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9 01:12:36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写方案就是教学的教案,所以呢,教案,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情景导入,包括新课讲授,包括巩固练习,包括小结提升以及总结,还有布置作业这五个方面的结果步骤,所以十以内数的教学方案呢,包括认识十以内的数和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十以内的分与合,这些方面的知识
写小学数学教资面试教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案的目的:清晰明确地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考官了解你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具体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方案等。
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跃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此外,还需注意教案的结构和语言的规范性。教案可以包括导入、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总结和作业布置等部分,需要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课程要求,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最后,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看图,编出相应的加减法应用题,并正确地摆出算式进行解答。
2、在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收拾用具的习惯。
活动重点:
幼儿能看图,编出相应的加减法应用题,并正确地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活动难点:
孩子能较好地看图编应用题,能正确地分辨加法与减法。
活动准备:大图。数字、符号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报数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复习10的加减法
三、幼儿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四、结束部分
1、评价幼儿活动情况。
2、组织幼儿收拾整理用具。
破十法是一种用于数字计算的方法,适用于整数加、减、乘、除等运算。以下是一个教学破十法的样例教案,供参考:
课题:学习破十法
一、课程目标
了解破十法的概念和应用范围。
掌握破十法的基本规则和步骤,能够应用该方法进行数字计算。
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快速计算能力,提高算术水平。
二、教学内容
什么是破十法
破十法的基本规则和步骤
破十法在数字计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
上课导入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数字计算的基本算法的掌握情况,引入本课的主题。
破十法的讲解
通过PPT或黑板等方式,介绍破十法的概念、应用范围、基本规则和步骤等内容,并通过示例演示具体运用。
课堂练习
分发练习册或作业纸,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破十法对算式进行运算,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引导和点拨,并及时纠正错误。
课堂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破十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方法。
课堂总结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总结破十法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强调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考核、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教学反思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破十法教学样例,具体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材要求和学生水平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意图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二、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三、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四、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五、活动准备1、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教学视频光盘一张。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3、数字卡片若干。六、活动过程(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如: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二)、学习10的组成和分解。1、故事导入。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提问:〈1〉来了几位小矮人?〈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1010101010∧∧∧∧∧192837465591827364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10∧192837465564738291(三)、巩固练习1、卡片填数1010104□□9∧∧∧∨∨□87□5□10102、数学书第19页习题(开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钥匙和锁上的数字,哪两个数字合起来是10,就用线连起来)。3、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视频。(四)游戏活动1、“找朋友”。游戏规则:请前面手里拿卡片的小朋友找座位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要求两数和起来是10。2、火车开了。游戏规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找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合起来是10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上火车,边唱《火车开了》歌曲边出活动室。七、活动反思: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2)因为2×3=6,因此20×3=60;(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一、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基本训练内容: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算法。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五、教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课题:一共有多少(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