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驯化小孩子的性格(家长如何驯化小孩子的性格呢)

admin时间:2024-01-06 01:36:4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带孩子带的歇斯底里,该怎么控制自己情绪?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很不幸的是,这三种是90%以上家长的惯用手段。

谁都希望自己是个开明的父母,可当耐心被耗尽之时,我们似乎别无他选的冲孩子发脾气,最后还是动用父母的身份去控制孩子。

我们试图去改变这样的窘境,于是乎,共情(empathy)逐渐成为育儿类文章的高频词。

简单说起来,就是在孩子有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感同身受当下孩子的处境,用同理心去接纳,并且理解某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可又有多少家长变成了刻意感动的同情了呢。

我们先来弄清楚究竟共情和同情有什么区别?

参照正面管教中提到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

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用感觉词汇描述你所看到的,比如:很生气),

是因为(帮助孩子分析情绪的导火索,比如:饼干碎了),

要是(说出孩子的愿望,比如:完整的一块饼干)就好了,

最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比如再拿一块新的完整的饼干。

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来,有一点很重要,应该先解决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本末倒置正是家长的普遍问题,如果你选择无视孩子的感受,那么你说什么她都不会听的,只能用更激烈的哭闹告诉你,我很生气!

1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去压制她的负面情绪,从而切断了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的渠道,孩子因为不被理解哭的变本加厉,僵持之下,你又非常想逃离这种令人暴躁的场面,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再熟悉不过了。

“不许闹!”

“你有完没完!”

“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了!”

……

也许在你发脾气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愿望,只想要你抱一下而已。

每次打骂后,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然后再道歉,孩子无条件的原谅使我们更内疚,也告诫自己下不为例,但过不了多久,孩子再次哭闹发起挑战,以上的一幕还会重演。

很多父母陷入了,想给予孩子共情,却忍不住自己先发火的怪圈。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情绪就像一座孤岛,在成长中对性格的养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有了自己家庭,也会复制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

你我只是其中之一。

2

万事皆有因,日复一日,你有没想过,总忍不住吼孩子,背后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在要给予孩子共情的时候,我们一直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却从未认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的哭声让我们有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没人会喜欢这样的感受,所以,这注定了在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无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一再忍耐。

然而忍到极限的时候,总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发泄对象,一定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无辜的孩子,成为了牺牲品。

在很多原生家庭里,哭闹就是不对的,索取也是不好的,每一个被父母要求“乖”和“听话”长大的孩子,被父母忽略的同时,还被强迫要求忽略自己的感受。

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在关系中体验喜怒哀乐。

“内在小孩”是孩子自己的角色内化,

“内在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自觉就会唤醒我们原生家庭的内在小孩,然后投射在自己孩子身上,并企图去阻止这些所谓“不好的”行为,因为在童年自己就是被这么对待的。

这时你忽略了自己内心是痛苦的,小时候那种不被接纳的无助再一次涌上心头,即使时过境迁,内心那个可怜的内在小孩一直在和不可改变的过去做斗争。

在说出“妈妈知道,你很生气”时,反而让自己的情绪被孩子牵着走,最后只能把原生家庭里的内在父母投射在自己身上,试图靠打骂的方式去尽快结束这场闹剧。

很显然,我们是带着抵触,带着保留,去敷衍孩子的哭闹,理所当然,根本无法做到同理心。

3

孩子的哭闹会唤醒我们的内在关系,造成情绪失控,假设你察觉到了,可以试着去看见自己的情绪:

<假设情况1>

我感到自己快被孩子逼疯了,

都是因为她一直哭,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哭会被父母骂闭嘴,

我很委屈,很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如果这时他们能抱抱我该有多好。

<假设情况2>

我讨厌孩子发脾气,因为这是不乖的,

从小我就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只有这样才是父母眼里的乖孩子,

我好难过,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你看见那个童年的自己了吗?

我们明朗的发现自己是那么渴望被父母理解,这时抱抱眼前这个无助的孩子,你们都会得到安慰,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部分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乖我就爱你,你听话我就爱你,人都是依附于环境生存的,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只能选择顺从。

多年后容易情绪失控的妈妈,不过就是那个缺爱的内在小孩在作祟。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而只有在童年得到足够多爱的人,才具备去爱别人的勇气,很多时候缺爱导致我们,要么不敢付出,要么不敢索取。

4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着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但如果一直活在怨恨父母的阴影里,不与过去和解,是在逃避成长,那么你一辈子都无法走出那个令你爆发的点。

无论如何,你已长大成人,也已为人父母,成为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只有直视曾经内心的伤害,才能接纳和放下。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谁都不需要刻意压抑回避。

孩子哭,只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应该鼓励她去体会自己的悲伤、气愤,而不是压制,至少不能让孩子成为下一个自己,不是吗?

你生气,是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你越是觉得生气不对,去控制它,反而会给爆发创造一个条件。

当察觉自己濒临崩溃前,不妨让自己暂时离开冷静一会,这远比强撑陪着孩子更理智,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自己待一会”,看清自己情绪的导火索是什么,是孩子的行为勾起自己童年不好的回忆了吗?

努力体会我们内心的那个当下的感觉,是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到害怕,或者气愤,试着去接纳自己,去安慰童年的那个内在小孩,我们可以哭,可以生气,可以和家人倾述寻求帮助。

在逃避自我感受的情况下,每一次逼迫自己和孩子共情,都是对自己内心的煎熬,只有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自我疗愈。

5

自从成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收起了小任性,失去了兴趣爱好,甚至没有私人的空间。

在我们咬牙努力做到兼顾事业家庭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会任性,有脾气,想休息。

吼孩子,只是因为你太累了,骂孩子,只是因为你太忙了,但孩子不应该成为你情绪的出口。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暂停一下,带着一颗心灵之眼去审视自己。

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如同你我。

事实上,孩子帮助我们去遇见曾经不太完美的童年,有人选择视而不见,继续沦为原生家庭的附属品,有人选择走出阴影,支持孩子成为独立强大的个体。

我们都说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你怎么选择?

接纳自己,

唯有放下内心最深处的伤痛,

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END

作者:C妈,能理性写干货,也能走心写鸡汤,带你走出育儿误区,远离焦虑!

C妈生活志,分享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亲子漫画。

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会简单粗暴打骂怎么办?

感谢邀答!关于【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只会简单粗暴打骂怎么办?】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只会简单粗暴打骂是很难达到目的,既然父母自己知道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为什么还不向有经验的“师傅们”去取取经,多学学,去虚心地请教呢?我也想反过来问一问这些只会简单粗暴打骂孩子的家长朋友们?难道你们当年上学时,你的父母就是用这种方式教育你的吗?请问这种教育方式你自己觉得很适合你你吗?难道这就是你成功的经验吗?下面我来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建议。

第一、简单粗暴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危害性极大。要想改变孩子,就要先改变家长自身。

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曾流传着一句民间俗语“棍棒下面出孝子”,但是也只是说明了能“出孝子”,孩子们在简单粗暴打骂的氛围中,整天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叫声应声”,完全按着家长给孩子设计的轨迹,机械的发展下去。这样一来,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大但开拓进取精神,禁锢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相反,有些孩子当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孩子就不再忍耐了,往往会反抗,有的孩子还会离家出走,甚至走向绝路。所以说简单粗暴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危害性极大。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整天动手就对孩子大喊大叫,孩子越不愿意学习,越不听话,孩子也会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用来对付家长了,你说是吗?因此,要想改变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必须先要改变。

第二、以身作则,坚持学习,通过言传身教和孩子营造出,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相互信任和谐的家庭氛围。

作为家长也一定要在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陪伴着孩子一起学习,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心平气和的与孩子加强交流和沟通,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爱学习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和孩子们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主动的,积极的,轻松愉快地去学习,如此以来,定会事半功倍,岂不是比在简单粗暴打骂中,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动学习更好一些吗?

综上所述,以上两点就是我的观点和建议,希望对家长朋友们能有所帮助,有什么不足和不当,敬请师友们留言赐教!谢谢阅读!

性格像一匹野马怎么驯服

想要驯服一个性格像野马的人必须要有些手段

想要成功地训练它,你必须让你的马知道你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你要考虑它们的利益。领导不同于发号施令。当你开始训练时,确保你给出的信号清晰、明显,而且不要有攻击性或者侮辱性。你的领导目标应当是:刚毅坚定,但不具有侵略性

自律的小孩如何培养?

一个自律的孩子能拥有开挂的人生。自律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律,这样父母就不会那么操心了。孩子的自律要从小开始培养,最好是从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开始,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在家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正面管教中说到: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的能力。而我们父母就是要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家庭气氛。

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法是正面管教中的核心理念,能培养孩子自律的品质。

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很难把握和善而坚定的度。如何能做到和善而坚定呢?

现在孩子放假了,很多孩子在家里会看很长时间的动画片。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孩子也不愿吃,继续看。父母会感到很头痛,在对孩子说上几遍而不起作用后,于是会开始上演一场父子大战。我们来看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控制型)

父:快来吃饭,别看动画片了。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我跟你说话呢!你听见没有?吃饭了。

子:我这一集还没看完。

父:大家都等你吃饭,不准再看了。

子:再看一下,这集马上就看完了。

父:你听到没有?过来吃饭!

子:等下。

“啪!”父亲一巴掌打了过去,电视关了。

孩子被爸爸打了,非常气愤。他气势汹汹的对爸爸说:凭什么你们就可以看?我就不能看?我不吃饭了。

孩子不愿听。

场景二:(溺爱型)

父:儿子,现在要吃饭了。不看动画片了好吗?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儿子,再看一下就不看了行吗?

子:不行,我还要看。

父:那再看10分钟吧?

10分钟到了。

父:儿子,我们来吃饭吧!

子:这集还没看完。

父:好吧!那爸爸等你看完。

孩子可以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场景三:(和善而坚定)

父:儿子,妈妈做好了饭菜,我们要吃饭了。(和善)

子:……(看迷了,没有反应。)

父:看看现在几点了?我们要做什么了呢?(走到孩子的身边,看着孩子说话。)

子:要吃饭了,但我还想看。

父:这部动画片非常好看是吗?(带着好奇心)

子:嗯!我很喜欢看。

父:嗯!有些动画片确实很好看,我以前也喜欢看。不过我们现在到了吃饭的时间了。(认同孩子的感受)

子:我想看完这一集。

父:这一集还要看很久。儿子,来看看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菜?我们一起来吃饭吧?(转移注意力)

子:我不想吃。

父:还记得我们以前的约定是什么吗?(启发式提问)

儿子不说话。

父:我们说好了不能看太久的,只能看30分钟的。是你关电视还是我来关呢?

儿子有点生气了。

父:如果你不想关那我就来关了。

父亲把电视关掉了,拉着儿子的手去吃饭了。尽管孩子不高兴。(坚定)

父亲并没有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也没有打孩子、骂孩子。他认同了孩子的感受,这使得孩子不会感到父亲太强势。接着用启发式提问去问孩子,让他自己去思考该做什么?而不是命令孩子。最后在孩子不关电视的情况下保持了坚定,自己关掉了。

当爸爸把孩子的电视关掉后,虽然孩子会不开心,但是这让孩子知道了爸爸以前说的话是说话算话的。爸爸不会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他会坚持原则帮助他做到。当孩子按照每天的时间安排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秩序就建立起来了。时间长了,就会培养出自律的品质。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打不怕、骂不听的现象呢?

打孩子会造成孩子愤恨、报复、叛逆和退缩的行为。会使孩子在潜意识中产生“我是一个坏孩子”的信念。有的孩子干脆就继续扮演一个坏孩子的形象,与父母对着来。还有的孩子已经打皮了,根本不怕父母打。打孩子可能当时会听,但是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就又恢复了原样。并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出来。

而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孩子既能看到父母的坚持原则的决定又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在纠正前要先与孩子连接。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父母总会去指责孩子哪里做得不对,却往往会忽视自己的沟通方式有哪里不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要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运用反射式倾听。

没有谁喜欢听命令的语言。用启发式的提问去问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去接纳他们的感受。当孩子在说时,不要马上打断他们。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让他知道你是很关注他的,并对孩子的话要有所回应。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要描述不要评价。

当孩子不自律时,我们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孩子:你真是个懒惰的孩子,你真是太笨了。我们可以描述你所看到的。如:我看见你的床上堆满了衣服;我注意到你现在还没有写作业。当孩子听到你这样说时,他就明白了你的意思。

三、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父母有了某种感受和想法时,要诚实的表达出来,不要隐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玩了很久而不写作业,很想发脾气。但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于是就忍着,最后孩子以后妈妈允许他这样做。妈妈可以表达出来:我感到很担心,因为你今天玩了很久还没写作业,我希望你能早点把作业写完。通常,当父母这样表达出来后,孩子们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语言态度也影响着孩子对你的态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既照见了孩子,又照见了自己。教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就让我们一起走在这条修行的路上吧!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进行留言。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

小孩特别调皮,家长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孩调皮是自然的成长过程,大人们不要太过于心急,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一开口就大吗,应该用心去疏导,首先你要和小孩有心灵上的沟通,但是也要有威望,你要让孩子知道你说的是对的,对小孩的批评是必要的,但不能责备他,当然有时候你批评一次两次是不会起什么效果的,也不要心急,有很多道理其实小孩他也懂的,只是是成长阶段的一个历程,只要你细心的去教导,过了一个阶段就好了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