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8 12:27:4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
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
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一节课讲一首诗合不合理首先要取决于一首的长短及教法,绝句可能短于一节课,而长诗往往要几节课。
一首诗讲得好不好,并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背过默写过,这样的教学一节课足矣,但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有些诗所表达的意蕴都比较含蓄,其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内涵及文学美学价值等都是必须要涉及的,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是有相当帮助的。如果这样教学时间必然要长一点。
学古诗关键在于悟,悟的前提是理解,低年级学生可用诗配画的形式,高年级学生可用改变文体的形式,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诗的深入理解,也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语言的艺术修养。这样的教学就不单单是一节课的时间了。
一、备课把理念带上
初为人师第一个繁重的工作就是备课。把课本看了一遍又一遍,谨小慎微地写好教案的每一个环节,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既有令人兴奋的新鲜感,也有不知如何办的茫然与无奈。有时,学校为了快速让你适应工作,派了老教师帮扶,有的学校甚至让新教师的课滞后一节,听了老教师的课后再上讲台。这些措施无疑都有利于你快速地进入教师的角色。
但这个时候,千万要注意了,备课的第一要素是教学理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跟老教师学习的是理念而不是一点一滴的技巧。要带着理性的眼光听老教师的课,有的老教师越老越没有理念内涵,如果被这样的课给框住了,还不如不听的好!
二、课堂上依靠学生
初登讲台,你会紧张激动慌乱,这种状态要持续一段时间,属于初为人师的“恐慌期”。为何恐慌?我们担心备课没有备周全,担心学生把我们晾在讲台上,担心领导忽然推门进来听课,担心学生是否信服这个年轻教师……这些担心都是客观存在。有一个秘诀可以帮助你缓解这种恐慌——有困难找学生。
教师与学生不是单向传授的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我们本着我与学生一起学的精神,我们就会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研读教材、备课、上课。笔者讲苏东坡想画一张地图标记出苏轼的一生轨迹,但我知道自己画不好,就向学生求救。一个同学两分钟一笔画出中国版图,赢来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在课堂上,要时刻保持这样一种心态,遇到了困难多与学生商量;不论你的课备得多么充分,学生的疑问或是一个看似非常荒谬的说法,可能都有其本身逻辑的合理性,或是与你的教学指向有极紧密的相关性。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