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6 20:49:0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谢邀,有人对大脑进行研究,认为人长到三岁,智力水平已达到成人的80%,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到老,说明三岁之根,八十之本。
文、理、哲、艺等不同学科,与个人天赋秉性密切相关,在幼时就会表现出兴趣来,父母应因势利导,用童话、玩具、游戏等进行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在于循序渐进,不可拨苗助长。
性格决定终身,在培养智力的同时,更不能忽略性格的培养,良好的性格是一生成功的必然条件,优良的品质,刚毅的意志,是一切的根本。
关于猫咪的智商我想,也就是相当于六七岁的小孩,六七岁的小孩出门后能回来,我的小猫大黄出门几日都能回来,它记得回家,回来后就围着我叫来叫去的,它领回来的小猫必须在门外等它,进门会被它两嗓子吼出去,我的大黄每次吃完食物后,会掉眼泪,我就快点用布给它擦了,他从来不让我抱别的小猫。我一抱别的小猫,她就很生气似的。他就会围着我一直叫一直叫。他叫的我放下那个小猫。它就不叫了。然后呢,它就跳到我身上。让我抱着他。我就笑他这个爱吃醋的劲儿。我认为小猫的智商啊。就像小孩儿的六七岁。他只认识我们一家人。别人从来抓不到他。因为我的大黄是放养,他高兴了就回家住一会儿。不高兴了就几日不回家,我看大黄在外面呀。他的身后。就没断过女朋友,
孩子多大可以认出妈妈?有句老话叫三月认母,是说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认出自己的妈妈了,但是当了妈的人就会发现,孩子可能2个月的时候,妈妈们就能感觉到孩子对妈妈格外的爱,比如妈妈抱就不会哭,但是其他人抱就会哭闹。
所以说孩子认识妈妈的时间可比妈妈们想象中的时间要早多了。
婴儿什么时候会认识妈妈?为了证明婴儿天生更喜欢妈妈还是更喜欢爸爸,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让刚出生的婴儿分别听了爸爸的声音和妈妈的声音。
结果孩子对浑厚的男士声音并没有表现出独特的兴趣,相反,孩子对熟悉的妈妈声音更偏爱。
为了证明婴儿更偏爱的是妈妈的声音,而非是女性的声音,研究者对这个实验再次深入。
让刚出生的宝宝分别去听妈妈的声音和陌生女性的声音,很明显孩子更喜欢妈妈的声音,对妈妈的声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研究者为了再次证明新生儿是否是有记忆的,让妈妈分别读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怀孕时宝宝经常听到的故事,另一个是孩子从来没有停过的故事,孩子明显更喜欢自己熟悉的故事。
这些实验告诉我们,新生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新生儿同样是有记忆的,虽然他们的视力有限,但是他们认识妈妈是从娘胎里开始的,并不是从出生后。
婴儿认识妈妈的三个阶段阶段一,通过记忆、声音以及气味
婴儿在0-2个月的时候,对于任何人都是无差别对待。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更偏好妈妈的怀抱,这是因为孩子对妈妈的声音是有记忆的,以及妈妈身上母乳的气味,这些熟悉的声音和气味,都是孩子认识妈妈的途径。
阶段二,通过眼睛认识妈妈
2-7个月的宝宝属于依恋阶段的有规则依恋,宝宝这个时候会开始学会沟通的基本规则,所以孩子会出现谁照顾的更久孩子会更依恋于谁。
假设妈妈每天都要上班,即使下班后也是奶奶在照顾宝宝,那么宝宝也会更喜欢奶奶。
这是因为孩子只有短暂记忆,妈妈的离开即代表着消失,所以这一阶段孩子虽然可以通过视力认识妈妈,但是并记不住。他更依恋于照顾自己的人。
阶段三,通过记忆记住妈妈
8个月之后,婴儿开始出现认生的表现,甚至开始粘人,妈妈一刻都不能离开。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记忆,在他看不见妈妈的时候,恐惧妈妈会回不来。所以这个时候宝宝是用自己的记忆来认识妈妈的。
比如妈妈带着眼镜、扎着辫子,这些带有个人身份特色的记忆,都会被孩子记下来。这让孩子可以区分开妈妈和别人的不同。
三个阶段妈妈对孩子的陪伴应该侧重不同点0-2个月,多和孩子聊天
新生儿阶段,孩子认识妈妈主要是通过听力和味道,这个时候的安全感被称为物质安全感,孩子的一切行为只是最基本的吃喝拉撒。只有妈妈满足了宝宝的物质安全需求,孩子接下来才能获得安全感,追求精神安全感。
所以妈妈应该多做一件事,就是和孩子面对面的聊天。
聊天的过程中,孩子既可以听到妈妈的声音,又能看到妈妈的脸,因为研究者发现婴儿天生更喜欢看人脸这种立体图案,声音和脸都可以刺激宝宝早期大脑的发育。并且可以帮助婴儿建立生命早期的安全感。
2-7个月,多去陪伴孩子
2-7个月是孩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妈妈对孩子的陪伴会显现在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上。
只有有效的陪伴才能让妈妈在宝宝心里站稳脚跟。不能做到高效的陪伴,即使每天下班都陪孩子,孩子可能还是更喜欢主要照顾人比如奶奶或者姥姥。
如何做到高效陪伴呢?
放下手机,全身心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互动,参与孩子的游戏;多和孩子做亲密的肌肤接触,研究证明肌肤亲密接触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促进亲自关系。8个月之后多和孩子玩空间立体感强的游戏
8个月之后,孩子开始爬行,出现短暂记忆,对妈妈更加粘人。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去玩“躲猫猫”的游戏。帮助孩子建立短暂的分别之后,妈妈依然存在的事实。可以帮助8个月大的宝宝更好的度过分离焦虑期。
8个月之后,孩子的空间感更强,可以带着孩子去玩“”躲猫猫游戏,比如捂住妈妈的脸,或者在另一个房间喊孩子的名字。
这些锻炼都是为了加深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总结孩子认识妈妈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意味着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是不断的变化的,妈妈们可别小瞧了孩子的成长速度。
大概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可以看一下孩子的发育是不是正常的,还能从孩子的眼神和精神状态看出来。如果孩子的眼睛没有神很涣散,而且逗他也不笑,应该就是出现了问题。孩子在小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多跟孩子进行沟通,虽然看起来孩子特别的小,但是他是能通过感受来知道妈妈的意思,这样也可以增加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交流。
470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潇洒自在的活着(提问者)
2020年04月20日
关注孩子的性格与遗传基因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平时父母与孩子要多多交流,不过要过于干涉孩子的一言一举,适当给孩子自由,遵从孩子的意愿,多带孩子出去玩,都说:孩子越玩胆子就会越大。
孩子要是不常接触除家人以外的人,不经常出去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不经常和别人交流。
在家里父母又过度保护,担心孩子安全,这也不能玩那也不能玩,磨灭了孩子该有的天性,太过限制孩子,时间长了,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心里阴影,都会导致孩子会有胆小和憨厚的表现。
孩子胆小,比如:上课回答问题时,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真举手站起来回答时,声音又特别小,一方面他怕回答错了,老师会批评;一方面他缺乏锻炼,不敢大声在人多的时候说话。
孩子憨厚,比如:偶然和小伙伴玩耍时,别人叫他干嘛,他就会乖乖去做,哪怕是不好的事,他也无怨言,把别人当做自己的"老大"看待,还觉得别人和父母一样会真心对他,还开心的很。
如果父母想帮助孩子改善,首先自己也要反思,有所改变。
每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正确引导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不要经常打击大,多多鼓励孩子,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给他需要的关爱。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