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2 05:41:5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你好,作为一名荣格取向沙盘游戏咨询师,对于儿童喜欢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想从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荣格取向沙盘游戏的维度和你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儿童喜欢通过玩具进行游戏,既符合天性,又符合心理需要。玩具泛指可以让儿童玩起来的一切器具,包括沙子、水、泥土和泥巴。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沙子常被作为(大地)母亲的象征,同时具有母亲角色的象征。水,则象征内在情感的流动。沙子和水相结合,可以象征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可以象征我们内在世界的情感流动,也可以象征我们曾经遭遇到的创伤。
因此,儿童喜欢玩沙子、水、泥土和泥巴,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视角可以理解为孩子无意识层面想要与妈妈建立情感联结。
中国神话故事中”女娲造人”,便是女娲以”母亲”的角色,通过泥土造人的故事。荣格曾说过”神话和童话都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呈现”。因此在西方神话体系中,造人与泥土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泥巴以神的形象捏出了一个人。
由此可以看出,沙子、泥土类似于我们的身体,而水则象征着我们的血液、经络以及内在的情感流动。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有情感,这也是人所独有的。
儿童经常会通过玩沙子、水、泥土、泥巴来呈现一个场景,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很宏大的故事,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内在感受和情绪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当然儿童玩沙子、水、泥土泥巴时,作为养育者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近年来,沙盘游戏已经被逐步推广,据我所知许多社会机构、福利院、学校心理咨询室都配有沙盘游戏室。而沙盘游戏之所以被如此推广,正是因为通过沙子、水和沙具,在沙盘这个容器中,我们可以呈现内在世界,体会情绪和感受。
在沙盘游戏中,来访者可以通过干沙盘、湿沙盘来进行呈现。有些儿童还可能会把沙盘中的沙子拿出,将沙盘中全部注入水,成为一个水盘。也有成年人会制作半干半湿的沙盘。这些沙盘通过咨询师启发来访者呈现情绪和身体感受,可以帮助来访者梳理和看见自己的情绪。
所以,从一名荣格心理分析取向沙盘游戏咨询师的视角,我认为儿童玩沙子、玩水、玩土玩泥巴对于儿童健康是有利的,因为这些都可以促进儿童内在情感的表达。
当然如果愿意,可以寻找具有国家从业资质且有长期荣格学派取向受训经历的沙盘游戏咨询师进行沙盘游戏体验。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沙盘游戏不但有助于儿童情绪情感的表达,还可以帮助儿童缓解内在冲突,提高注意力。
我每天都会分享有关心理健康、儿童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有关沙盘游戏的相关专业科普信息,欢迎关注@心理咨询师海德。
我觉得提问者主要是想问:孩子一个人玩会不会是孤单,不懂社交的表现,以后会不会没有朋友。
我觉得这点不用担心,家长说到玩,我暂且理解为年龄比较小的孩子。
像我家孩子两岁多,就是喜欢一个人玩。
我开始也担心,看到有其他小朋友的时候,我会试着让她打招呼或者加入他们的团体,不过有时看孩子没什么兴趣,执意自己玩,就不坚持了。
但是她也并非不跟人玩,只是很少而已。
在看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后,我意识到孩子能自己玩,并且乐在其中,其实是很难能可贵的。
比如玩积木,孩子自己一个人从摆成一排,到搭起一座桥,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他可以自己探索,其他人的参与反而还会打扰他。我经常看到很多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不准别人碰。
还有一点,比如你自己带小孩,但是现在必须去做饭,你会让孩子做什么。
当然最好的,是希望他能自己玩一会,如果他没有独立玩耍的能力,你休想做任何事。
并且这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多半是在孩子幼儿园时期,孩子大了,比如小学,会渐渐的有社交的需求,他会主动想要交朋友,想被这个集体接纳,会更倾向于参加集体活动。
绘本作家五味太郎在他的书《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中就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个朋友小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沙坑玩,每次老师都会过来劝她:“和大家一起玩吧。”
没办法,她只能过去和大家一起玩,但还是更喜欢自己玩,过了一会就又回到沙坑,于是老师又过来找她。
这样反复几次后,老师就把两三个孩子领到沙坑,说:“大家和她一起玩吧!”
老师只看到她是一个人玩,却不知道她真实的想法,他们只看“一个人玩就会陷入一个人孤独”的思维模式,觉得一个人是不应该的,大家一起友好的玩才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们成人自以为是的观点。
所以如果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玩,我认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孩子高兴就好。
反而这种独处的能力在长大以后更是难能可贵的,比如上了大学,如果周围人都在打游戏,他是选择合群呢还是独处,答案显而易见。
越是长大,能自己玩越是独立与成长的表现。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