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半小孩性格很敏感是天生的吗(三岁半孩子性格还能纠正吗)

admin时间:2024-01-03 04:30:5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说一个人敏感是什么意思敏感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呀

我啊。 敏感自卑死矫情玻璃心还超级机车。 隔三差五觉得人生无望,对着父母不负责的说要不我们一起烧炭自杀吧,爸爸看了我一眼说,“这种事情不要带着我。” 在家歇斯底里,无病呻吟,控制不住情绪。也许是忽然发脾气发到喘不上气,然后向妈妈道歉,我控制不住我的情绪。也许是深夜坐在爸爸对面,聊天聊得聊得开始哭的上气不接下气,面对爸爸冷漠看着自己的眼神,然后向爸爸道歉,我好像真的控制不住我的情绪。 在朋友面前,活泼可爱好脾气。前天和朋友聊天, “我的情绪快要到临界点了,我控制不住我的情绪,控制不住的焦虑,控制不住的自残倾向。” “如果你不说,平时跟你交往完全没有感觉你...” 是啦,出门在外的我是天天开心,无忧无虑,爸妈宠爱,朋友喜欢,有男朋友的现充啊。 不过也存在讨好啦,嘻嘻,因为害怕喜欢的朋友不喜欢我吧,我不想在失去好朋友了。 在男朋友面前,不知道呢,应该是卑微的吧。嗨,这谁知道呢,自己看自己怎么会看的清楚啊。 算了,我还是当一个烂人吧。真烦人,一点儿也不喜欢社交,一点儿也不喜欢和人接触,太讨厌了,人为什么不能自己一个人在家等死啊。 你看,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啦,大家都敏感的要死。谁知道呢。

性格敏感以后会活的很累吗?

性格敏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度敏感型人格”,它分为自卑型敏感人格、和自负型敏感人格。这种人格带来的性格,有利有弊。学会自我疏导,不一定活得累。

具备高度敏感型人格特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20%。

性格敏感的人,的确没有那些相对“钝感”的人那么容易轻松快乐。

你在乎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的评价、非常照顾别人的感受、非常有礼貌、你有更多的同情心、更好的共情能力、更加细腻的情感、更注意细节、完美主义、喜欢独处……

敏感对应的另一个词是细腻。内心细腻的人,心思缜密、条理清晰,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生活中,都会带来很多正面积极的因素。

爱因斯坦:“直觉(知性思维)是上天给我们的神圣礼物;理性思考是它的忠诚仆人。我们的社会居然把一切荣耀归于仆人,却忘了礼物的存在。”

内心而敏感的人,往往都是直觉敏锐的人,他们的洞察力、感知力,以及智商情商都比一般人要高。

像很多哲学家、艺术家、作家、心理咨询师等等,凡是那些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觉察的工作,敏感的人都适合。因为他们思考问题非常细致入微,感知力超强。

但是,过于敏感的确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你想得太多了,你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就容易活在世俗价值观和别人的评价里。

特别是在自己遇到批评和指责的时候,内心反应也会更加强烈。会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内心驱动,不要轻易被外界评价影响到自己的内在平衡。

性格敏感,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训练,让自己变得稍微钝感一些;而天性钝感的人,他们想要变得细腻、缜密,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你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敏感,经过合理调适以后,让该敏感细腻的时候,就保持这种敏感性;需要钝感一些不让自己那么累、那么纠结的时候,就尽量去主动觉察它,尽量降低敏感度。

通过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摆脱现实压力;适时放松一下紧绷的大脑;增加锻炼、听听轻音乐,与谈得来的朋友多交流……通过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让自己时刻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

要记住:任何人的评价、任何人的眼光都不能代表你,你就是你,不要为别人的目光而改变自己。“不在意”,就是你最强大的“情绪武器”。性格敏感,是天性赋予你的优势,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敏感脆弱。

当你能够合理掌控自己的性格区间的时候,敏感,钝感,又何妨呢?

最后:

合理疏导自己的敏感性,这种敏感反而会促进自己的内在成长、成为灵性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在这里给性格敏感的朋友,推荐一本书《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详细说明了很多关于高敏感人群的自处方式,可以借鉴一下,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让你的灵性,起舞……

-END-

三岁宝宝性格特别倔,怎么说都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为什么会变得倔强呢?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花心思去了解3岁宝宝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孩子的表现,对症下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3岁孩子都有哪些性格信号?家长如何进行改进措施呢?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1、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2、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4、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孩子三岁半了,总是喜欢发脾气,该怎么正确引导呢?

3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当其独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达时,常会以发脾气表不对抗。父母长辈难免会宠爱孩子,但过度溺爱会滋生孩子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恼。

孩子不听话、小任性有时候会不分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会导致父母的很尴尬。长久下去对孩子日后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暴躁,与他人相处困难。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宜一味的迁就怜悯,否则会助长他发脾气的劣性,愈发愈烈。这时家长可采取分散注意力、冷处理或引导法来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暂且不理睬,忽视他,可以先让孩子充分的发泄。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软。当孩子撒泼时无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闹、打滚。但是时间久了当无人应答时,他便会逐渐停止。当孩子安静下来后父母要给他讲清这样做是不应该的,父母都不喜欢撒泼的孩子,让他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满足的就满足,但应作为对他发脾气的一点惩罚,孩子的要求要延后满足。不能满足的要给孩子讲明道理,逐渐改掉孩子发脾气的坏习惯。更不可让孩子养成为满足条件时,就以哭闹变成要挟家长的砝码。

只要家长态度一致,坚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如出现过激行为,家长可介入并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宝宝的共同努力。

3岁半孩子在幼儿园总咬人,而且自控能力差怎么办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所以很多小孩子都有很大的“脾气”。有的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喜欢咬人、打人。为此,有的家长苦恼,有的妥协让步,有的用打骂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有的束手无策,有的以为孩子有病等等。等到上了幼儿园又让老师很头疼。

试着对孩子成长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进行析。

一、孩子出现咬人、打人时的几种情况孩子年龄段界定:这里所说的孩子,指出牙到五岁之前这一段的孩子。孩子出现咬人、打人。一岁以后,还会出现打人现象。孩子出现咬人、打人时,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孩子习惯性动作。经常会把自己的手放在嘴里咬,或者把大人的手往他嘴里送。孩子出现咬人、打人后,会越来越喜欢咬人和打人,大人严厉地训斥(甚至打)根本不管用,孩子每次得逞后,更觉得好玩,越来越厉害。

二、是孩子表现为友好时。孩子见到小朋友时主动上前亲热,经常揪人家的帽子,紧搂小朋友的腰,紧接着会抓脸,或者推人家。但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很大,他们常会从友好变成攻击,从善良变成残酷。

三、是孩子的依恋家人,离不开母亲。特别是有的婴儿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又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常常是行为表现特殊,比如遇到不高兴、不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趴在母亲的怀里,咬住母亲的胳膊不松口,而高兴的时候,他也可能对母亲咬上一口。

四、是孩子玩耍时。如在玩滑梯的时候咬人,在上课的时候故意招惹身边的小朋友。

五、是孩子累了时咬人,也有时候不为什么就是去咬人。

六、是孩子发泄情绪时。有的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稍不顺心,踢人、打人、咬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许多二三岁甚至四五岁的孩子在受挫或愤怒或兴奋或高兴的时候就这样做。

七、是孩子是争夺玩具时,或者当别人碰他的玩具时就咬人家。

孩子出现咬人、打人时的原因探究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从一岁起就会用“发脾气”的来表达自己思想意识了。他们会顶嘴、哭闹、摔东西、咬人、打人等。一般来说,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大约有50%的孩子一周至少发两次脾气,而有11%的孩子一天至少要发一次脾气。孩子喜欢咬人、打人,这些全是不成熟的行为。大人不必大惊小怪。

造成孩子咬人、打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1、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例如,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要严加管教,爷爷奶奶却要溺护着。结果孩子的坏脾气就“壮大”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对孩子乱发脾气,甚至打骂。于是,孩子也渐渐模仿了这样的行为。

2、孩子的心理原因。剖腹产的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定;还有些感觉系统功能发育不健全的孩子,对外界的信息过分敏感或迟钝,他们的情绪反应就会很不稳定,需要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治疗(这种情况不是一般的家庭教育能够解决的)。

3、孩子的沟通需求。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开始接触同龄儿时,往往用“打”的方式应起对方的主意。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比如亲小朋友的时候像是在咬人,搂着小朋友的时候像在摔跤,弄疼了被亲被咬的小朋友,那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4、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2岁多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此阶段,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常常因为争抢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来。

5、孩子的生理变化所致。孩子半岁以后,想长牙,有肝火,也会有这种情况;乳牙开始萌出,会经常喜欢咬一些固体食物来磨牙,并形成咬物的习惯。

6、环境变化导致。有的孩子小时候没什么脾气,也很听话(尤其是在管教很严的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参加了一段感觉统合训练后,变得急躁、爱顶嘴,这是正常的反应。

三、纠正孩子咬人、打人的建议人们常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

1、使孩子处在友爱和善的环境中成长。父母不能一味娇纵、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过分地以我为中心。从儿童的行为发育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行为从幼稚趋向成熟。如果父母因耐受不了无理取闹,采取让步的方式,并满足孩子过分的要求,日后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会越来越多。当孩子某次能够听取父母的意见,而不胡闹发脾气时,父母应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的这一举动。这样,让孩子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逐渐纠正坏的行为习惯。

2、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孩子还不会讲话,就对他简单的说不能怎样,并做出严厉的表情,但是不要生气。大一点的孩子,要对他讲清楚,如果他继续打小朋友会有什么后果,如失去某些权利,星期天不能去公园玩等。如果孩子攻击性强,就要教育他这么做不对,要同小朋友友好相处,帮助他逐步纠正这种行为。平时不要让孩子看那些打斗性强的电视和画书,孩子在模仿时可能会出危险。如果孩子还有其他表现,如好动,不能安静地坐一会等等,就要注意看护,以防出意外。

3、指导好孩子。有的孩子,当别人碰他的玩具时就咬人家。父母可以教他对想碰他玩具的孩子说:“你可以玩一会,下次轮到我了,好吗?”还可以告诉他,如果其他孩子抢他的玩具,他可以请大人帮助。多引导孩子,表扬他做得好的其他事情,然后再批评他不应该咬人,让他可以接受。

4、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孩子累了就爱咬人,那么在他没睡午觉前,就不要让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平时多跟孩子进行团结友爱、为别人着想的教育。玩的时候,在旁边照看着,减少引起争吵的机会。

5、尽量给孩子提供愉快的环境。需要给孩子常咬一些东西,以缓解不适。如果找不到生活中的原因,可找儿童心理咨询医生看看,看看有无其他问题并找寻解决办法。比如婴儿专家回答:儿子长牙,或有肝火,要教他不能咬人,给予独脚金煮瘦肉水喝。这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6、适当惩罚。如轻者以手指弹耳朵,次者以手掌拍手背,重者拿藤条打手心;也可让孩子尝尝直接行为的苦头,如孩子要玩而不吃饭时,而在孩子饿了要求吃饭时告诉他:“你自己不吃,现在没有了!”遇到孩子无理取闹时,一定要冷静,不要屈服,先不要和他论理,但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他台阶下。人多时,可微笑着带他离开,让他在安静的地方发泄,等他发泄够了,拥抱他,说些笑话以示讲和。父母应做到让孩子感到安全、被疼爱,又要让他明白规矩是不能被破坏的等等。

总之,孩子咬人、打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势而异,以爱心呵护孩子,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千万不要鼓励孩子你今天打人咬人真棒!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