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5 18:47:1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教学过程】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三、课后总结:四、课后作业: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五、课后反思:活动目标
通过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小实验,让孩子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材料准备
玻璃瓶、白醋、红豆、小苏打、水、勺子、筷子。
活动过程
1.玻璃瓶内加入水,请小朋友闻一闻清水,发现水是没有味道的。
2.水内加入2-3勺小苏打,用筷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在搅拌的过程中引导小朋友观察苏打粉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3.在小苏打水中加入白醋前请小朋友猜想:小苏打水和白醋会有什么变化呢?画一画记录在纸上。再少量多次加入白醋进行验证,并将验证后将变化记录在纸上。
4.最后一步也是最有意思的一步,见证豆子“跳舞”的时刻就要到了。加入红豆前请小朋友猜想:红豆加入小苏打水和白醋混合液中豆子的沉浮状况吧。画一画记录在纸上。再加入红豆进行验证,并将验证结果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
化学中学教师资格证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可以有讲述、问答、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四,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包括笔试、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方式。
最后,要注重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教学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因为源源不断的河流带来了大量的各种矿物汇聚到海洋中,这些矿物中含有许多盐分,溶解在海洋中,导致了海洋变咸。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