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6 20:30:1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我还以为找不到同类人,原来你躲这里了。
1什么心理说不好,感受能说一下,不太喜欢热闹的场所,倘若出于无奈被硬拉去了,内心深处的抗住也是会让我不多言,有人说这是一种性格的内向,倘若是性格的内向以前也不是如此,我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持内心的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吧。
2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当然我还不到能用上哲人这个词,只是自己性格和他人慢半拍,聊起来容易断带,所以还是自己独处着。
3繁华落尽,往事随风,人生来孤独,来时候是一个人来,走不带走任何一片云彩。孤单带着只是提前持有自己的权利罢了,但还是奉劝一句,外面风景不错,看一看又何妨。
为什么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我想问一问悟空:你确定不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才选择独处而且还是长期?
我个人更倾向于首先是因为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否则,这外面春暧花开,阳光明媚的,硬要跟自己较劲,非不肯出门是有万贯家产要守护?哈哈,跟悟空开个玩笑。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用一个哲学的观点回答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现在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只要你长期呆在家里有吃有喝有收入,一切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搞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为隔着屏幕反而更加轻松自如;你生活中的压力和小情绪只要你愿意,可以向远在天际的陌生人倾诉无遗,完全不必担心这个人会给你带来影响和不良后果;一个人宅在家,想看书想唱歌想玩游戏,一切悉听尊便。
再反过来,经济学家薛兆丰说:"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都不算什么,最恐怖的是把你关在一间没人跟你说话的屋子里,这就是为什么监狱狱警对犯人最大的惩罚是关禁闭。"
由此可见,一个人脱离群居生活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长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你的语言功能、大脑的思维活动、社交能力、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都会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性退变,包括你心理的健康问题。
比如:挫败心理、社交恐惧症、回避性人格障碍等等,就是悟空说的心理出了问题。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概念的内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卫生部更名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原因。
我家邻居就是一个独处的人,今年应该60多了,始终一个人生活,我觉得她性格有些怪异,一次在楼道里相遇,我很友善的同她打招呼,她却面无表情,爱答不理,擦肩而过。我想她可能是心情不好,亦或是有心事罢了,也没太往心里去。几天后,我们前后脚进单元门,她没有等只差几步的我就关掉单元门,我又想可能是没注意到我,我们住同一楼层,因为楼层矮,所以谁也没坐电梯,我们一脚前一脚后上楼,到了安全通道的大门她一把把门关上了,我差一点就撞到了门上,我有些生气了,拽开门就说了一句:大姐,你这是干啥?邻居住了那么久,你至于这么躲我吗?她正在开门,突然满脸堆笑地走到我身边,拉着我的胳膊说:哎呀,我也没看见呢?我没有支声,就开门进屋了。以后的几次相遇,他都主动打招呼。你说这人是不是有点怪呢?一个人独处久了,没有人陪伴,没有了倾诉的对象,就会把一些想法藏在心里,翻来覆去的咀嚼,嚼的时间长了,就变味了,就扭曲了,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与常人不同了,所以,走出一个人的世界,尝试一下,你一定会寻觅到一个适合你的群体,发挥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无论男女喜欢独处的人是没有病,这是每个人心静的所求?每天面对工作中,生活中,还有社会等等的原因压力。心静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都能静下心来,是一种健康的美好。让独处的人心情美美哒!
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独处和热闹都能适应的人,骨子里更偏独处安静一些,相比热闹,我喜欢独处。但,十年前,由于职业关系,我担任办公室主任,天天不得不“热闹”,让我感到身心疲惫,人格分裂。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是喜欢扎堆的,我就显得格格不入,比如,我参加酒场,也能推杯换盏,但我最多愿意坐一个小时。但是朋友们居然可以从五点喝到九点然后再去吃烧烤喝啤酒,一直折腾到凌晨两三点。
我觉得实在太浪费时间,一天到晚,就是喝酒吹牛,反反复复就那些屁事,怎么就那么大的吸引力呢?我一般一个小时之后,就走了,不参与第二场第三场。朋友们觉得我不合群,或者不愿意与他们玩,其实,我只是想独处,安安静静地看看书、写写字。十年后,我换了工作,相对来说,不需要那么热闹。但是我还是养成了减少社交的习惯,因此也被同事们背后说我比较清高比较孤傲,其实,他们都不懂我,我与人为善,不但不清高,相反还有点自卑,我只是喜欢独处,独处让我更快乐、心灵更自由。
要论什么心理?我觉得,首先不能说独处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其次,不能说独处的人就是不善于交际。再次,不能说独处的人,不够自信。恰恰相反,我觉得我很自信,不需要在乎别人的肯定,更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我只是减少无效社交,并不是不社交,也不是不善于社交,需要社交的时候,我依然大大方方。我认为,独处是一个人的选择方式,选择更加适合自己、让自己充实而愉悦的方式而已。独处,不是心理,而是选择。
从我的观察和认知来看,喜欢独处的人,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天生喜欢独处,性格比较自立,内心比较自信,能力足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靠别人来刷存在感的人。他觉得独处,让他充实,让他的思想可以自由的飞翔,可以让他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作家、画家、设计师、工匠,等等。这些工作,需要寂寞,需要独处。而这个人恰恰又适应独处,就能相得益彰。
第二种,就是大彻大悟的人。有一些人经过了风雨,除却巫山不是云,看透人间百态,经历过世态炎凉,不说是大彻大悟,也算是“不惑”了。喜欢热闹,又有何意义?有一堆狐朋狗友,有什么意义?天天交际圈里转,有什么意义?想清楚这些事情,他就明白了,如果独处更舒服,为何不独处?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何必为难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第三种,就是聪明智慧的人。这种人目标性很强,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就像豹子一样盯着目标,有用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他就做,不会做无效社交的事情。比如,一位当前的相声名家,看他在台上说笑话,现实中他是一位基本不社交的人。因为他知道无效社交没有用,还惹许多麻烦。他的舞台艺术来自学习,除了演出和必要的出镜,基本都在家里看书写段子。我们看到许多人似乎比较孤独,没朋友,其实他的生活很丰富,很充实,他的精神世界精彩美妙。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