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1 01:06:5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孩子不讲道理,其实不是他不讲理,而是他不认可你讲的道理,所以他不会听。
孩子我行我素其实也一样,要么就是你总是强制他不许干而导致的他的反抗,要么就是从未约束他而养成的习惯。
我一向主张不管任何事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弄清楚问题的根本原因,要对事不对人。但我们不难发现,在你提出该问题时,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了不讲道理、我行我素的标签,这就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那么在孩子做任何事情时,不管他做什么,家长大脑里第一反应肯定就是这孩子又不讲道理、又无理取闹。
如果你真的想帮孩子,那么请你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任何时候,不管孩子做错了任何事,但就那一件事进行沟通交流。一定咋弄清楚孩子为什么那么做,为什么非要做某些你认为不对的事情。请你一定要针对事件本身认真研究几次。你肯定会发现原来孩子有自己的道理,只是不是你认为的对的道理。
弄清楚事件的始末后,跟孩子好好沟通,不可带有偏见。首先对孩子想要做的事情表示理解和尊重,然后待孩子平静或心情好时再沟通你为什么不想那么做的原因,让孩子了解,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和制止。你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理解和尊重你。
如果孩子一定要做,那你就被他一起让他大胆的去做(只要确保在安全范围内,不会伤害到他人就可以),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后在就这件事好好沟通,告诉他你的联系或者怎么改进和避免错误的事情再发生。我想这样孩子一定会慢慢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感谢邀请!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当道。四岁的孩子,不可能不接触电子产品,也灭有道理去阻止他们接触。四岁的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惊人的,他们完全可以理解各种只能操作,而这是现代生活中必须的。大人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接触,而是如何让孩子对此不沉迷,并司空见惯,还能学会使用,甚至有更好的创意来发明来改进各种电子产品,着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电子产品只是作为日产生活用品,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是辅助人们生活的日常工具,不具备任何特异性,着才是让孩子不沉迷的正确指导方向。
如果强行阻止,对于孩子融入社会,融入学校都不见得是好的,连幼儿园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各种APP用来给孩子学习,做作业也是通过电脑操作,这就是社会大环境,没有人能隔离开孩子何电子产品。何况人们天生对于被禁止的行为会格外想尝试,这是人类共同的本性。如果只是粗暴的禁止,那么当有一天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孩子接触道路被你禁止的电子产品,那才会更可怕。所以,我想对你说的可以总结为几条:
1、在家长想要阻止孩子过于沉迷电子产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可以拿出来那些对孩子有吸引力的活动来让孩子参与?
2、如果你只是想阻止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但并不想付出精力和时间来陪孩子,只想让孩子自己懂得时间管理,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创造各种好玩的事来打发时间,那你注定是要失望的。四岁的孩子,不可能会有那么好的自制力,也不可能独自一个人玩出很多花样来。就连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如何去要求一个四岁的孩子做到?
3、当你对孩子的活动参与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引导孩子玩合适的电子游戏,并制定好时间和规则,坚持执行下去,会达到你们想要的效果;
4、不肯花时间和精力的所谓管教,都是扯淡。
就说这么多吧,管教孩子需要一定的技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四五岁的孩子性格调皮好动,是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发脾气,主要原因是愿望得不到满足,比如想玩的东西却不是自己的,别的孩子又不让玩;吃糖贪多,父母偏偏不让多吃;好奇一切,敢于急于尝试,却常常受父母的约束限制……?
再者,孩子被过度保护时,失去了相对应有的自由时空,孩子也会因压抑感而暴躁不安。或者,父母忙碌时孩子感到没有人关注自己时,也会发脾气表示他们的不满。?
另外,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习惯对孩子进行身体暴力或语言虐待,久而久之,孩子在认为自己做得有理却受委屈时就会模仿大人的“发脾气”处理问题的方式——“以牙还牙”、以暴还暴。?
那么,为人父母该怎样教育??
首先,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传统的家庭教育总以为“棍棒底下才能教育出好孩子”,而事实证明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更容易培养出“巨婴”或“愤青”。所以,父母在面对不合理的问题时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脾气,冷静地面对、处理问题,绝不可训天骂地,甚而采取肢体暴力,以防孩子“模仿学坏”,毕竟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其二,面对孩子的任性脾气,父母不可溺爱放任。尤其是在孩子3-6岁之间,这是给孩立规矩的最佳窗口期,一旦错过,就很难纠正。孩子发脾气不外乎是“要挟大人以获得满足的强硬手段”,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父母的我们应坚持“温柔而坚定”的原则,不施暴也不妥协,以柔克刚,化解其“戾气”,平和其情绪,引导孩子通过讲道理表明自己需求的理由,许诺只要孩子能说服自己就满足其愿望要求。这儿引述一段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具体做法,以供借鉴: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个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发脾气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把门一关,你就坐在那儿,表明你的姿态,“今儿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尽管闹吧”。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一定记得,主动和孩子沟通,鼓励他和我们交流,说出他的想法,让孩子明白平静沟通才是有效的。其三,适当地还给孩子自由的时间空间。
孩子是生命的独立体,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自由;一个人如果长期受压抑的话,好性格也会变成坏脾气。所以父母不能过分地将自己想法、要求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成长为自己的复制品。
一次我在小区门口遇到一位母亲,将正在玩得开心的爬楼梯台阶的小男孩硬性地抱到平坦处,小男孩儿于是发脾气大哭不止。在楼梯台阶上走,是有一定的危险,但我觉得这位妈妈应该给孩子说说爬楼梯台阶的危险,指导给孩子爬楼梯台阶避险的方法,并在一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而不应该硬性地逼孩子在平坦的地方无趣地玩儿。
纪伯伦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一位怀抱婴儿的妇人请求谈谈孩子:他说道:“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儿女。他们由你而生,却并非从你而生,纵然他们跟着你,却不属于你。你能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能庇护他们的躯体,却庇护不了他们的灵魂……你可尽力去效仿他们,却不可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逆转,也不会与昨日滞留。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给自由却不能让其任性,“度”的拿捏一定要心中有数。
在我们的家长培训中,有很多类似案例。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以及被理论和实践证明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题主问题的分析首先,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负面情绪一般是在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会发生。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对消极情绪的不当发泄方式是有对错之分的。不管是多么消极的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是可以得到合理疏导的。
题主描述的3岁孩子攻击性强,其实是对其“愤怒”的情绪的一种不当发泄方式。
对于题主的父子关系问题,首先爸爸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自己做不好也不要要求孩子能做好,可能性很小;
另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对人格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影响其安全感,自信心等。需要引起重视。
孩子还小,只要父母能做好榜样,有效使用我下面讲到的方法,一定可以改善。
在了解如何正确疏导3岁孩子的方法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3岁的孩子在情绪管控方面的特点:1、3岁的理性脑发育还很不完善。人有情绪脑和理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情绪脑比理性脑发育得更早。3岁的时候,孩子因为理性脑欠发达,所以遇到自己无法被满足或者其他引起消极情绪的情况时,会产生情绪,也就是情绪脑先工作,而理性脑无法跟上节奏,通俗的说就是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够,无法从多角度解释问题,从而在没有人正确引导下,比较容易发脾气发泄。
2、3岁孩子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也就是他们还无法从他人的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理解他们会如何对自己产生影响,即还不太具有共情性。当他们无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也不会考虑攻击性和发脾气对别人和自己产生的后果。
3、3岁孩子感知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弱。孩子感知能力强,比如对于父母任何对自己不满或生气的表情、语气很敏感,更容易被激怒;而被激怒之后,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被憋着会非常难受,当无法通过语言疏导情绪的时候,只能通过动作(攻击性)来发泄。
4、模仿。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当他看到爸爸用“大喊大叫、打自己”的方式发泄愤怒的时候,他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因为他还没有机会学到其他更好的方式。
那么,正确的疏导情绪的方式是怎样的呢?简单说几个步骤:当然,这些步骤都是要父母先学习,并在实践中教给孩子的。
1、识别和接纳情绪。
我们的情绪有非常多的种类,就像不同的人一样有名字,比如后悔、愤怒、沮丧、悲伤、开心。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们,才能在它们到来的时候面对和化解它们。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一定不要试图压抑或回避情绪,它们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埋在心底,在类似情况出现的时候再次爆发。
应该接纳情绪,就是要看见它,并在内心承认它。
2、表达出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
比如,我对伙伴抢了我的东西感到很生气,感到屈辱,不被尊重,你就可以对对方说,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此刻很生气,感到很不被尊重,因为你抢了我的东西。”
如果孩子因为你不买冰激凌给他吃而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说:“我能感到你很生气,因为妈妈没有给你买你想吃的冰激凌。”
这都是我的实际案例,只要你真诚的表达,孩子的情绪一旦会消很多,因为他感觉到了被理解;或者对方没有回应,自己正视了情况,看见了情绪,情绪就会慢慢化解。
3、接下来在孩子平静一些后可以和孩子解释刚才发生的事情,并讨论以后面对此类情况的合理处理方式。
4、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并根据你们俩都同意的方式去做。
以上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得理解孩子,并以身作则,要知道身教优于言传。
欢迎关注“嘉妈Jane说”: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师大应用心理硕士,美国正面管教讲师,亲子阅读金牌导师,专注家庭教育。欢迎您来交流儿童心理、亲子育儿、家庭关系等家庭教育问题。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