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9 20:07:45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谢邀!首先一岁半的宝宝发脾气先不要给他上纲上线,他们还处在一个没有道德观念的时间,他们发脾气,仅仅是心情不愉悦、身体不舒服的一个表达。先分析一下一岁半宝宝脾气大的原因:
1、天生性格。个人观点。天生气质类型就是暴燥的,喜欢发脾气,有的是爱委屈、内心脆弱,在受到外界压制,而自己又无从表达后,就用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种性格是可以遗传的,所以宝宝这样是不是宝爸宝妈带来的呢?
2、父母日常行为的一个折射。宝宝性格即使是一部分天生的,那么一些行为一定是后天学来的。一岁半的宝宝刚刚会模仿,那么家长是不是带给他一些副面的影响呢?
我们能给孩子的,一定是我们所拥有的!
家长随意发脾气,暴燥都能传染给宝宝,尽管他还很小。
所以我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首先,家长要以身作责。
2、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做出很激烈的反应,去打骂孩子或是强制性的禁止,表现出对他行为的不满意,然后心平气和的去和他们沟通。
关于喂食宝宝奶粉,宝妈可以考虑一些新花样让宝宝对奶粉产生兴趣,比如说:使用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勺子,小碗;设计一个游戏关于吃饭,和他一起玩……
经历过的人飘过,一岁到一岁半时我们家孩子脾气的巅峰时期,非常的记忆深刻。分享一些自己用过的方法,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有用,个体差异很大,纯分享。
这个阶段孩子发脾气,用讲道理这个方法,确实不能算最理想的。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判断一下,孩子发脾气得这件事,是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问题就是如何定义这个原则性,每个家长心里的尺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家长觉得玩泥巴,搞得”脏兮兮”,是没问题的,有的家长觉得不行,一定要制止。所以,第一步,界定一个自己心中的底线。我本人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所以我觉得孩子一岁多,做的事情只要不是伤害性行为(例如伤害自己,打咬别人,在公众场合影响到他人)或者是安全性问题,我都觉得没有问题。那就尽量满足他吧,最大限度的减少引起他情绪爆发的事件。但是如果是刚才提到得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打断。紧接着,进行对这个年龄最有效的(2岁以后开始没有用了)方法,那就是转移注意力。
第二,作为妈妈,一定要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足够了解哪些事情会引起情绪的爆发。一岁多这个阶段,我们尽可能的去避免这些情景跟事件的发生。例如,去超市,你知道孩子一定要拿很多水果放在车里,就不要在他拿的时候,不停的说不可以,不可以,而是,可不可以避免走那条路,让别人去拿,或者就索性让他拿,然后最后偷偷的在还回去。或者明明知道孩子出门见到面包店就非要买面包,可不可以不要走那条路,或者提早准备一些别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走了那条路且又没准备好吃的,可不可以在孩子没提要求或者发脾气之前,主动走进面包店给他买面包。情绪是有记忆的,与其编码记忆了一段不愉快的情绪,干嘛不把它存储成一段”今天天气真好,跟妈妈一起出去玩,妈妈因为爱我,走过面包店给我买了一个我最爱吃的面包,我好爱妈妈”这样的记忆呢,对吧!
第三,这个我觉得是重中之重。在你打断了他想做的事情之后,在他的情绪爆发的时候,在你即将崩溃得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温柔的话语跟拥抱给孩子一个反馈,让他知道你们的关系依旧是亲密的。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育儿的基础,永远让孩子知道你与他是一个团队的,你们是在一起的,为日后面对更艰难的育儿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就是,你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可能在家或者我们可控的环境里,这比较容易。但是在一个有社交压力的环境里,比如我们家孩子那段时间在地铁里,非要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当然他肯定是要大爆发的,这忙的社交压力的环境对他跟我在控制自己情绪方面都太不友好了,所以那段时间,我的原则就是,少坐地铁,少去公共场合,少给自己制造麻烦,哈哈哈哈哈。
其实总结就是
1.界定心中的底线,一岁多,底线可以适当的低一些。
2.一岁多转移注意力还能用,且应该也是最好用的。
3.尽量避免不愉快的事件跟可以引发双方都不愉快的场所。
4.不论发生什么,都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是在一起的,你都是爱他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比较少提醒孩子,基本上保持了克制。我提醒孩子的时候一般不超过三次,第一次如果没听我会判断是否没听到,如果没听到我会再叫一次。
如果听到了,我会判断是否我说了没用。有可能孩子不听也没关系,只是有风险而已,我可以协助保护。如果不听对孩子有伤害,这个伤害如果能承受,只是疼一下,那就疼一下吧。不可逆的伤害除外,不能去尝试。
阻止孩子的行为需要告知原因孩子只有清楚原因才会知道她为什么不可以做,然后比较容易接受的停止行为。比如在横过马路我会告诉孩子要注意车,如果被车撞到了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然后她想着见不到爸爸妈妈就知道这个事情很严重。
如果仍然没有停止行为,我一般会选择抱着她再讲道理。因为抱着更容易让她专注的看着我,不会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并且抱着孩子沟通,比较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任何一种“负面”情绪背后都带着某种未曾被满足的需求,而只有当需求被“看见”并被满足时,我们才会处于平静愉悦的心境之下。对于1岁半的孩子,语言能力尚在发育当中,可能还没办法很清晰地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所以会选择用闹情绪这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来告诉父母。这个时期的孩子哭闹发脾气多半是因为生理上的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满足,其次就是心理上的需求。
家长需要留心观察找到孩子发脾气的源头,找到原因才好对症下药:孩子发脾气是偶然的,还是一天当中频频发生?大多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才会发脾气呢?
生理性哭闹对于生理性的原因孩子发脾气,相对而言,解决起来是比较简单的,那就是照料人对孩子的及时满足,比如宝宝饿了,尿不湿满了,宝宝困了,肚子不舒服了,家长要及时捕捉到信号,让宝宝得到相应的满足,那宝宝情绪很快就会平复下来。
家长在给予孩子照料前可以先抱起哭闹发脾气的宝宝,语气尽量是充满慈爱的:“哦,宝宝生气了啊?怎么哭得那么厉害啊,是不是困了啊?妈妈带你去睡觉。”然后轻拍宝宝的背部,或者让孩子趴在妈妈的胸前,这样宝宝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心跳,通常宝宝会比较快平静下来。妈妈也可以多给宝宝一些温暖的抚触,也会让宝宝比较快平复心情。
避免孩子发生频繁的生理性哭闹,主要还是要靠家长的细心照料,掌握孩子“吃喝拉撒睡”的生物钟规律,让宝宝得到及时的照料,那宝宝自然就会保持舒适愉悦的心情。
心理性哭闹对于心理性的哭闹,家长可能会容易忽略,觉得宝宝有点“无理取闹”,而对孩子由于心理原因所产生的哭闹,也往往更考验家长的耐心。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粗暴制止孩子的哭闹行为,或者不理会孩子,任由孩子哭泣。
面对孩子看似“无缘由”的哭闹,家长可能很容易心烦,家长一定要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再去安抚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带着情绪去苛责孩子:“你怎么老是哭,我都不知道你究竟想要什么。”这往往只会吓到孩子,让孩子越哭越厉害。而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则等同于“冷暴力”,容易让孩子形成的冷漠人格。
比如宝宝感到无聊了,感到孤单了,玩玩具不顺心等,都有可能会发脾气哭闹。家长要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宝宝去表达情绪:“宝宝,你是不是觉得无聊,想让妈妈陪陪你?妈妈没及时留意到你,让你觉得生气了,是吗?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吧。”然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宝宝可以平静下来,那说明家长满足了宝宝的需求。
面对孩子遇到挫折,妈妈也需要安抚孩子:“哦,宝宝哭得那么伤心啊。妈妈看见宝宝搭积木怎么搭也搭不牢固,宝宝生气了,是吗?妈妈和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说完之后,可以等待宝宝做出反应,通常情况下,孩子的需求被家长正确解读,孩子可能会快速停止哭闹。
我是@六仔妈妈,家长要牢记的是:情绪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无论孩子出现何种情绪,它都是一个信使,在向家长传递信息,而家长要替孩子做好信息的解读,陪伴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压制他们的情绪表露。家长需要借由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认可他们的感受,再去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个过程也许是充满挑战的,也是痛苦的,也是一个互相修炼的过程,相信孩子在家长的耐心以及正确引导下会得到更健康的成长。
谢谢邀请,首先理解吗妈的担忧,但是呢,一岁半孩子还小,不能这么早下定论!孩子可能只是对没有见过的事物表现出一点害怕,这个可能跟父母平时对她的过度保护有关,我不批评这个保护,毕竟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谁都希望他平安快乐长大,家里这里不能去那里不能去,这不能摸那不能摸,这很正常!只是随着小朋友长大,我们适当的应该放手,让他自己探索,父母不要过度关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大环境,偶尔的小插曲也会是一种成长!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