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1 05:40:2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捻军的历史比太平军可要长得多,情况也复杂的多。先来理一理捻军的发展历程。
捻军的“捻”,就是捻绳的意思,捻绳是很多股绳子结起来的,而捻军是由很多股“捻子”汇合而成的,捻子和白莲教渊源颇深。
“捻子”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1814年,当时江南御史陶澍给嘉庆上奏的《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匪徒折子》中:
安徽之庐(州)、凤(阳)、颍(州)、亳(州),河南之南(阳)、汝(州)、光(州)、陈(州)等处,向有匪徒,名曰红胡子,其凶横不法之状,自已久达天听。臣近日细加防察,不但缉捕难于得力,且有凶焰日张,大非昔比,不可不速为殄除者。……匪徒前此犹散,而今则聚也。查红胡原系白莲教匪漏网之人,间出偷窃,身带小刀为防身之具,人以其凶猛,故取戏剧中好勇斗狠、面挂红胡者名之。然匪徒间知犹以为怒也,近则居之不疑,成群结队,白昼横行,每一股谓之一捻子。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
从这封奏折中可以知道,早期的捻子其实就是白莲教的残党,白莲教被清军剿灭后,这些白莲教的漏网之鱼就聚集在一起,结成捻子,捻子规模大小不等,小捻子可能之后几个人,或者数十人,大捻子可能有成百上千人。这些捻子成群结队,人人带刀,好勇斗狠,横行乡里,其行径,和匪徒无异,所以对于捻子,政府都是当匪徒剿灭的。
到后来,捻子成了安徽、山东一带对土匪的别称了,就像清代四川的土匪称为“啯噜”、“啯噜子”、“啯匪”,东北的土匪称为“马匪”、“胡匪”、“胡子”、“绺子”,陕甘等地的土匪称为“刀匪”、“签匪”(“签”即刀,当地人称刀为“顺签子”);两广等地的土匪称为“堂匪”、“股匪”。
这就是捻子的背景,那么,这么多捻子是什么时候结成捻军的呢?正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
1853年,太平军开始北伐,所到之处,捻子纷纷响应,这时候,捻子开始从危害社会的土匪集团,慢慢向武装抗清的捻军转变。但是,这个时期的捻军,由于是由成千上万股捻子汇聚而成,内部成分极为复杂,没有形成一股合力。
捻军真正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武装的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力量,应该是在1855年秋举行的“雉河集会盟”后。在这次会盟中,各路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建号“大汉”,定下旗号为五色旗,最重要的是,确定了捻军“协力同心、共诛鞑妖”的政治纲领。并在捻军中实施《五项信条》和《行军条例》,整肃军纪,保障军队的战斗力。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清军与捻军的战争开始了。
回到这个问题,捻军和太平军有什么关系?
首先,毫无疑问,捻军是借了太平军的东风发家的,要不南方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只是一股股四处流窜、不成气候的捻子而已。
捻军得势后,与太平军形成了同盟军的关系。1856年,捻军和太平军在霍邱会师,拉开了两军联合作战的序幕。霍邱会师后,张乐行的捻军在名义上受太平军统辖,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官爵,但实际上是如太平军统帅李秀成所说的“听封而不能听调用”。太平天国不能随意指挥、调遣捻军,捻军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立组织和领导系统,张乐行仍然用“大汉盟主”的身份颁发布告和檄文。为商讨、协调两军联合作战事宜,双方互派代表。这是不是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很像,其实基本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但是要多说一句,捻军和太平军的作战方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太平军是组织严密的正规军,战斗意志强悍,多以步兵为主,能和清军正面作战,擅打硬仗。但是捻军多是骑兵,游走飘忽,行踪不定。
在捻军和太平军同时存在的时期,清军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太平军上的。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清政府开始重点关注捻军。1865年,捻军设伏,全歼僧格林沁部,还打死了了主将僧格林沁,从这时期,清朝开始全力剿灭捻军。
为了剿灭捻军,清政府调动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针对捻军骑兵为主,机动能力强的特点,定下了"画河圈地"的战术,利用山河险阻,不断压缩捻军的活动范围,在清军的压迫下,捻军被迫分裂成东捻和西捻两部分,彼此之间不能联系。最后,西捻为左宗棠所灭,东捻乃李鸿章所灭,捻军彻底被剿除。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
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后,丁汝昌由一位太平军降将,变成了北洋水师统帅。
虽是降将,却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丁汝昌原本是太平军的下级军官,隶属程学启之下。
安庆之战时,程学启被曾家兄弟策反,招手下干将八十二人(丁汝昌是其中之一),投奔湘军曾贞干所部。
程学启骁勇,屡立战功,得以自立营头,扩为开字营。
对于程学启这位降将,湘军许多将领既不信任,又嫉妒其战功。
在随曾国葆攻占三河后,曾国葆想要为弟弟曾国华报仇(三河镇之战时死于此),要屠杀,程学启反对,两人几至成仇!
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便把程学启这根“影响团结”的刺头给了李鸿章。
当时,程学启还不愿意,认为这是曾家兄弟把他们送到上海是要害死他们。
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程学启才“转会”。
如此,程学启、丁汝昌,成了淮军的将领。
我们知道,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大清一度采取“以淮制湘”的政策,湘军将领此后得到的机会远远少于淮军将领。
假如当时丁汝昌留在湘军,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故事了!
阴差阳错!
加入“快速列车”淮军初创时,所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程学启部是其中最骁勇的。
一段时间内,“开字营”都是淮军中“最靓的仔”。
创业初期的感情是最难得的。李鸿章自然对丁汝昌有着特殊的感情。
就在此时,丁汝昌又一次“技术扶贫”,给他的命运再次提速。
刘铭传所部,本是在安徽的团练组成,当时战斗力一般。
在随军与刘铭传并肩作战时,刘铭传看中了丁汝昌,“乞置帐下”,请求李鸿章把这个人转给他。
于是,丁汝昌成了铭字营的哨官。
这又是一次“阴差阳错”的转机。
程学启不久就挂了,“开字营”渐渐没落···
而刘铭传所部,却迅速超过开字营,成了淮军独一无二的大营。
到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刘铭传被“补授直隶提督”,仅仅2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千总,成长为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水涨船高+能力不错,丁汝昌也由统100亲兵的哨官,改统马队,升营官,又授参将,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成了副将。
在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后,丁汝昌被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丁汝昌曾祖三代及本人、夫人都受朝廷封诰。
丁汝昌的快速提拔,固然有其勇猛善战的因素,但是,当时湘淮军中,勇猛者不在少数,丁汝昌的快速发展,与他加入的“快速列车”不无关系。
这段时间,淮系是发展最快的列车,而铭军又是淮系发展最快的车厢!
如此,丁汝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为后来获取良机打下了基础!
得罪领导,却再次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1874年,清廷决定裁撤部分陆军,以腾出钱来筹建海防。
指标下来,刘铭传决心裁撤丁汝昌三营马队。
淮军,当时是“兵为将有”的封建私人军队。丁汝昌当然不乐意,据理力争,表达抗议。
刘铭传大怒,“命将召致而戮之”!丁汝昌得知内情,星夜逃回家。
这一节,虽纪录于陈诗的《丁汝昌传》,但是,不太经得起推敲。
丁汝昌当时的身份,不是刘铭传说杀就能杀的,而且,这么大个官,说不做就不做,擅自跑回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丁汝昌与刘铭传不合,被迫弃官回到老家,这是无疑的。
回家后的丁汝昌在家赋闲,老婆安慰:家里有薄田数亩,吃饭没问题,你安心等待机会吧!
1877年,陕甘回民叛乱,朝廷让丁汝昌去陕甘作战。
丁汝昌行至天津时,拜访了老上司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进入白热化。
去陕甘作战,让丁汝昌投入左宗棠之下显然是李鸿章不愿看到的。
于是,李鸿章表示:你和刘铭传有矛盾,我用你,就会和刘铭传有矛盾。现在我们要发展海军,你不如去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回来,统领海军!
几天后,朝廷来催促,李鸿章上奏:丁汝昌有病!去不了!留在天津吧!
于是,丁汝昌留在天津,准备转入海军系统。
如果留在陆军系统,丁汝昌大概率会成为陆军某部的将领,在史书中偶尔出现名字。
但是,转入海防系统,则使他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金岁月去英国学习海军没有成行,但丁汝昌办理海军事务却很快上手。
1879年,大清订购英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军舰。
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留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此后,他又奔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觐见英国女王,拜访英国海军将领和军舰设计师,展现外交之能。
1881年,因巡海出力,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如此,丁汝昌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在陆军、海军都获得过“巴图鲁”名号的将领。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出兵朝鲜,丁汝昌率海军开赴朝鲜,运兵登陆,软禁祸首朝鲜太上皇,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这次果决的行动,使丁汝昌得赏穿黄马褂。
1886年,在日本长崎时,因为北洋水兵上岸与日本警察及民众冲突,当时的北洋总查琅威理准备下令对日宣战,丁汝昌制止,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赔款5万余。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丁汝昌得以成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这段时间,是丁汝昌的“黄金岁月”,也是清代海军的“黄金岁月”。
丁汝昌突出的表现,使他顺理成章的成了海军提督。
不过,这些突出表现,多是在外交层面的。
当时,北洋海军的海军远胜过日本,日本不敢与大清交战,丁汝昌在外交中占据主动,遂得以屡屡立功。
可是,丁汝昌在海军的技战术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这一切,也为接下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丁汝昌的一生,一直是“阴差阳错”。
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直走在“快速通道”上,使他一步步由一位降将,变成了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前期的“阴差阳错”,一切都在丁汝昌的能力范围内。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湘军、淮军,还是在开字营、铭字营,都能建功立业。
可是,后期的“阴差阳错”,就是一场悲剧了。
一位没有和海军打过交道,没有接受过系统海战学习,缺乏必要海战知识的人物,居然“阴差阳错”成了海军最高指挥官!
或许,在大清的安排中,丁汝昌只需“总领事务”,具体操练、技战术,交由专业人士刘步蟾等人吧。
由缺乏专业经验、知识的军事主官统领军队,大清不发先例,曾国藩、李鸿章领军前都不是军界人物。
古代战争这么作或许可以,但是,近代战争,尤其海战,这么作是要出大事的。
黄海大战,丁汝昌再次“莫名其妙”,开战第一炮就把自己震伤了。
他一如既往的勇猛,带伤坚持。
只是···这样的勇猛,又如何能挽回局势呢!
最终,丁汝昌不幸的成为了悲剧人物。
1870年6月21日(同治九年),在天津望海楼教堂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教案-天津教案。涉案的主要相关人员是天津望海楼教堂的天主教徒和当地的民众,清朝被迫处决人犯8人,流放苦役25人,赔款40万两。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教堂怎样进入清朝。有清一朝,封建专制发展到极点。为了方便统治阶层管制百姓,清朝对内长时间施行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对外将不听指挥或议论朝政之人残酷打压,致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随着鸦片战争的战败,清朝的“大门”被列强硬生生的轰开,许多外国文化也随之传入其中,而教堂文化也正式进入中国,天津教案的背景教堂最开始建立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区,用于吸纳群众,成为自己的教徒,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当时的清朝有很多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了收纳他们,把其培养成当一名合格的天主教徒,天津望海楼教堂建造了育婴堂。
1870年(同治九年)4、5月间,天津发生了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6月份,天气酷暑炎热,瘟疫疾病大肆流行,天津望海楼教堂的育婴堂有三四十个孤儿患病而死,每天有数百人到坟地围观,挖出孩子的尸体查看。民间就有传言说“外国教徒以育婴堂为借口,实则是为了把婴儿杀死,当成药材”这等荒谬谣言。随着谣言进一步传播,越来越多的不清楚状况的百姓也参与声讨大军中。
1870年6月20日,一名叫武兰珍的匪徒供出他和教民王三,望海楼天主堂有关联,这彻底激怒了民众。民众们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
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教堂对质,但没有发现教堂有王三这个人,也对不上武兰珍的口供,“遍传堂中之人,该犯并不认识,无从指证”。事实证明儿童失踪绑架案跟天津望海楼教堂无关,人们被误解了,可是当时群众已经分辨不清真假,不认可这个答案。
天津教案的过程数千人群众包围天津望海楼教堂,教堂教徒和周围的人发生口角争纷,双方甚至大大出手,局面一度混乱。
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但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前往教堂路上碰上了知县刘杰,与之理论,对其不满意,怒而开枪,打伤了知县的远房侄子刘七,民众愤怒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还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一直持续了3小时。
1870年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法、美、英、德、俄、比、西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而其中以法国为代表要求清朝处死仇外最凶的陈国瑞将军以及天津知府和知县并给予七国赔偿。在当时清朝官员认为身为大国不能退让,宁可与其一战。
而以曾国藩为首的大臣则认为清朝现在只是一个纸老虎没有实力,无法与之抗衡,应当妥协,以退为进,最后清朝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赔偿白银四十六万两,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并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
“冀终归于一命一抵了案”一命换一命,在10月19日处死为的18人(马宏亮、崔福生、冯瘸子等),剩下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等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天津教案的影响自此事后,清朝各地百姓对教堂产生了不信任感,此后也多次发生教堂事件。
曾国藩主要的功劳就是消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在西方国家军队的配合下),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曾国藩出生在湖南双峰县,他父亲是个秀才,从小就精心培养他,让他学习儒家思想。他28岁考中了进士,很快就进入了翰林院。
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朝的八旗军队和绿营兵前去镇压。当时的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是一些多年没参加过战争的军队,是军纪涣散,腐败无能。被势如破竹太平天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太平军是横扫南方。清政府没有办法,下令各地兴办团练武装,想用当年消灭白莲教起义的方法太平天国。曾国藩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响应朝廷的号召,担任湖南团练大臣。
曾国藩学习和借鉴戚继光当年训练戚家军的方法,招募了很多年青力壮的乡民。是严格的训练,他一开始只招500多人,号称*湘勇*。曾国藩是心恨手辣,他镇压那些敢于反抗的人是血腥杀戮。在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杀了200多人,留下一个*曾剃头*的外号。
后来湘勇队伍逐步的扩大,达到了几万之众的湘军。变成专门从事镇压太平天国的职业军队。湘军有陆军和水师,大小将领多是曾国藩的亲戚、同学和同乡,相当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和他学生李鸿章领导的淮军与西方国家的军队一起消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并制造出一个虚假的昙花一现的*同治中兴*的局面。太平天国运动被消灭后,为了不使清朝政府怀疑自己的动机,曾国藩裁撤了湘军。
曾国藩全书讲述了曾国藩丁忧回乡,遇太平天国起义,被清朝庭夺情复职,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总督两江进纡洋务运动,最后处理天津教案遭全国人民吐骂的整个过程。
谢邀。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原本是翰林出身的京官,却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毅然回乡组织团练,成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最终攻灭太平天国。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可谓人臣之极。
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作为长子长孙,家族里很重视对他的教育。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曾国藩应参加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参加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从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到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先后被委任为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礼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职务。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被授任刑部右侍郎,后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署吏部左侍郎,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曾国藩因母丧归家,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作战越来越得心应手,受到咸丰帝褒奖。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事变,曾国藩的形势有了好转。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朝廷加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曾国藩北上剿捻,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
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奉命办理天津教案,一味对法妥协,背负骂名。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后,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逝世,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和很多三妻四妾的勋贵大员不同,曾国藩一生只有原配夫人欧阳氏和如夫人陈氏两个女人,留下了曾纪第、曾纪泽、曾纪鸿和曾纪静、曾纪耀、曾纪琛、曾纪纯、曾纪芬等三子二女。接下来,悦史君将对他们及其后代做一个详细的剖析:
第一,儿子曾纪第
曾纪第早夭,没有后代。
第二,儿子曾纪泽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生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曾纪泽为父亲曾国藩守丧期满后,承袭一等毅勇侯。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一部分失去的权益。
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纪泽病逝,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照侍郎之例赐恤,赐谥“惠敏”。
曾纪泽一生有原配妻子贺氏(原配)和继室刘氏两个女人,留下曾广铭、曾广銮、曾广阳等三个儿子和曾广璇、曾宝秀等两个女儿。
第三,儿子曾纪鸿
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虽然在父亲去世后,他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反而酷爱数学,还有天文、地理、舆图等。
曾纪鸿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作品,是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曾纪鸿的妻子是父亲曾国藩的同年进士郭沛霖女儿郭筠,留下曾广钧、曾广镕、曾广铨、曾广钟等四个儿子和曾广珊一个女儿。
第四,长女曾纪静
曾纪静是曾国藩的长女,嫁给了父亲的同乡好友袁芳瑛儿子袁秉桢,一生没有生育。
第五,次女曾纪耀
曾纪耀是曾国藩的次女,嫁给了父亲的好友陈源兖儿子陈松年,一生没有生育,病逝于巴黎。
第六,三女曾纪琛
曾纪琛是曾国藩的三女,嫁给了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罗泽南的儿子罗允吉。
第七,四女曾纪纯
曾纪纯是曾国藩的四女,嫁给了父亲的好友郭嵩焘儿子郭依永,生有郭某等两个儿子。
第八,五女曾纪芬
曾纪芬是曾国藩的五女,嫁给了衡山名门聂亦峰的儿子聂缉槼,生有聂其宾、聂其昌、聂其杰、聂其炜、聂其焜、聂其贤、聂其煐等八个儿子和聂银姑、聂其德、聂其纯、聂其璞等四个女儿。
因此,曾国藩的孙辈有孙子曾广铭、曾广銮、曾广阳、曾广钧、曾广镕、曾广铨、曾广钟,孙女曾广璇、曾宝秀、曾广珊,外孙郭某、聂其宾、聂其昌、聂其杰、聂其炜、聂其焜、聂其贤、聂其煐和外孙女聂银姑、聂其德、聂其纯、聂其璞,共计24人。
接下来,悦史君继续逐一介绍。
曾广铭、曾广阳早夭。
曾广銮
曾广銮作为曾纪泽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花翎郎中衔,承袭一等毅勇侯,云骑尉世职,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辛亥革命后,曾广銮退职归乡,1920年去世。
曾广銮只留下一个女儿曾宝苏,后来去了美国。
曾广钧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同时也是曾国藩的长孙。
清朝光绪七年(1881),曾纪鸿去世,15岁的曾广钧特授举人。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曾广钧弃职归里,喜欢研究诗词、书法、算学及外国科学,1929去世。
曾广钧生有曾昭桦、曾昭杭、曾昭权、曾昭柯等4个儿子和女儿曾宝荪。
曾广镕
曾广镕是曾纪鸿的三子,曾任刑部员外郎。
曾广铨
曾广铨是曾纪鸿的四子,过继给了曾纪泽,曾任驻英使署参赞、驻朝鲜公使等职。
曾广铨生有曾约农、曾昭润等两个儿子和女儿曾宝荀。
曾广钟
曾广钟是曾纪鸿的五子,生有三子四女。
曾广璇
曾广璇嫁给了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四子李经馥。
曾宝秀
曾宝秀嫁给了浙江吴兴人吴永。
曾广珊
曾广珊嫁给了湖南长沙人俞明颐,生有俞大维、俞大纶、俞大绂、俞大絜、俞大纲等五个儿子和俞大缃、俞大绚、俞大缜、俞大絪、俞大彩等五个女儿。
……
曾国藩的后代很多,现在定居大陆、港澳台、国外的都有,大部分人都过得很好,知识修养很高。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
第一、二章讲述曾国藩童年的传奇故事和他战胜自我、科举高第,并在官场上初获成功的早年经历。重在展示曾国藩学习圣贤之道并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的心路历程;
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绘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
第九章则叙写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备述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
最后两章叙写他忘却人生荣辱,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事实,侧重介绍他“记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态形成的曲折经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