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7 07:58:3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这个问题,我是一位宝妈,同时我也是一位幼儿教师。
一、营养要跟得上。
一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吃饭了,再给宝宝进行做幼儿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和均衡,蔬菜,水果,肉类,蛋类,但一定要均匀,不能因为孩子不爱吃哪一样东西而不给他吃。可以变换着花样做给宝宝吃。
二、允许孩子犯错。
有很多的家长不让幼儿做事情,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怕给自己添乱,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多让孩子参与进来,给他以锻炼的机会,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双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思维和他的想象力,同时在这种反复的犯错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三、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
一岁多的宝宝正是呀呀学语的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有一部分幼儿已经会说简单的词语或者是一些很简短的语句,但有的宝宝可能语言发展能力要弱一些,或者是迟缓一些,不过都没有关系,我们要经常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虽然孩子不会说话,但是我们要多在孩子面前说话。
记得我家宝宝一岁多的时候,我坐车带她回姥姥家的时候,正好那天窗外下起了大雨,我就一直在和宝宝说话,我说宝宝你看外面下雨了,雨声啪嗒啪嗒的拍在玻璃窗上面,落在路上面,看看地面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的水啦,你看看一辆车从那里过去,水喷的到处都是溅起了水花,就是这样不停的和宝宝说讲,虽然宝宝他不会说,但是他听得很认真。有时他会用手掰着你的头,示意你看看其它的地方,然后在那里啊啊的说什么。一路上宝宝也不哭也不闹,宝宝感觉到很充实。所以说我的孩子他在很早就会说话了。而且每天我都会和他对话,用心去关心孩子,用爱去呵护孩子,有的家长会因为忙随便扔一个手机给孩子,在孩子找你说话的时候呢,你对他不理不睬,烦了就给他推攘过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多余的,在情感上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等到上了幼儿园就能很明显的发现,不爱说话,或者就是心里面可能会有些自卑,不够自信,不够阳光,然后不敢说话,造成了这种性格内向。孩子可能也会存在心理障碍。
四、培养宝宝的审美能力。
让宝宝能够感受美。面对孩子时要微笑。多和孩子看一些美好的景色。带宝宝看一些新的事物,或者是一些漂亮的绘本。多夸奖宝宝。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让宝宝感受到来到这个人世间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五、给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这个时候的宝宝,我们可以教他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说吃饭,穿鞋子或者是穿简单的裤子。到了夏天的时候呢,穿的衣服都比较少,这个时候可以教孩子学习穿脱衣服。这种教法一定是在游戏的基础下进行的。比如:看看这里有两个洞,咱们用一只脚塞在这个洞里面,另外一只脚塞在另外一个洞里,好啦,然后站起来咱们往上提一提,好棒呀,一条裤子穿好喽,要让他自己亲自动手去做,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当孩子能够做出来的时候呢,我们一定要表示很开心啊,一定要及时的给孩子鼓励夸奖。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棒很能干,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心。
总之,一个优秀的孩子,绝对不是他的父母有多能干,而是他自己有多能干。
孩子的天性就是要玩,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一岁多的孩子主要就是要带他玩,如何去玩,怎样玩,这才是父母值得考虑的事。玩过以后他能够得到怎样的提升,比如说在他的动手能力方面或者是在他的思维创造能力方面,还有就是他的情商方面。
30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大条妈咪
2020年03月07日
关注很荣幸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宝宝1岁之后,脾气似乎变得越来越差了,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很多时候,爸爸妈妈甚至都不知道宝宝的怒气是从而来的,那么,宝宝的这种“乱发脾气”的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爱发脾气很可能是是这两个原因引起的。1、宝宝进入到秩序敏感期了
一般来说,宝宝的秩序敏感期会在一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在这期间,如果家长没有办法给宝宝提供一个拥有完整秩序的生活环境,或者是家长对于宝宝习惯的环境或行为作出更改,那么,宝宝们就会出现没有安全感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宝宝发脾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宝宝在无意识的模仿家长的行为
宝宝天生就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看到爸爸妈妈做出的一些行为时,他们都会下意识的去进行模仿,所以当爸爸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喜欢当着孩子的面发火的时候,孩子就会记住家长的这种行为,慢慢地也会变得爱发脾气起来了。
那么面对喜欢发脾气的宝宝,家长到底该如何去做呢?1、尊重宝宝的秩序,允许宝宝进行情绪的宣泄
当我们面对发脾气的宝宝时,不要一味地去呵斥和制止,要知道,当宝宝时因为自己的秩序感被破坏而发脾气的时候,这反而意味着宝宝在成长,这种秩序感对于宝宝来说,是很可贵的,家长应该尊重宝宝的这种秩序。
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宝宝宣泄情绪的这种方式,不过聪明的家长们可以引导宝宝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适当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了解到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当孩子需要面对一个新的秩序或者环境的时候,家长可以先对孩子进行疏导,让孩子逐渐去接受一个变化,不要直接果断的改变,否则宝宝们很可能会由于太过突然而情绪失控。
2、家长要做宝宝的好榜样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家长给宝宝带来的榜样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因此,要想让宝宝不乱发脾气,家长需要做到不在家中、不在宝宝面前乱发脾气才可以。
对于宝宝来说,他们的自控力是逐渐成熟的,因此在没有控制力的时候,需要家长更多的包容和帮助,才能缓解宝宝在情绪上的问题。要知道,正确的榜样作用和引导对于宝宝来说,比呵斥和强制要管用的多。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欢迎关注大条妈咪,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吧!
孩子一岁,爱哭闹,作为养育者确定给孩子的爱和高质量陪伴(不是你看着手机,他待你旁边的那种)足够吗?在这个年龄尖叫,也实属正常,说管教言重了。蹲下来处在孩子的位置好好跟他链接,是出于恐惧的尖叫还是只是孩子好奇自己能发出那样的声音而已。咱们作为养育者不要动不动上纲上线,出点不符合你想的就要给他修正过来,孩子的成长不是那样的,他们有他们的内在秩序,咱们也不能因为生了他就想修理就修理,你被人这样对待,你愿意吗
性格!人生的关键名词。有些性格是天生的;有些性格与后天的习得养成有关。
天生的遗传基因,是骨子里自带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是怎样就怎样!
但后天的是我们在人海中,经过打磨锻炼习得,重要的是自我意识提高以后,有意而为之。是人类为完善自我所做的必要努力与抗争!
看父母;观手足;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遗传基因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为奇!我们需要从父母与手足身上得以借鉴,用以完善自我人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人们在人海遨游中对“水性”的认识!善于总结经验,在扬长避短中,不断学习努力强化自己。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事!
只是自我意识够不够?愿不愿意为改变而努力?要看本人自己了……
孩子调皮是天性,但很多时候父母都不知道拿孩子怎么办,当遇到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家长要如何读懂孩子的心思,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呢?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拿孩子怎么办,这些小捣蛋鬼们总是不分时间场合,做出一些令人头疼和气愤的事情来,顶嘴、打人、摔东西、磨蹭、年龄倒退、屡教不改.......遇到这些恼人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01爱顶嘴
事例:晚上,爸爸要求正在看电视的乐乐上床睡觉:“乐乐,关上电视,该去睡觉了。”“我不想睡觉!”“听话,快去睡觉!”“凭什么要我现在睡觉呢?”“因为你已经看了很久的电视,现在到睡觉时间了!”“可是我还没有看够。”“马上回到房间去睡觉,就现在!”“我不要,你和妈妈也还没有睡呢!”乐乐抗议道。
潜台词: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了,我讨厌父母的权威,我要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利。
解析:孩子开始顶嘴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小想法,在与父母的争论中,他知道如何利用说话技巧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要粗暴的命令或强迫孩子去做事,而是需要换一种方式。
坐下来和孩子友善地谈一谈,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让孩子觉得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激励,让孩子认识到胡搅蛮缠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02打人
事例:周末妈妈带着天天去儿童乐园玩,天天发现自己喜欢的小木马在其他小朋友手中,他试图上手去抢,但是没有成功,就把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推倒在地,被推倒的小朋友吓得大哭起来。天天妈妈十分无奈,制止、批评、甚至打骂,各种方法用尽,孩子怎么还是屡屡出现暴力行为呢?
潜台词:小木马在别的小朋友手中,我想玩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只好通过“抢”和“推”这样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解析:孩子总是渴望通过最简单的方法使自己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在屡次借助暴力行为达到心理预期后,他们就容易习惯性的打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中存在暴力行为,孩子学会了模仿;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偏差;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等等。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家长应当及时制止,让孩子冷静下来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尊重别人,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沟通时如何正确使用肢体语言。
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换位思考的小游戏让孩子明白打人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是不受欢迎的。当然啦,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加强对自我的情绪管理,不在孩子面前攻击别人。
03屡教不改
事例:5岁的博文是个小车迷,他收集了大大小小的汽车模型300多个。但是博文有个令妈妈十分头疼的行为,就是喜欢把模型到处乱放,餐桌上、沙发上、卧室的小床上、衣柜里......遍布家里的每个角落,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大吼:“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东西不要乱放,快点收起来!”但是下次博文依然会这样做。
潜台词:我违反了妈妈制定的规则,却能成功引起她的关注,她因为我愤怒,并且拿我没有办法,这令我很满足。
解析:“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经常听到,我们还总听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太皮,不长记性。这证明父母之前无数次的劝说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没有得到纠正。
这个时候妈妈不能光说,而是需要采取一些行动了。当博文不愿意约束自己行为乱发东西时,妈妈要维护制定的规则,比如可以准备一个柜子用来存放孩子的收藏,并告诉孩子如果你有把模型整理好的能力,你就享有对这些模型的处置权,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由爸爸妈妈来保管,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04年龄倒退
事例:豆豆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相比同龄的宝宝她早早地就学会了爬、站立、走路,两岁多时就能完整地说出一整句清晰的话,还能独立完成很多事情,爸爸妈妈都为她感到骄傲。在豆豆四岁的时候,她的妹妹出生了,豆豆的行为变得古怪起来,她央求着妈妈喂饭,自己没有办法穿脱衣服,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尿裤子,爸爸妈妈不能理解,明明之前熟练掌握的技能现在怎么一下子都不会了呢?
潜台词:爸爸妈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新出生的妹妹身上,什么都不会的妹妹夺去了爸爸妈妈全部的注意力,如果我变回小婴儿就可以重新获得关注。
解析:爸爸妈妈对“老大”关注度的下降势必会造成一些孩子心理上的不适应,尤其是心思细腻的孩子。
首先,我们应该接纳和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在能力范围内温柔地对待她,尽量去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依然像以前一样关心她。
其次,不要强调“大宝宝”"小宝宝"的概念,告诉她妹妹的出生并不会让她失去大家的宠爱,爸爸妈妈对她们的爱是一样的。
平时还可以让她帮忙照顾妹妹,这样不仅能舒缓孩子的情绪,增进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让孩子在帮忙的过程中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05摔东西
事例:小彤是个两岁半的宝宝,每次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就喜欢摔东西,无论是玩具、吃的还是水杯、饭碗,只要是手边能拿到的物品,就会狠狠扔出去。家里的大人们对此表示,这个小家伙火气太大了,真是拿他没办法。
潜台词:我很生气,我要通过摔东西让身边的人注意到我,意识到我真的生气了。
解析:对于还在学步期的孩子来说,触碰和摆弄生活中的物品是有必要的,他们通过“摔”这个动作去观察物品,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将家中易碎、贵重的物品放到孩子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
待孩子长到二岁半后他们开始逐渐掌握控制能力,家长就可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了。
而事例中的小彤则是通过摔东西宣泄自己的情绪,引起周边人对自己的注意。家长首先要弄清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如果孩子是无理取闹,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孩子冷静后再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告诉孩子要爱惜物品,摔东西是不对的,并告诉孩子解决事情的正确办法。
06磨蹭
事例:每天早上都是最令吴迪妈妈头疼的时刻,因为她要不停地督促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饭、穿衣服、出门,而无论她怎样着急,吴迪总是磨磨蹭蹭的,以至于每个早上都搞得自己很疲惫。
潜台词:通过磨蹭的行为我可以占据心理优势,让家长为我团团转,还不用承担责任。
解析: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被爱磨蹭的小孩折磨到精疲力竭的经历。摊上个慢吞吞的孩子,真是急得上火。
孩子在磨蹭的过程中其实是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移到了家长身上,比如事例中的主人公吴迪小朋友就是利用了妈妈怕自己上学迟到的心理。
那么面对爱磨蹭的孩子有什么好办法吗?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个闹钟,向他们说明不再负责叫他们起床,如果因为他们的拖延造成上学迟到,那他们要负责自己向老师解释原因,当孩子在经历过这些尴尬处境后,就会意识到掌握时间的重要性了。
一味的要求孩子顺从或者凡事都包办代替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尊重孩子,适度放手,多些鼓励和激发反而会得到想不到的效果!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