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0 04:21:3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这个情况在我家宝宝就读的幼儿园也发生过,从视频看,当时是午睡时间,咬人的孩子没有任何异样,从床上坐起来拉过傍边孩子的腿就咬了。被咬的孩子可能由于害怕,也可能是当时不疼,并没有哭闹,被咬完之后就继续睡觉了,老师也没有发现不对劲。
回家后家长发现孩子腿上的牙印,就在群里发难了,让咬人孩子的家长好好教育孩子,也提醒其他家长注意。
现在家长都很通情达理的,咬人孩子的家长也很积极配合,去家里探望,带去医院检查。应该也给老师沟通过了,第二天老师和园长就道歉了。总之,事情解决的还算圆满。
当时我也思考过,如果是我孩子被咬了或者咬别人了该怎么办。想了很久觉得这样应该比较靠谱。
如果是受害者,首先我要询问孩子事情的经过,然后去查监控收集证据。直接找对方家长问他怎么办。如果对方态度好,而且孩子不也是惯犯,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对方态度不好,孩子也不个听话的,那就必须强硬的讨公道,即使不打回去也得吓唬吓唬他。并联合同班同学的家长一起抵制这个孩子和他家长。也要找到学校和老师,让他们主持公道。
曾经我们小区就有个幼师的孩子总是打小朋友,他那个幼师妈妈竟然当着园长和受害方家长说孩子太皮管不了。受欺负孩子的家长一听就说,你管不了,我来管,然后冲到班级里,拉出那个孩子问他喜欢打人是吧,今天我就教你怎么挨打。老师和她妈赶紧拦住,那家长不解气,撂下话,再敢打他家孩子,就把他从三楼扔下去。没过多久那个打人的孩子就转学了。
孩子被欺负了,家长态度很重要,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强硬的靠山。让他敢于自己争取利益。
如果孩子欺负别人了,那我得讲理,确实是我家不对,赶紧赔礼道歉,化解对方怨气。如果是防伪过当伤了人家,该赔的照样赔,但是理得说清楚,让对方给我道歉,不能让孩子吃亏。
01、学生打架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学生打架的原因。
了解学生打架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等你了解了学生打架的原因后,你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他们打架的这个行为,也就可以变得不那么“易怒”了。
那么中学生打架的原因包括哪些呢?君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阶段的原因。
青春期啊!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就是冲动和控制力差,这是他们特别容易一点就着的最根本的原因。你如果了解他们,你就会发现,他们打架的原因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比如,甲骂了乙一句,乙觉得没面子,就打,甚至可能是一个眼神,“他这样看我,我不爽”,就打。在这个阶段,野性很容易战胜他们的理性!
2、性格的原因。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中学生里也不乏爱钻牛角尖的人。这些人的钻牛角尖精神如果用在了学习上,那就是好事,但用在和同学起冲突上,就会表现出固执、偏激,不会变通的一面,让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然后青春期如果遇上“牛角尖”,那么完了,我们眼中“品性”恶劣的学生就产生了。
3、学校教育不够到位。
和前两个原因相比,学校教育到不到位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很重要,因为一个学校如果事前教育不到位,只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学生在处理前完全没有得到一点警告、提示,然后事后却要直接面临处分、退学等等的处罚,那么我们眼中的学生问题就大部分其实是学校问题了。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打架事件是注定会多发的。
4、学生价值观引领不到位。
这个时期的学生“面子”观念已经形成,但缺乏对“面子”的正确理解,会狭隘地将人家不给自己“面子”理解成“他们对我的侮辱”,所以平常我们就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和别人大打出手。比如,学生甲被学生乙骂了一句,甲就会觉得如果自己不回敬一句更狠的,则自己会没有“面子”,进而会用更加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冲突也就爆发了。
02、针对中学生打架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事前预防?
针对中学生打架的几点原因,我们事前可以做、而且应该努力做以下几件事情:
1、培养学生形成有事找老师的习惯和意识。
因为中学生的生理阶段和性格上的问题,我们一时是无法通过教育进行改变的,所以,这也意味着,很多学生冲突是防不胜防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也应该清楚,所有的事情都会有苗头、有导火线,平时让学生养成有事找老师的习惯和意识后,我们就能第一时间介入到事件当中,然后将很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当然,这个事情让冲突的当事人去做是不现实的,在冲突的档口,他们都头脑发热,才不会找老师呢!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在班级里,同时培养班干部或者其他“亲信”学生作为自己班级里的“耳目”,在同学间发生冲突之初就把事情告知老师。
当然,培养这些“耳目”不是鼓励学生“揭秘”、“告发”,这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我要分清。
2、平时加强“打架的危害性方面”的宣传。
班级里目前可能暂时没有学生打架事件,但是预防工作我们要做在前面,比如可以通过班会课讲解、学生讨论、观看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片、图片等等形式,将打架斗殴的血腥场面、最后的后果(触犯法律啊、进监狱啊)等等,告知学生。
我常常在说一个道理,人之所以会掉坑里,是因为不知道前面有坑,而如果你明确告诉他,前方多少米、有多大的坑,千万别掉进去,绝大部分人是肯定会绕着走的。
加强“打架的危害性”方面的宣传的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你多说危害,多说可耻,那么作为阳光的中学生,即使嘴里不说,但行动上,他们自然会尽量避开这些行为。
3、制定公开的惩戒制度,并严格执行。
惩戒制度要有,但更为重要的是时时公开、处处公开,让制度深入人心,并要将违纪违规描述的既丑陋又可怕还带点可恨。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让学生对“违纪违规”心生厌恶,避免学生中出现“打架光荣”“把人打了我很英雄”的错误观念。然后,一旦出现了打架事件,我们也要不惜代价进行严肃处理,处理到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了打架的成本很大、处理的程序很烦,又叫家长、又报政教处、还要写检查、还要做检讨等等。
03、学生打架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应该遵循哪几个原则?
前面也说过了,千防万防总有防不胜防,我们老师必须要掌握好学生打架事件的一般处理流程,这样才不至于在打架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出现慌张无措的问题!
这里,我要先讲一下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几个基本原则。只有了解了这些原则,我们才能接着谈处理的过程。
原则1:尽量将事件定性为学生间的内部矛盾。
如果是班级内发生的打架事件,建议大家尽量将事件定性为同学间的内部矛盾,以和为贵。毕竟在一个班里学习,抬头不见低头见,对某个同学进行过于夸张的定性:品行不端、有黑恶势力苗头等等,都会将事情复杂化,从而不利于班级的稳定发展。
原则2:处理事件时,老师要学会心平气和。
处理学生打架事件,能够不慌张、不发怒是老师的必修课。因为慌张也好、发怒也好,都不利于事件的处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时期的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按部就班进行处理就行。
原则3:处理事件时,老师不能先入为主。
处理学生打架事件最怕的就是老师先入为主,某某某是好同学,某某某是差同学,先分个门儿清,然后在处理过程中导致自己的言语有明显的偏向。要清楚,“差”学生的心灵有时是非常敏感的,你话语中稍微一点点对他的歧视,都会引发他强烈的反弹,甚至让他们对事件的处理抱消极态度,让你无从分辨真伪。而等你真的做出了错误判断后,他又会对你进行更激烈的对抗。这时,就容易将一起简单的学生间的冲突演变成你们师生之间的冲突。
原则4、批评教育是我们的手段,但绝不是我们唯一的手段。
遇到学生打架,批评教育当然是需要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图省事,遇到什么事情,不管什么情况,都是统一模式的批评教育。这样不动脑筋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摸到规律,然后失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会逐渐失去学生对你的信任,他们会觉得,“有事找老师也没用啊,老师就会那一套。”所以,我们要多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常出新、多让学生意想不到,这样才能常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04、学生打架事件发生之后,处理的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在以上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处理打架事件,又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
1、现场处理阶段:
学生打架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到现场,并且控制住局面。如何才能让班主任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打架信息?可以通过建立班干部汇报机制,让班干部养成遇到班级突发事件就应急处理的习惯,如果不能处理的,则报告班主任或者就近的老师。这样班主任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打架的信息,而不是等事情闹大了,班主任才姗姗来迟进行处理。
然后,在现场拉架的时候,班主任要量力而为。有些中学生人高马大,班主任如果是女老师,在冲突爆发最激烈的阶段,冒然只身上前劝架,容易成为他们冲突中的“牺牲品”,这时,最有效的做法是:
班主任赶紧找一些同样体格魁梧的学生,尽量多一些,然后和自己一道进行劝架,在劝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住当事人,把他们分开到两个地方,让他们停手、住口,深呼吸、冷静。
在现场环节,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班主任切记不要现场说教。一来学生要面子,你说了他也不听,二来局势混乱,你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所以,再好的道理,一定要放到人少、环境好的地方去说,比如清静一点的办公室。
2、伤情处理阶段;
如果双方都没有损伤,这是小摩擦,则直接进入到办公室交谈、了解事情曲直的阶段。
但如果有一方或者双方出现损伤了,则先不是考虑处理事情,而是要把所有的精力先放在先处理伤情上。小擦伤、淤青,送医务室,班主任亲自送和班级同学拥护着送相结合,这样做一来避免路途上再出意外(又打起来),二来也是让他们感受一下来自班主任和班集体的温暖,为后续处理事情打一个基础。如果损伤比较大的话,则打电话给家长、联系学校、并及时拨打120。记住,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处理,然后处理的过程中注意保留各种票据材料,后续处理时用得到。
等医院处理完毕,认定伤情无大碍之后,则进入到事件还原的阶段。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事情没有充分调查清楚地情况下,我们不建议让家长过早的接触、争执,因为事情都不清楚,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反而容易把关系搞僵,不利于后续问题的处理。而如果出现学生受伤,家长又比较担心,我们可以向家长做一些解释工作。先安慰家长先不用担心,给学校一点时间做调查,现在给孩子看伤情才是第一位。
3、还原事情经过的阶段;
在还原事情经过的阶段,我们要将两个学生分开进行了解。让当事学生通过口头、文字等形式,分别描述自己这次打架的原因、经过。当然,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辩解、描述,这很正常。我们只要去除他们里面为自己辩解的内容,然后简单地理出事情的大致线索就行。一般情况下,这个线索是能反映出事情的来龙去脉的,但是,这还不能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我们还要引入第三方的“口供”。找多一些当时在场的学生,也通过口头、文字的形式,还原事情的经过。
在对打人、被打、第三方学生进行谈话时,我们要注意以下的“话术”:
第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老师让你们讲出来,是给你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拒不认错只会错上加错,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第二,是谎言总会被戳穿,你说一个慌需要千千万万个慌来圆它。你说的话,我会让其他同学来进行验证,如果你说了谎,那么你所有讲的内容,将都会受到怀疑;
第三,老师了解问题,目的是解决问题,帮大家化解矛盾。以后大家都是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抬头不见低头见,你也不想事情继续恶化的,是不?
通过反复灌输以上3种意识,大部分学生都会更加愿意和你讲实话。
掌握了三方的“口供”之后,我们就要完整而客观的还原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事件。还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纠正以下2个学生错误的认知:
1、我有理我就可以动手。2、他打我了,我就可以还手。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话术对他们进行引导:
1、“动手”是你在这个事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没动手之前,你们最多是口头上的争论,不会产生更大的伤害,但是动手之后,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会对对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往轻了讲,你这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往重了讲,你是校园恶霸的行为。你愿意自己当“恶霸”么?而且打人的后果你了解么?把人打伤,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骨折一下上万、医院做个检查也要千八百,后续还要家长给你善后,关键以后还要在一个班里上学,何必?
2、打人是最没有素质的体现。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是人能够通过语言来进行沟通,来解决问题,而动物没有。只有动物愤怒了,才会不分场合随便咬人。我们这样一激动就随便打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而且你的这种行为,对将来进入社会也是不利的。走进社会后就不像在学校里了,打人是犯法的行为,你什么事情都用拳头来解决,就不怕法律的制裁么?(然后你也可以提供一些法律上的条文作为自己谈话内容的支撑!)
很多学生打架事件,起因和经过都是很简单的,我们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对于起因、经过的追究其实可以放到第二位,而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可以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样做的话你就可能不仅仅是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在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4、划分权责的阶段。
问题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给事情做个判决,然后让双方都满意,做到平息事态。
平息事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打架造成的损失应该如何进行赔偿;二是当事人内心中的不良情绪如何进行排解。
首先,造成的损失应该如何进行赔偿?
根据事件当中当事双方认可的内容进行判断,按比例划分权责,然后征询当事人意见,同意,则按划分的比例完成赔偿,不同意,则再协商。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将自己当做是第三方,千万不能大包大揽,给家长做决定、定规矩;我们的角色就是协调者,给双方提供交流的平台,帮助维持局面就行,至于怎么赔偿,那是家长双方的事情。如果事情真的无法解决,我们也不用着急,因为还有派出所,还有法院啊,最坏的结果就是走司法途径。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手资料,然后冷静地配合处理。
其次,当事人内心中的不良情绪如何进行排解。
其实,我们前面讲得一系列话术,就是在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排解。到了最后的划分权责的阶段,学生内心中的“气”基本上也出的七七八八了,大部分人也是希望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的,毕竟都是同学,以后还要在一个班里上课呢!这个时候,他们欠缺的仅仅是一个合理的台阶,我们老师要学会给他们找台阶。
比如让他们当着你的面握手言和,比如让他们相互之间道个歉,换干戈为玉帛,总之要让这个事情处理的有一点仪式感,再隆重你一点的,你可以问一问他们,“这件事给班级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消除一下这个影响?”可以让他们在自愿的前提之下,走上讲台,对这个事情做一个反省。
千万别小看这些小仪式感的内容,它其实是在告诉学生,这个事情到此结束了,大家以后都还是好同学、好朋友,咱们没有隔夜的仇。
5、后续跟踪观察的阶段。
最后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问题是会有反复性、甚至有时还会带一点欺骗性的,可能我们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已经处理了,但是私下里他们却还内心里藏着恨,在校外可能还要给你来一次大的呢。所以,刚处理完这个事情,老师还是要有防备之心。
怎么做呢?
比如,找几个学生,名为劝导、实为观察,如果发现打架学生心里有另外想法的,就及时和我们讲,然后我们介入处理;
再比如,当天的话,我可以让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避免两个学生在这一天有另外的接触,一般情况下,换了一个环境,过了那一天,事过境迁了,学生第二天也就会有说有笑又和没事人一样了。
05、结语:
中学生年少气盛,偶尔发生打架事件真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偶发是正常,常发就很有问题了。如果你们班级常出现学生打架的问题,那你就要去看一看我前面的内容,想一想,你有在之前做好充分的“打架可耻”的舆论宣传工作么?这些工作包括,打架苗头的掐灭机制,打架后果严重性的分析等等。
另外,学生如果真的发生打架事件了,老师应该做的,不是着急,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流程,包括打架现场我们能干什么、学生打架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权责无法明确又该怎么办、最后有怎么给这个事情结尾等等。
一般伤害自己和最亲的人。
生活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思想固执、敏感多疑、警觉度高、心胸狭隘,还喜欢嫉妒他人,我们把长期拥有以上这些特征的人称之为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总是喜欢猜忌、怀疑他人,这样的特性让他们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他们总是喜欢用消极的一面去揣测他人心理,并用一些“阴谋论”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和言语,相信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时时把自己当敌人的人做朋友。
孩子说不得,这可不是题主所讲自尊心太强那么简单,而是孩子太过于自我而导致的不接受别人的话。过于自我的孩子会凡事都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别人哪怕稍有不同意见,就会下意识认为在批评他(她),马上就开始伤心、流泪、生闷气。
一般来说,有类似情形的孩子大都集中于6、7、8、9岁这几年。这恰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心理发展的层面来说,这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长不能合理应对,反而容易过于迁就孩子,不敢大胆批评或惩罚,结果更助长孩子过于自我的认知和分辨上的偏差。那么怎样去应对和解决呢,下面我给家长几点建议。
第一,针对具体的事要较较真。有时孩子难免会犯错,可是孩子又不愿意接受批评,你把话稍微说重一点,孩子就会委屈、流泪、生闷气。其实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评这一结果,你越是不较真,孩子反而得了理。因此,家长必须要放下谨慎,大胆针对孩子做错的事去较真。较真也要讲究方法,你不能严厉地批评,那是不起作用的,孩子会用以往的方法试图让你迁就他(她)。最简单的方式:1、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件事的过程,要么你说,要么孩子说,如果你说不对,孩子可能会马上插嘴纠正,这正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回忆和描述事件上来;2、把一件事从前到后分段进行分析,让孩子判断对与错,这实际上认知和分辨力的培养,从孩子的话中家长能掌握孩子到底知道对与错否;3、安慰和鼓励孩子,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与鼓励,只要你做说,爸爸妈妈以前没教过你这样做,你做错了是不会怪你的,你用不着难过。现在爸爸妈妈教你正确的做法,你学会了就不会再犯错了,我们相信你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第二,家长要重视家庭规则的建设。孩子以往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其实是拿自己尚且不成熟的想法和观点来看待一件事。为了避免孩子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必须要针对具体的事给孩子立规矩,建立做事的标准或依据,孩子才能知道怎样做是好孩子,才是爸爸妈妈所允许的,不被批评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忽略家庭规则的重要作用,更不要说构建家庭规则了。你自己如果都没有规则意识,自然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了,而这种随意性恰是无法让孩子信服的关键。结果就导致不管你怎么说,孩子都会一律认为你对他(她)不满,反而会闹情绪了。
第三,家长要有明确的态度,有主见有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家长不应该忽略的重点,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说就委屈、掉泪和生闷气,就不敢表明你的态度,你这不是在纵容孩子过于自我了吗?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种过于自我的意识会让孩子更加逆反,只要家长一张嘴,孩子就会烦躁,甚至告诉你不说了。那时你恐怕连正常交流的渠道都阻断了,又何谈教育呢。针对与对错的问题,还要结合上述所讲的家庭规则,重点把奖惩措施平时约定好。对了就要表扬与肯定,错了就要接受批评,明知故犯要受到严肃的惩罚。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建立起威信,让孩子面对家庭规则时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上三点,请家长反思深入思考,看看你平时都哪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合理,结果导致孩子过于自我。韩老师相信你可以做一个明辨是非,有原则的家长,因为你想让孩子成为大家都欣赏和喜爱的好孩子。
谢邀简答:偏激就是单一的看问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改进办法就是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了解它的全面性,在下结论。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