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5 16:40:1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实习老师来上课,很正常。
既然是实习老师,学校一定会安排一个老教师带他,也就是会给他找一个师傅。
他正式上课前,一定会让他先与师傅共同备课,并先听师傅讲课。他开始上的前几节课,学校会安排同年级的同科的老师去听他的课,课后还要评课。
在结束实习的时候,师傅、同年级的老师、学校都要给他打分评价。实习评价不及格的话,他是不能毕业的。
所以,一般来说,实习老师会特别负责任,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实习老师来教四年级的数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位家长可以放心。
平十法是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一种方法,就是把减数分成两个数,第一个数等于减数,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后等于10,然后再用10来减去第二个数得出最终结果。
例如:
16-8,由于16的个位上的数6不够减8,最多能减6,所以用16先减6,16-6=10,由于8去掉6还剩2,所以再减2,最后得10-2=8.
也就是:
16-8=16-(6+2)=16-6-2=10-2=8
平十法也叫凑十法,就是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一、教学内容: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基本训练内容: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算法。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五、教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课题:一共有多少(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教学内容:被减数减数差。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理解什么是被减数减数差。
四难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
看到问题本身就感受到了你的焦虑,抱抱亲爱的,你并不孤单。
办法是有的,看你想治标还是治本了。
01最快的方法
家长介入。你跟他一起学,不懂的你教,你会的你来,做不完的你上手。短时间里,一定看到效果。
可是,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一年级你可以,三年级呢?六年级呢?一辈子呢?
02治标的方法
有生命力的孩子,如同有生命力的植物一般。让我们想象一下,孩子如同你的花园。
花园里植物的生长,靠的是谁?
他自己,内在的生命力。
你要做什么?浇水,施肥,病了找医生,剩下的就只需要喝咖啡欣赏了。
治标的方法,是相信孩子的内驱力,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生命力。
03实际的举措
很庆幸,孩子才上一年级。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很简单,更多的是帮助孩子适应校园生活,所以家长可以放心介入。
A。首先,问问孩子的感受,平和的,不带任何评价的问一问。
你觉得他学习跟不上,有点吃力?那么,他觉得呢?他觉得吃力吗?哪里跟不上?
B。其次,帮助孩子梳理问题。
一年级的孩子,半年前还是个大班宝宝呢。不能因为他们上了一年级,就一下子变成大孩子了,是吧。
如果孩子也觉得吃力,不开心,那么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孩子梳理下。
外部包括上学路上,和同学关系,融入学校情况,自理能力(包括喝水吃饭上厕所),等
内部包括上课能不能听的懂,是不认识字还是不理解问题,是觉得老师说的太快没理解,还是觉得没意思?
C。第三,着手帮助。
如果是外部原因,那就逐个解决。提高自理能力,从小事着手。此处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微头条内容。
如果是内部原因,上课听不懂,家长帮助预习;不敢提问题,就创造安全的发言环境,多鼓励;不识字,家长帮助提高识字量;做事情慢,学会和时间做朋友;觉得没意思,家长帮助发觉乐趣,比如提前看下课本,在现实中找和课程内容有关的加以联系。
路,终究还是孩子自己走的。过程中,好像奥特曼打小怪兽。奥特曼会遇到电力不足,会被撞晕,会遇到强敌,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在他们回来的时候,尽力帮他们更新装备,然后一拍后背,去吧孩子,继续打吧。
在和娃共同成长的路上的一些感悟,与你分享,希望对你会有帮助,抱抱。
这位老师你好,教案可以通过模版进行修改,添加进自己的个人特色,我这里有份模版可以参考一下
这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的内容。在上一节课“前后”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初步发展空间念。基于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在生活或是具体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初步体验和理解,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提高。1.说一说。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两只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教师提出“小鸟在小兔的()面”的问题,为学生做了示范,即在说上下关系时,要用“()在()的()面”的方式进行表述。接着又问“小兔在小鸟的()面”,借助对比初步体会交换位置来说上下的相对性。2.确定三只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用上、下表述小动物们的位置。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小鸟下面有谁?”,“小兔的上面有谁?”借助生活经验体会小鸟的下面不单单是指与它相邻才是下面,而小兔的上面不单单是指与它相邻的才是上面。教师再次提问“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它们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3.理解一只动物的相对性。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用上、下表述松鼠的位置,通过交流引导一致得出“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在小鸟的下面”的表述。这时候教师抛出疑问“为什么一会说松鼠在下面,一会又说松鼠在上面呢?”这个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松鼠是在中间的,说它在上面是因为它和最下面的兔子比,说它在下面是因为它和最上面的小鸟比。学生的感知认识可能不够全面,这就需要老师的总结引导。4.猜一猜,它是谁?有了第二环节的支撑,学生不再以为小兔的上面只有松鼠了,从看图表述到根据对话推理猜测,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百宝柜,帮助学生学会用上下来描述甚或中的事物。送小动物回家,在巩固上下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孩子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摆一摆。通过动手摆学具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在操作和描述中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这一环节的设计,我遵循儿童认知操作由简到难的发展趋势,以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能正确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2.通过具体的活动操作,经历看、说、猜、摆的过程,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由很多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不够清晰,不能正确的表达位置关系。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策略选择】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说图意,采用讨论交流、观察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上下师:同学们,今天呀,郑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数学,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那老师现在就把他请到黑板上来。(在黑板上贴出树爷爷图)师:对呀,是树爷爷,树爷爷可是大森林里最有智慧的老人啦。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群可爱的动物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得最早?(出示小鸟和小兔子的图片)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童话故事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以树爷爷和小动物们来班级做客来创设情境,自然而然地呈现主题图,一下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师:小鸟和小兔来得最早。诶,树爷爷告诉郑老师,他想考考大家,“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呀!”生会有各种答案,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地说出“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让几个同学说,全班一起说。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上、下说出了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回答了树爷爷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上下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这个课题读出来好吗?这是(上),这是(下)。设计意图:先呈现两个物体,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说准确,即谁在谁的上(下)面,顺势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1.确定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师:瞧,小松鼠也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现在咱们的课堂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呀!(3只)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小动物的位置,想一想你能不能也像这样用“上”、“下”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呢?想一想,该怎么说?请几个学生上来说,其他学生同桌互相说。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但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反应特别快,说的也非常的棒。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已经有一定的感知,经过第一环节的铺垫,孩子已经能够说出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由两个物体比较上下位置过渡到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让孩子们充分尽情地说。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互相说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上下位置的感受。2.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师:小松鼠刚才也在很认真的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可是现在小松鼠有点儿糊涂了,怎么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上面,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下面呀?它不是一直都在这儿的吗?谁能给它解释解释。师:哦,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把它和小兔子比,它在小兔子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把它和小鸟比,它在小鸟的下面。那大家看,同一样东西和不同的东西比较的时候,它的位置就可能不一样了。师:在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松鼠解决了疑惑,那现在郑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解决吗?(有)请问:小鸟的下面有谁?小兔的上面有谁?师: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师:请问从上往下数的第一只小动物是谁?(小鸟)请问从下往上数的第二只小动物是谁?(松鼠)师:你能像老师一样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考考你的同桌吗?生生提问回答。教师加以规范引导。完成数学书64页习题。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位置的相对性,即比的对象不同,比的结果也不同。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三、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1.猜一猜,它是谁师:现在呀,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师:游戏的名称叫做“猜一猜,它是谁”。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树爷爷呀会给我们一些小提示,我们要通过这些小提示猜一猜树爷爷说的是哪一只小动物,请动作来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是小鸟,你就做一个飞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松鼠,那就做一个小松鼠吃松果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兔子,你就做一个长耳朵的动作,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师:准备好了吗?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兔的上面。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鸟,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最上面。那它一定是?(小松鼠)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答对了吗?老师现在要采访一个小朋友,请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呀!师:想不想再猜一次呀!好,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鸟的下面。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兔,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是从下往上数的第一只小动物。那它一定是?(小兔)师:我们小朋友的反应能力实在是太快了,真让老师佩服呀!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理正确结论的能力,通过让孩子用动作表示激发孩子的积极性。2.百宝柜师:同学们,树爷爷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它的百宝柜,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想不想参观一下。师:这个呀就是树爷爷的百宝柜,(出示百宝柜图)里面都有哪些东西呀!(有花瓶,有小猫,有书,有闹钟,有轮船)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东西里面你最喜欢什么东西呀,你能用上下来书一说他们的位置吗?生自由的说,只要说的正确都予以肯定。完成数学书第65页习题。展示两个学生的作业。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说,写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孩子对上下位置关系的掌握和应用。加强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3.送小动物回家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最近呀,大象、小猫、小兔、小狗要搬新家啦!这是它们的新房子,房子有四层楼,每层楼可以住一只小动物。等一下,我要请认真听讲,坐姿最端正的小朋友上来把它们送回家好吗?下面呀,我们先来听听小动物们对自己的房间都有哪些要求呀!大象说:我想住在这栋楼的最下面一层小猫说:我想住在第2层的上面,第4层的下面小兔说:我想住在小猫的上面小狗说:我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小猫的下面请几个学生根据动物们的要求上台来一个一个把小动物头像贴到相应的位置,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贴的结果进行提问。如:谁住在最上面?谁住在最下面?第2层住的是谁?它在谁的上面呢?它的上面有谁?第3层住着谁?它的下面都有谁?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推理正确结论,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巩固所学的上下的有关知识。师:小朋友们,如果让你们自己给小动物分房子,你们会怎么分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数学书第65页。看第二题,快给小动物们分分房子吧!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你是怎么给小动物安排房间的。说完以后呢,每个同学都像老师刚才提问大家一样出两道题来考考你的同桌,看他是不是能答对。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有了先前的示范,同桌再交流粘贴情况就没有问题了,培养了孩子们同桌合作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意识。4.摆一摆,说一说师:小红,小兰,和小英是好朋友。她们三个人住在同一栋楼里面。这三个小女孩打算考考大家,请你们猜一猜她们都住在哪一层?瞧,她们给了我们两条提示。我们来看一下是什么提示呀!第一: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第二: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那到底她们住在哪里呢?请你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按照提示摆一摆,看看谁住在最上面啊(小红)谁住在最下面啊(小英)学生动手摆,获得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借助摆一摆来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上下位置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生:开心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认识了上下。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同时将数学学习的内容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有用。
板书设计:略
我是培训老师,教过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年级的数学,接触过数千学生,可以说,小学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决定了以后的数学学习。
一般的,一个学生来找我,5分钟之内,大致就可以判断这个孩子到底数学牛不牛。
那是一种灵气,从眼神和气质上大致可以判断出,这个学生有没有灵气。
这种灵气不是分数能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学习的状态和悟性。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帮助孩子学好小学数学?
1.让孩子理解的基础上熟练!
2.让孩子自信,记得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夸!
3.让孩子多自己先试试,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4.告诉孩子他能行!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