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9 13:41:3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先是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观点、然后引出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接着释本义:好读书是不求甚解的前提条件,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要有虚心的读书态度和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再举例证,从反面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和正面诸葛亮的例子分别论证了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和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再然后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最后总结全文“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这两个问题并不互相冲突,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对于那些有用的好书,对于那些著作,我们要咬文嚼字,仔细钻研,而邓拓的不求甚解,是指那些可看可不看的书,没有什么很大帮助的书,我们只需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只要了解其大意就足以了,否则如果将这时间都放在钻研这种没什么帮助的书,那不是得不偿失了吗?
《不求甚解》是鲁迅的杂文作品。鲁迅原名周樟寿、周树人。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杂文《不求甚解》出自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文章批评当时政府对外软弱,丧权辱国的行径。
邓拓先生(即马南邨)所写的《不求甚解》(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总体而言是一篇好的议论文,这篇议论文主要围绕“正确处理读书时暂时的不求甚解会更有利于会意”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的。但文中第六自然段举出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的不同读书方法的例子(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却不能论证“正确处理读书时暂时的不求甚解会更有利于会意”这一观点。
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识面不广、内容太深奥、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情绪低落、思维能力一般等),读书时对某些内容暂时不能理解,先将其放下,明确方向再努力,会更有利于将不懂的问题弄懂,暂时的“不求甚解”是为了今后更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
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的读书方法是精读,即细致而深入地读书,而诸葛亮读书的主要方法是【粗读(抓住核心内容读)】但深入思考,与“不求甚解”是两回事,是力求在有生之年读更多的书(博览群书)、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吸收更多有识之士的智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方法),足智多谋地处理问题,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况且,按照诸葛亮的天赋和才华,一般而言,粗读也不会“不求甚解”。因此,这一事例与论述“不求甚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即这一事例不能论证“正确处理读书时暂时的不求甚解会更有利于会意”这一观点,事例(论据)不能论证提出的观点。
读书“务于精熟”不等于不能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而“观其大略”也不等于不能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此外,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在天赋、才华、兴趣、努力的方向(读书的目的)等不同,不能判定他们读书方法孰优孰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
当然,这一事实也说明,抓住核心内容读书,可以节省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更多知识,再加上结合实际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就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办法,足智多谋地处理问题。在现在新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读书方法不失为较好选择。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简介:
《不求甚解》是邓拓的议论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议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首先,提出问题,先体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笔名马南邨(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cun1)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朗读人为梓君)。同时此文还被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课改的八年级第二学期上册,为第十课。
不是。《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写的一篇杂文,出自《燕山夜话》。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