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1 00:38:5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培养孩子讲理的习惯:如果孩子不了解或听不入耳,也不必强求或过分期待他接受。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让他随着身心的成长而学会讲理。
设置“休息室”:如果好言相劝、讲理均无效,则置之不理。为了避免孩子过分哭闹影响大人的情绪,可以设置一间“休息室”。例如:小房间,室内一些吊饰、彩纸加以美化,但不要放置具有危险、伤害性的物品,最好有一面透明的玻璃窗,有让孩子看到外面的情况,以免害怕。当孩子霸道、哭闹不休时,则以温和的语气、坚决的行动,将他带进去休息。在不会令孩子太难堪的情形下,让孩子感受到那是处罚,一方面也让他有一个转换情绪的机会
我认为家庭家庭影响很重要。谁也不是生来就说话。幼儿的模仿意识很强,家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谈谈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不太认同您一来就给孩子下定义的做法,家长在孩子面前就是“权威”,如果家长用“自私霸道”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孩子,给孩子戴负面“帽子”,潜移默化中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总说孩子胆小,孩子就会真正认为自己胆小,最好不要在孩子身上用类似的负面评价。
其次,咱们来分析分析所谓的“自私霸道”问题,大多数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物权意识,他开始区别什么是“我的”,什么的“你的”,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断念叨“我的”,或者不愿意把“我的”玩具和小伙伴分享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就成了自私霸道。
关于孩子的“物权意识”形成,我记的看过一个漫画是这样的:
第一个场景:一个男孩因为不愿意和小伙伴分享玩具而不断被家长责备,家长碍于面子甚至会强迫男孩去“分享”。
第二个场景:别的孩子抢男孩的玩具,男孩总是无动于衷,家长在旁边抱怨这孩子怎么这样,自己的东西都不知道捍卫和争取。男孩一头问号:我到底该分享还是不该分享?
看见没?在孩子物权意识萌芽阶段,家长用自我认知去定义孩子,强行“纠正”孩子,反而破坏了孩子的物权意识,那么孩子今后在面对类似事件时他会不知所措。
再来分享一下当我女儿经历物权意识时期时我的做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我女儿两岁多时也是满嘴念叨“我的、我的”,在她眼里她的玩具就是她的,她是绝对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碰的,有时候小区里玩耍,别的小朋友想玩她的玩具,我就会首先询问她的意见,我对她说:“这是你的玩具,你决定要不要跟小朋友分享,但是妈妈说一说妈妈的建议啊,你看,你现在在玩小熊,小猫孤零零的好可怜,正好小朋友想陪陪你的小猫,你看可以让小朋友在你忙的时候,帮你照看一下小猫吗?”一来我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二来我也尽量引导孩子尝试分享。还有关于物权意识,一方面孩子的东西要把主导权交到孩子手里,另一方面别人东西的主导权也应该在别人的手里,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如果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我就会告诉她,这是别人的玩具,你想玩就必须征求别人的同意,就像别人玩你的玩具要征求你的同意是一样的。
最后,我想说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懂孩子而误解了孩子,一旦我们读懂了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就更容易找到恰当的引导方法了。
谢谢邀请。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性格太强势都不好。应该说不管强势还是弱势,都不能一概而论。最佳状态是守住底线,当强则强,否则易受人欺负,当弱则弱,否则会小事成大祸。一条道走到黑,总不大妥当。
孩子的性格,受家庭的影响极大。父母要培养孩子理想的性格,应当首先提升自己的修为,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好的示范。不要以为孩子强势点,可以少吃亏,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
我的看法是否合理仅供大家参考。孩子的性格在幼儿期肯定是带有一部分遗传因素的。比如说同样年龄段的小孩儿在院子里玩玩具,等结束了以后,有的孩子会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而有的孩子会不屑一顾的又到别处玩去了,等下次想玩了又到处乱翻。同样是幼儿,为什么有的这样细腻,有的就这么粗心大意呢?这就是遗传起作用了。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可有的人会说“山河易变,秉性难移”,那只是针对成年人说的,成年人一旦性格形成后,改变就比较困难了,除非碰了大钉子,遇到严重的教训,如梦方醒,他也会有所改变的。
而小孩子她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形成,模仿性又很强,周围的环境对孩子影响极大,这时候如果大人发现孩子性格有些偏执,异常,就应当提起注意了,应努力纠正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该严则严,当缓则缓,要有耐心,不要心焦,这得一个过程,你的孩子才三岁多,完全可以改变的,大人是孩子的表率,孩子是大人的希望,希望孩子像你一样优秀。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