我们可以把《三字经》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提要、梗概。

《弟子规》是规则,是条文。规则是具体的,形而下的。我们可以把《弟子规》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封建社会),依据儒家思想,制定的社会礼仪规范。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现在流传比较多的是《弟子规》呢?

因为,两者的根本区别,造成了两者价值区别。相对于《三字经》的思想,《弟子规》的条文更容易转换成操作性强、门槛低的礼仪教学,更具备商业价值。

那就来简单谈谈,《三字经》和《弟子规》各自价值所在。

《三字经》因其思想性,具备高度的文化教育价值。

如果小编是一个商业国学馆老板,教学课程肯定不会选《三字经》。

为什么?

因为《三字经》是思想性的东西。首先,思想性的东西太抽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更想学的是技能、成功秘诀之类的,儒家思想是什么?能吃吗?其次,教学要求高,难以培养商业师资。

来看看《三字经》教起来有多麻烦……

比如说《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就这6个字,起码得花2节课的时间,去解释清楚,儒家性善论和性恶论,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人之初,性本善”采用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但孟子的“性善论”,常常会被误会为“人生下来是完全善良的”。事实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既有善良,也有欲望,是一种善欲交织的状态。(关于这点,小编在别的提问里有详细回答过,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

以上,《三字经》的教学老师,必须对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功底。除了能引经据典外,还得讲讲历史背景,讲讲历史人物,然后,还得根据教学对象,结合当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因此,《三字经》不是一个可以商业化的教学,是一个必须由文化和教育两大领域,共同去推进的文化教育工程。

那么,这个文化教育工程值得推进么?小编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推进的,属于五星推荐级别。但是,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去重新注疏、解释、编写教案。

再来看《弟子规》。

《弟子规》是封建时代,基于亲缘社会产生的社会礼仪规范,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是的,在小编眼里,《弟子规》最大的价值是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而存在,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演变为一种商业教学呢?原因如下:

1.可快速培养师资。《弟子规》是可践行的条文,注重的是仪式感。师资培养方面,并不需要教学者深入学习儒家文化,能朗读解释生僻字,能示范礼仪就够了。从教学助理到独立讲课,可能只需要三个月的培训时间。

2.卖点明晰。国学情怀、可迅速培养起儒家范儿等等。学个似是而非的花架子,让小朋友能向家长交待,让大朋友可以出去吹牛。

3.课程易编排,好定价。《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其中开头的总叙可以拿来当免费公开课。剩余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安排2~3节课去讲,再穿插礼仪,每周上2节课,完全可以在3个月内(1季度)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小编显然是不赞同《弟子规》推广。

为什么?

因为《弟子规》的礼仪规范,只适合宗族制的亲缘社会。

所谓宗族制,也就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聚居社会。

拿我们现代话来说,你可以想象,你所有父亲这边的亲戚,血缘关系不论远近,都和你住在一个街区。一出门,到处都是和你沾亲带故的人。而你的工作,通常在居住地附近,所谓活少离家近,但钱就未必多了。要外出远行了,首选也是投奔远亲。

这就是亲缘社会,特点是封闭,稳定,人际交往极度依赖亲缘关系。

在《弟子规》中,把亲缘关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亲”,既父母、祖父母。推广开去,也包括非血缘,但是有养育之恩的“亲”。

第二类“长”,兄长、亲戚长辈、老师、推广开去,人际关系中年纪较长的前辈。

第三类“自己”,谨、信、泛爱众三篇都是在讲自身修养,自我约束。其中包含了与朋友,与亲缘以外的人交往规范。

以上,儒家虽然是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但长期以来的主旋律却是仁义,就是因为,亲缘关系占了重头。对于这些亲缘关系,人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仁)。但仁爱过度也不是好事,也得讲分寸和道理(义)。

而现代社会,封闭的环境早已被打破。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亲缘关系,比如同事、朋友。甚至要和许多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出门办事,拜访客户等。这个社会已经从封闭的亲缘社会,转换成了开放的公众社会。

对此,我们更需要一种公众秩序,来保障这些流动性较大的社交关系。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建立大量非血缘的亲近关系是不现实的,我们更需要建立的是信任。

所以,站在时代角度,儒家应该呼唤的是“信义”。毕竟,大家最常吐槽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吗?”

当然小编强调“信义”,并不是说仁、智、礼就不需要了,只是比起信义,仁、智、礼相对处于一个次要地位,虽然次要,但也不可或缺。

弟子规分几部分怎么分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为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个部分。

教孩子学弟子规的方法

幼儿学习弟子规,主要从两个方面有,一是背诵,二是理解。

幼儿的记忆力很好,所以不要担心孩子背不会,只是一次不要背太多,在背的同时还可以交他认字。一方面自己教他背,另一方面看视频让他跟着背,形式要多样化,时间不可太长,这样孩子就不会枯燥。

弟子规上面的话比较抽象,有些是故事就可以讲给孩子听,有些和生活联系紧密,就可以从生活中举例子,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慢慢地孩子就会理解很多了。哪怕当时不理解也不要紧,不要太逼迫孩子,以免造成厌学情绪。

弟子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一学好处多多。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