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31 12:14:1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憋过来,现在八岁了越打越倔,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也是人们常说的顺毛驴。
八岁的小女孩,已经有些小心思了,她也有自己的主见,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事父母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先问孩子有什么想法,不管她的想法是对错,放手让她去做,当她做的好,父母可以口头表扬,奖赏她给小礼物都行。如果做的不好,也不要打骂孩子,要耐心的告诉她,哪里做错了,该怎么做,这次错了不要紧,我们下次注意就行,爸爸妈妈相信你是能行,父母即是家长,也是老师,多鼓励多教孩子,不是一味的指责吼骂。当孩子发脾气倔犟的时候,父母不要冲动与孩子针锋相对,逼着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这样只能适得其反,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和颜悦色的与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如果孩子正在发脾气,暂时冷处理,不理睬她,也不要去哄她,当她冷静后,告诉她这样发脾气是不对的,有什么话可以说出来,爸爸妈妈给你参考,如果是爸爸妈妈错了,爸爸妈妈会改,你现在八岁了,已经是读书的学生,要讲道理,懂得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和孩子相处,做父母的既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孩子的老师,还是孩子的朋友,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孩子的脾气太倔犟,说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当,常此以来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情绪,所以才倔,跟父母反着干,父母要检查自己,首先改变了自己,才能引导孩子。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切记不能去打骂,责怪,讽刺,挖苦。一定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对他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实在不愿意去上来,建议把他领到工地上叫去做上一段时间的苦力。让他体验体验生活。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体会到,还是上学好,读书好。
孩子的倔强常常与家长的溺爱密不可分,因为孩子谁的话都不听的举动是以父母的百依百顺为前提条件的。另外,倔强的孩子常常会借助自己的行为来激发别人与自己斗争,很多家长识别不出来孩子的这种行为,常常落入他的圈套。
对此问题,我的看法是:
孩子的倔强代表着他内心的反抗和叛逆的态度。因此父母在帮助孩子之前,必须先和孩子建立好情感联结,先消除他的敌对氛围。01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倔强的行为特征?
我分析有3点原因
原因一:倔强、不听话是孩子在向父母表达拒绝服从,是孩子争夺家庭权力的有力工具。这种斗争会破坏家庭的和谐和秩序。
原因二: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坚持和坚定,而是不断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骄纵和过度保护,那孩子就会随心所欲。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孩子倔强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原因三:除了父母溺爱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用了错误的方法。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指令不一致、犹豫不决、惩罚式的、重复的唠叨、没有耐心等方式。
小结:面对倔强的孩子,说教、唠叨、威胁、许诺,甚至暴力通常都不能解决问题,请父母就不要再用这些方法了,要换一个思路。
02
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我有4个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建议一:当父母告诉孩子要做某件事时,一旦说过一次,就不应该再有第二次。因为语言已经起不到作用,方法是行动。让孩子体会到他的行为会造成的自然后果。比如说,早上叫孩子一次不起床,就不要有第二次,等待他面对上学迟到的后果。
建议二:面对孩子的倔强,父母一定不要屈服。比如说,如果孩子因为某种原因不吃饭,那就没有任何加餐,不管他的反应有多么激烈。
建议三:倔强的孩子内心要表达的是:你不能强迫我做这件事。因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待着。
建议四:父母必须找到赢得孩子信任的方法,从而与孩子进行友好合作。因为冲突只能带来他的反抗。
03
总结
孩子的倔强习惯是来自于父母的养育习惯,溺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如说,父母反复的唠叨一件事,却没有一次真正的行动,那孩子就不会执行父母的指令。
最后,我想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段话,作为今天话题的结束: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父母就必须成为更好的教育者。父母们必须学习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独特观点(第82篇)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谢谢持续关注我,感谢!
深教胜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最重要,从自己做起,敬老爱幼,一切自然就会好起来的,关爱身边的人,多做好事,多助人为乐,多帮助别人,以身作则,就会收到很多祝福,就会幸福平安的,叫善有善报。
男孩特别倔,可以跟他讲道理,然后带他去体验生活,一定要他学会做家务,从家务中得到锻炼,知道做家务的不容易,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是幸福生活,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出去吃点苦头,努力的去做事情才会懂得珍惜,去的话可以跟他先讲道理,然后在实践中去教育,然后体验生活,这样的话孩子才会更懂得道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