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31 15:49:45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您好,我是高级育婴师木莲妈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感谢邀请。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许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这时候脾气大,长大后的性格也会十分不好。但是,这时期其实只是孩子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只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找对方法,孩子一样能健康积极地长大。
孩子可能进入了“叛逆期”
家长在这个时期常常头疼,因为“terribletwo,horriblethree”,也就是说“糟糕的两岁,可怕的三岁”。这个形容十分形象,不要担心只有你家孩子这样,宝妈们一交流,发现这时候的孩子都“不大可爱”。这是因为孩子已经进入“幼儿叛逆期”啦!
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而且性格会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以前家长只要哄两句就好,可是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不能被糊弄了,家长的敷衍已经不再有效。此时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沟通。
孩子的正常需求被忽视
如果孩子偶尔通过哭闹的方式,来索取物品,那也算是合理的,可是每次都是这样,那就很不正常了。
家长要注意回顾反思一些往日的生活细节,是不是当孩子提出正当要求的时候,家长只是单纯地予以忽视?如果孩子用正常方式与大人进行沟通,但是结果却没有得到大人的重视,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走上偏激的道路,因为这样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打骂使事情变得更糟
提问中提到“打也试过”,说明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曾用过肢体方面的惩处。但是近些年来,对孩子不施暴的教育方式才是主流。
很多家长在进行这种惩罚之后,发现孩子还是“记吃不记打”,打了之后还会忘,甚至继续再犯。因为往往在父母进行打骂的时候,都是在气头上,这时候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撒气行为,根本没有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也不明白这种惩罚的前因后果。
大人打孩子,希望孩子记住这种痛,下次不再犯。殊不知,当孩子对惩罚的原因一无所知的时候,这种打带来的只不过是应激反应。家长一抬手,孩子吓得一哆嗦。最后留下的不是教育成果,而是心理阴影。而打骂也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情况更糟糕。
孩子曾经尝过这种甜头
我认为,孩子形成这样的习惯,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常情况下,孩子一闹,家长怕丢面子,或是为了尽快安抚孩子,就会马上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事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目的已经达到,甜头也已经尝到。那很有可能下次还会做出这种行为,甚至变本加厉。
家长要谨记,教育的原则是不能更改的,是始终如一的。不能因为外部条件变化了,教育也变了。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不能马上就哄,然后开始妥协。家长要进行冷处理,先任由孩子发泄,当你不在乎他的举动时,他就会发现,原来父母不吃这套,不受他的威胁。
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紧张
这种“紧张”不是说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好,而是说隐隐地存在竞争家长注意力的情况。大宝原来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自然享受着全家人的关怀。但是年纪更小的二宝,占据了大人的更多视线。大宝心里会有落差,可能就会变本加厉,用这种方式引起大人的关注。
家长一定要平衡好两个孩子的关系,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让大宝有被冷落的感觉。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木莲妈妈,每天为您推荐实用安全的育儿知识,感谢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不知道您的小孩几岁,因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关键期。当然不是说孩子大了就不能培养了。在关键期内培养相对会很容易,错过关键期就要费力一些。
培养孩子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心目中有一个大英雄。当孩子心里有了好的榜样,好的偶像,就会不知不觉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建议家长给孩子声情并茂地讲或让他们自己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故事。比如:岳飞、周恩来、毛泽东,曼德拉等。
二,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不要让孩子奔波于各类补习班中,长此以往,孩子怎么可能不厌倦学习呢?让孩子的大脑放松,保持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慢慢就会喜欢上自然,喜欢上学习。
三,让孩子在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成长。父母尽量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一起做家务、一起辩论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不爱学习才怪呢。
四,让孩子时时充满自信。无论孩子考试成绩如何,哪怕是考了个大鸭蛋,都不要责骂、体罚孩子,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做事的积极性,是非常非常可怕的。要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为主。其实很多情况下,孩子学习的信心是被愚蠢的家长毁掉的。
五,期中期末复习阶段不要总是催促孩子学习、学习,学习。更不要总是叮嘱孩子要认真审题,别马虎之类的话语。我儿子小学时,我甚至不知道他哪天期中考试,拿了第一名回来我才恍然大悟,期中考试考完了。不在意或装作不在意才是明智之举。
六、让孩子有学习的自觉性可绝对不是家长磨叽或叨叨出来的,而是靠智慧家长在孩子的关键期内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制定一套简单可行的作息计划并严格执行下去,至少坚持21天,巩固49天。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肌肉适应并习惯这一套流程,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就不用你天天督促了,这就是所谓的自觉性。
所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智慧家长给孩子训练.、训练,再训练出来的,而不是家长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出来的。
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家长你是否能做到一天都不间断,如果做不到,你就不要责怪孩子了。
总之,没有家长的刻意训练和陪伴,让小孩子自己有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不现实和不明智的。严格说,这些应该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和影响了,如果再错过这段关键期,再想培养就难了。
愿天下每一对父母都能够用你们的智慧和坚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同时抓住关键期,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这样做,国家好,你们更好,孩子最好!
我觉得家长的观念要纠正一下,高三已经快20岁了吧,这个年龄已经过了叛逆期了。
我们说的叛逆期是指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14到16岁之间,我们称为青春期的叛逆。孩子到了高三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这个时候孩子反感父母的管理和说教,我个人感觉是因为高三学习的压力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叛逆。
每年高三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学生因为压力太大,导致心态失衡,情绪焦虑,做出很多极端的行为,其中就包括顶撞父母,和父母对着干,还有寻死觅活的,离家出走的,特别多。所以高三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开始减压,让孩子放松下来。
孩子的压力从哪里来呢?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外部的压力一般都是来自于父母、社会、家庭,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灌输“考不上大学你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你这辈子就完了。”这样的思想;还有一些家长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经常对着孩子说“你看,张姨家的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你张姨每天神气的不得了,你怎么也不能比她家孩子差。”还有一些父母出于攀比的心理,也会对孩子造成压力,“你高考的时候可要好好考,不然我们以后在同事亲戚面前都抬不起头了。”这些都会给孩子的高考带来压力。
还有一些是来自内部的压力,就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有些孩子比较早熟,他们会看到父母的辛苦,看到父母生活工作的不容易,他们有时就会把这些转移成给自己的压力。还有一些压力来自于同学,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他们会成为老师和同学“众星捧月”的对象,孩子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
还有一些学生到了高三的时候,感觉自己成绩太差,升学无望,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也会产生父母所说的叛逆现象。
所以,家长应该心平气和的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下,看看原因到底在哪里,同时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婴儿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我觉得我还是蛮适合回答的!
我是Lucky,一个90后的双胞胎宝妈!
我家的姐姐、妹妹是双胞胎,一对出生仅差3分钟、同一个胎盘、同一套DNA分裂的双胞胎。
姐姐性格敏感、内向喜欢粘着妈妈,妹妹性格乖张、大胆没有不敢做的。同一件事,姐姐做错了我的批评就开个头她就眼含泪珠,重了说两句就泪如雨下,妹妹做错了很快承认错误,下次继续我行我素。
她俩一直都是我带的,白天是家里长辈配一个阿姨,晚上回家到转天都是我带着。基本整个成长过程影响因素相对一致,但是依然迥然的性格却也很让我疑惑。
姐姐跟妹妹打架总是受气方,常常还没开始就败下阵来,怎么教也教不会反击。妹妹闯祸姐姐总是有一学一,怎么制止也拦不住她学习妹妹的调皮捣蛋。
她俩相互影响肯定是有,但对天生的性格特质来说,两个人还是很明显的不同。
你好:
很高兴受邀!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人的性格都会被包括在四种气质里,这四种气质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郁抑质。每种气质对应的性格特征都有优点、同时也有缺点。例如胆汁质型人的性格特征是外向,善交往,有激情,但缺点是易急躁,易怒。粘液质的人感情丰富、细腻,责任感强,但缺点是嫉妒心强,容不下别人。经过特殊的交往或者从事某一项工作之后,人的气质会出现一定的综合倾向,通俗说这就叫后天的培养或学习。经过培养后,优点会得到加强,缺点会减弱。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种气质的人在个性心理特征上都有优点,但同时都有缺陷,这与是否单亲没有直接关系。
她是完美的吗?
针对如何克服孩子心理缺陷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针对所有家庭、所有孩子。就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来说,由于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负面情绪的积累下,相应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另外,父母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这样说题主就应该知道怎么做或者告诉当事人怎么做了。
第一、给孩子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空间。比如,一个因为长期赌博而离异的家长,在离异后还在拒不悔改,他的孩子就不会有安全感了。他赌光了所有财产怎么办?我是否会流落街头?我跟着他,他是否会因为没钱把我卖了?
家,是爱的港湾
第二、符合公众道德标准、社会评价标准的行为、思想观念要加强。反之应摒弃。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无论你的教育方法有多高明,永远不可能教育出没有性格缺陷的孩子。只需注意一点,不应让单亲这样的事实导致孩子走向负面情绪倾向,从而导致心理缺陷越来越严重。
不要偏离道德的轨道
肤浅认识,欢迎讨论!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