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9 22:19:5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正规幼儿园小班教的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例如蒙氏数学,幼儿阅读,英语,科学,健康,手工,自然,音乐,体育等等。
教师要写备课教案,而且要求提供生动的教具(自己准备)。另外每天还布置有家庭作业。而且要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礼貌,还有听指令做动作,形成基本的行为规范,此外还要教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常用字。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亦为国学启蒙宝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
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
扩展资料
这本书是国学教育专家历时5年锻造,是迄今为止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国学影音诵读版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烈推荐的中华瑰宝,完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
国学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少年儿童诵读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
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读古之人,与圣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学启蒙
活动目标:
1.理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含义,并能初步诵读。
2.能用“哎”及时回答他人的呼唤,知道大人吩咐的事情不偷懒。
3.在生活中,懂得尊重父母和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1.提前请隔壁班级能力强的一位幼儿及家长拍摄相关录象。两人的照片一张。
3.文字图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
4.每个幼儿的身上贴好名字。(便于老师叫出小朋友的名字)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兴趣。孩子们今天薛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听音乐进场。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叫想想。她在干什么?搭积木玩得可开心啦。这时候,谁在喊她?
(二)出示视频1,理解语句“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并会用“哎”答应别人。
1.视频1。
2.师幼讨论。
教师:咦,想想答应妈妈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想想,妈妈喊你,你会怎么答应。
3.游戏:我喊你答。
教师:我现在做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喊你名字的时候要赶快答应?
教师小结:集体喊、过度到个别喊。(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回答的真快啊等等)教师: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赶快回答“哎”,想想听到了吗?
呀想想也答应得很快,我们一起表扬一下。你们也很能干,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4.练习诵读“父母呼,应勿缓。”教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子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课件1,放慢速度)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幼儿回答出一句,及时提炼句子,还有谁来会所说听到了什么?(并出示字卡)分角色诵读“父母呼,应勿缓”。男孩子们(唉)你来读一读。女孩子们,你们也来读一读。
(三)播放视频2,理解语句“父母命,行勿懒。”师:爸爸妈妈喊我们名字的时候要马上答应,那爸爸妈妈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来看看想想是怎么做的。
1.视频2。
2.师幼讨论。
教师:妈妈喊想想干什么?她是怎么做的?妈妈喊了想想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想想做得真不错,我们表扬一下她吧。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吧?幼儿讨论教师: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喊你做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的?谁来说一说。
情景表演:幼儿:妈妈喊我洗手,我马上就去洗手。你知道了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马上去做,不偷懒。那我们试一试。**孩子,到妈妈这里来,要吃饭了,把手洗洗干净吧。(要下命令式,让孩子去做事情)3.诵读句子教师小结:孩子们都明白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做的事情,都知道马上去做,不偷懒。弟子规中有一句好听的话也是说得这件事情。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课件2放慢速度)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出示相应字卡)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读4.幼儿体验。
教师:爸爸妈妈喊你做事情的时候你能马上去做不偷懒,那老师喊你们做事情,你们愿意吗?孩子们(哎)请你们把这句好听的话告诉客人老师吧。(播放课件2)(四)诵读,进一步巩固认识。
教师:刚才我们学了弟子规里两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吧?(一起诵读)让我们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一读,好吗?
教师:刚才跟着电脑里的老师读了读,那现在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吧。(完整欣赏,轻声跟读)分角色诵读:男孩子们,你们读下好吗?女孩子们,你们再读一次听听好吗?孩子们,立正,我们一起读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好吗?
教师总结:今天好开心,孩子们都会读弟子规中的两句话,明白了话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去告诉别的班级的小伙伴吧?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播放音乐,幼儿拍手诵读离开)活动延伸:
角色游戏:将录音放在游戏区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进一步巩固认识。
日常生活:家园合作,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懂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
小班教案《三字经》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透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透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3、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好处。)
(4)小结:只有明白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忙。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这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小百科:《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就餐礼仪包括餐前礼仪、使用餐具礼仪、就餐时的礼仪、餐后礼仪。仪表仪态礼仪包括:仪容、形体礼仪、穿着礼仪、坐立行的姿态。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师在活动中以引导幼儿从谈话活动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明白礼仪的常识并在活动中身体力行,成为一个讲礼仪的小大人.语言活动具有有语有文,有义有图,有情有景等特点。在语言活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愿意模仿,教育效果明显。教学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再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图意;然后可以分角色让幼儿进行表演。使幼儿在看图会意、看图说话、仿图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说话能力;同时,也使幼儿在看、思、言、行的过程中,受到文明礼貌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内容、方法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1)基本礼仪(2)家庭礼仪幼儿礼仪教育内容、方法幼儿礼仪教育内容,应遵循以下特点:(1)专业、科学,符合儿童认知特点(3)幼儿园礼仪(4)公共场所礼仪第一部分:基本礼仪1、基本动作:站(下册1页)、走(下册3页)、坐(下册5页)、蹲(下册7页)、捡、如何敲门(下册31页)、门的开关(下册33)、递接物品的方法(教材上册23页)、咳嗽、打喷嚏、打哈欠2、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3、个人礼仪:揩眼屎、擤鼻涕、洗手、洗脸、照镜子、剪指甲、饭后漱口、擦嘴、刷牙、勤洗澡、衣服的叠放、洗手间的使用方法……4、基本交往:打招呼、谈话、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上册31页)、如何接电话、如何打电话(上册33页)、对弱势人群应量力帮助……第二部分:家庭礼仪1、尊敬长辈(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听从教导、体贴长辈、回家和离家的时候打招呼、有长辈陪伴身边时应请长辈先行、帮助爸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何对待成人的错误……)2、行为习惯(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物归原位、爱惜物品、不浪费、和他人和谐相处、要和家长在一起、如何排解不良情绪……)3、客人来访(引进门、邀入座、敬茶、对客人彬彬有礼、收到礼物要致谢、接待小客人……)4、拜访作客(先约定、准时到、不乱摸乱动、上门拜访或慰问病人要带礼物……)第三部分:幼儿园礼仪1、入园离园礼仪(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道再见)32、课间盥洗礼仪(照顾自己、谦让、物归原处……)3、教学活动礼仪(学会倾听、积极动脑、发言举手……)4、户外活动礼仪(排队、上下楼梯不推挤他人、不扒护栏、行进时有事需先出列、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定范围内活动、集合解散听口令、不趴堆、游戏时要谦让、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5、进餐礼仪(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进餐不说话、不浪费、不发出吃东西的声音、自己送碗筷、饭后擦嘴漱口……)6、午睡礼仪(叠好的衣物有定处、午安礼、睡间礼、起床整理……)第四部分:公共场所礼仪1、行走(遵守交通规则、右侧通行,过马路时走专用通道、不边走边吃、不随地吐痰、不尾随围观、保持距离、不占盲道……)2、等候(按顺序排队、不插队也不让他人插队、不席地而坐、不拥入街道之上妨碍交通……)3、乘车(主动购票按顺序上车、先下后上、上车时不挤不推、要礼让老弱病残孕;行驶中不打闹大声喧哗、不向车外丢东西、吐痰、不脱鞋,不蹬座位、不在车上吃东西,下车提前准备、需他人让路要用借光、劳驾或请您让一下等文明用语……)4、乘电梯(升降式电梯:不扒门,不划门,先出后进、不强行挤入、不乱按、超载时主动退出……乘步梯、滚梯:靠右侧、不推不挤、不打闹……5、游泳馆(不向池内扔脏物、不向池内大小便……)6、图书馆(轻声细语、不污损图书、书归原位)7、商场(不乱跑、买计划内的东西、不攀比、不私拆商品、不私尝食品……)8、公园(维持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维持公共秩序、持票进入、不折花、不践踏草坪……)9、遇意外(地震、着火、海啸、恐怖袭击等意外时会报警、会自救、不乱跑、不惊慌喊叫、要沉稳、听指挥、听大人安排……)幼儿园礼仪教学方法(1)故事启迪法:(2)行为辨析法:(3)示范演示法:(4)情景表演法:(5)游戏童谣法:(6)活动竞赛法:开展礼仪教育的方法·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经·制定周日训练目标·每个月孩子们都进行一场小比赛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呵呵希望能帮助你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
《三字经》是道理,是思想。道理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我们可以把《三字经》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提要、梗概。
《弟子规》是规则,是条文。规则是具体的,形而下的。我们可以把《弟子规》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封建社会),依据儒家思想,制定的社会礼仪规范。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现在流传比较多的是《弟子规》呢?
因为,两者的根本区别,造成了两者价值区别。相对于《三字经》的思想,《弟子规》的条文更容易转换成操作性强、门槛低的礼仪教学,更具备商业价值。
那就来简单谈谈,《三字经》和《弟子规》各自价值所在。
《三字经》因其思想性,具备高度的文化教育价值。
如果小编是一个商业国学馆老板,教学课程肯定不会选《三字经》。
为什么?
因为《三字经》是思想性的东西。首先,思想性的东西太抽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更想学的是技能、成功秘诀之类的,儒家思想是什么?能吃吗?其次,教学要求高,难以培养商业师资。
来看看《三字经》教起来有多麻烦……
比如说《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就这6个字,起码得花2节课的时间,去解释清楚,儒家性善论和性恶论,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人之初,性本善”采用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但孟子的“性善论”,常常会被误会为“人生下来是完全善良的”。事实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既有善良,也有欲望,是一种善欲交织的状态。(关于这点,小编在别的提问里有详细回答过,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
以上,《三字经》的教学老师,必须对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功底。除了能引经据典外,还得讲讲历史背景,讲讲历史人物,然后,还得根据教学对象,结合当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因此,《三字经》不是一个可以商业化的教学,是一个必须由文化和教育两大领域,共同去推进的文化教育工程。
那么,这个文化教育工程值得推进么?小编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推进的,属于五星推荐级别。但是,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去重新注疏、解释、编写教案。
再来看《弟子规》。
《弟子规》是封建时代,基于亲缘社会产生的社会礼仪规范,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是的,在小编眼里,《弟子规》最大的价值是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而存在,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演变为一种商业教学呢?原因如下:
1.可快速培养师资。《弟子规》是可践行的条文,注重的是仪式感。师资培养方面,并不需要教学者深入学习儒家文化,能朗读解释生僻字,能示范礼仪就够了。从教学助理到独立讲课,可能只需要三个月的培训时间。
2.卖点明晰。国学情怀、可迅速培养起儒家范儿等等。学个似是而非的花架子,让小朋友能向家长交待,让大朋友可以出去吹牛。
3.课程易编排,好定价。《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其中开头的总叙可以拿来当免费公开课。剩余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安排2~3节课去讲,再穿插礼仪,每周上2节课,完全可以在3个月内(1季度)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小编显然是不赞同《弟子规》推广。
为什么?
因为《弟子规》的礼仪规范,只适合宗族制的亲缘社会。
所谓宗族制,也就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聚居社会。
拿我们现代话来说,你可以想象,你所有父亲这边的亲戚,血缘关系不论远近,都和你住在一个街区。一出门,到处都是和你沾亲带故的人。而你的工作,通常在居住地附近,所谓活少离家近,但钱就未必多了。要外出远行了,首选也是投奔远亲。
这就是亲缘社会,特点是封闭,稳定,人际交往极度依赖亲缘关系。
在《弟子规》中,把亲缘关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亲”,既父母、祖父母。推广开去,也包括非血缘,但是有养育之恩的“亲”。
第二类“长”,兄长、亲戚长辈、老师、推广开去,人际关系中年纪较长的前辈。
第三类“自己”,谨、信、泛爱众三篇都是在讲自身修养,自我约束。其中包含了与朋友,与亲缘以外的人交往规范。
以上,儒家虽然是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但长期以来的主旋律却是仁义,就是因为,亲缘关系占了重头。对于这些亲缘关系,人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仁)。但仁爱过度也不是好事,也得讲分寸和道理(义)。
而现代社会,封闭的环境早已被打破。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亲缘关系,比如同事、朋友。甚至要和许多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出门办事,拜访客户等。这个社会已经从封闭的亲缘社会,转换成了开放的公众社会。
对此,我们更需要一种公众秩序,来保障这些流动性较大的社交关系。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建立大量非血缘的亲近关系是不现实的,我们更需要建立的是信任。
所以,站在时代角度,儒家应该呼唤的是“信义”。毕竟,大家最常吐槽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吗?”
当然小编强调“信义”,并不是说仁、智、礼就不需要了,只是比起信义,仁、智、礼相对处于一个次要地位,虽然次要,但也不可或缺。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