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小孩性格不太好(两岁小孩性格不太好怎么办)

admin时间:2024-02-01 01:19:0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两岁宝宝脾气大又犟是什么原因

因为家长对于孩子太过溺爱,要是有一次不听他的,孩子就会大发脾气,而且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倔犟了。

2、很多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也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倔犟。有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发火,甚至是出现对抗行为,时间长了孩子倔犟的脾气就会形成。

3、孩子倔犟脾气的形成,很可能是受家长的影响。有些家长平时就非常的倔强,这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也会让孩子形成这种脾气。

4、2岁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也有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要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而对抗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孩子越来越倔犟。

两周岁的宝宝性格特点和应对措施

1、能够区分妈妈和“我”属于不同个体

这个阶段的孩子知道“我”和“你”的区别了。以前孩子会模糊地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想法和情绪都会受妈妈左右;而现在知道对妈妈说“不”,意识到“我”和“妈妈”是不一样的了。身体和妈妈分开后,内心也开始逐渐独立。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育课题是形成自我意识。以对自身的认识为一基础,孩子开始探索周围的事物,尝试按自己的意志行动。所以,只要孩子的尝试没有危险,妈妈就应该放手让他去做。

2、出现反抗

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和自身观念的一种表述。幼儿的自我意味能够区分“我”和他人、“我”和世界的不同了。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孩子开始会说“不”或者“不喜欢”。

对父母的话表示反对说明孩子能够认识到“我”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当孩子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长大了。

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得固执和逆反是孩子的普遍特征。比如,父母不同意他玩冰箱门上的磁贴玩具时,他就会一直伸着手,直到拿到为止。孩子心里会想,“我只是想看一下,妈妈为什么就不同意呢?”一旦想要的东西拿到手,他就安静了。

从幼儿发育阶段来看,任何机能刚开始发育时,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举个例子会有助于理解。孩子开始学游泳的时候,无论叫他怎么放松,他的肌肉都会紧张,动作也很僵硬,可熟练之后自然就放松了。

同理,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时表现出的固执程度,严重时可能会让父母产生错觉,认为孩子性格改变了。但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孩子会逐渐掌握适度表现自我的方法。

所以父母不必因为孩子的自我表现比较强烈,就认为孩子没有礼貌。

3、明确区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渴望实现自我意识的孩子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自由地探索未知世界。无论什么都想试试,即使父母阻拦,也要去摸一摸、尝一尝或者跳一跳,简直是个闯祸大王。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最大限度地肯定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当他想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可能地支持。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这种意识是固执,横加阻拦,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或逆反情绪。当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被接受的时候,孩子会认识到“我也行”“我是个不错的宝宝”,这种自我肯定的力量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当然,父母也不能对孩子完全放手不管,特别是在和安全相关的问题上。如果孩子出现打小朋友、扔东西、把手伸到热水中等行为时,父母要严厉禁止,即使孩子发脾气也必须坚持,否则,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

坚持“说不行就不行”的原则非常重要。在给予孩子最大限度自由的同时,对不可以做的事情必须坚决制止。

4、遭受挫折产生负面情绪时必须安抚

刚开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随时准备新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并不总是成功。愿望没有实现,遭受挫折的情况也很多。

例如,做拼图游戏的时候,反复尝试都不成功时,孩子会一边哭,一边用期待帮助的眼神望着妈妈。这时候,妈妈应该尽快帮助孩子摆脱这种负面情绪。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凭自己的能力是不能克服这种负面情绪的。如果妈妈不去安抚,孩子的失望情绪无法宣泄,就有可能出现用头撞墙、捧东西或者打人等问题行为。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人提供帮助,会让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所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

孩子遭受挫折、表现出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帮助他迅速摆脱。2岁的孩子还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不可能通过语言的方式解决问题。遇到上文所说的情况时,妈妈可以提供一些孩子喜欢的小零食,或者用其他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等孩子的情绪好转后,再帮助他一起完成拼图。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多拼几次,一定可以成功。不要让孩子失望地认为“做了也不行”,而要帮助他树立“我也可以做好”的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可以学到调整情绪的方法。情绪不好的时候,他自己就会采用抱抱洋娃娃、把头藏到被子里躲猫猫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孩子受挫表现得很烦躁的时候,如果父母大声训斥,孩子就会一直用烦躁的方式解决情绪方面的问题。

孩子2岁的这个阶段,育儿的要领是无论孩子出现什么奇怪的举动,妈妈都要耐心地给予帮助。

5、害怕外部世界

离开妈妈、刚开始探索世界的孩子都非常胆小,想和妈妈分开,但又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为胆小,想尝试什么的时候,只要旁边的大人吓唬一声,就吓得连动都不敢动了。

在孩子看来,就连排便也是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不知道从身体里出来一个什么东西,扑哧一声掉到地上,简直太可怕了。

不小心弄伤自己的时候,对身上出现的伤口也会觉得害怕。看到别的小朋友受伤贴创可贴,自己被蚊子咬一下或者被指甲划了一下,也要求妈妈贴。孩子认为,只要贴上创可贴,身体就复原了。为了满足孩子的这种要求,创可贴几乎成了每天必备的东西。

优优小的时候,我也准备了很多创可贴。孩子身上只要有一点小伤,就让我赶快贴上,爸爸、妈妈脸上起个小包,他们也会立刻把创可贴拿出来。这些都是孩子消除对身体变化的恐惧的方式,没必要阻拦。

3岁前的孩子表现出恐惧胆小都是正常的,但如果3岁后再出现类似情况,就有可能是焦虑障碍。很多情况下,在严厉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以及父母对孩子过分控制,都会引起孩子的焦虑障碍,父母要给予特别重视。

6、绝不允许利用恐惧心理管教孩子

对那些好动的孩子,大人经常会利用他们的恐惧心理对其进行管教。“老巫婆抓你来了”“妖怪来了”,父母反复强调孩子害怕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安静。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很胆小,恐惧情绪被诱发后,的确便于管教。

但要注意的是,偶尔用一下可以,经常使用的话,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还有就是“再这样妈妈就不管你了”“妈妈生气了,不要你了”之类的、以母爱为条件的管教方式也不可取。

12~18个月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性都很强,孩子最担心的就是妈妈离开自己。如果动不动就听到妈妈说“妈妈不在了”的话,孩子的不安情绪就会加重。

当孩子无法确信妈妈是否会离开自己时,他就不敢独立探索世界,更不愿意离开妈妈,甚至那些妈妈允许做的事情也不敢去做了。所以,不能为了纠正孩子的一个小错误,而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7、培养孩子自主排便

孩子18个月大以后开始练习独立排便。排便调节多始于18个月左右,在36个月前后完成。所以,即使孩子满18个月还不能独立完成大小便也不用担心。了解排便练习的意义,用轻松的心态对待是最重要的。

自主排便是指通过自己的意志将体内的排泄物排出,体现出孩子能否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排便时会非常高兴,反之,如果没有做到,就会产生挫折感。

急于让孩子进行排便练习,会导致敏感的孩子便秘,心理畏缩,从而失去自信。只要不是生理方面出现问题,绝大部分孩子36个月后都能独立排大小便。最好不要急于让孩子停止使用尿布,不妨像过去的老人们常做的那样,夏天把孩子脱个精光,让他自己学习排便。“时候到了,自然就会了”,保持这种轻松的心态最好。

两岁宝宝脾气倔犟怎么办

2岁的宝宝性格倔强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与家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有密切关系。2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当遇到问题时要耐心处理,不要带着不好的情绪去处理。如果疾言厉色,孩子不仅不害怕,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所有的沟通要温和有效,让孩子觉得家长平易近人很好沟通,才不会形成倔强的性格。凡事多鼓励少批评。

两岁小孩:脾气性格有什么不同?

性格和脾气正在行成阶段,没有可比性,每个孩子都会有所不同,也有所同。如果一定要拿他们作比较请写清楚题目。

孩子两岁多了,最近性情大变,经常跟我们对着干,什么事情都爱说“不”,怎么办?

2-3岁的孩子,心理发展非常快,自我意识高速发展,进入了我们常说的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这就是孩子好像突然性情大变的原因。说“不”没关系,妈妈不用太担心。事实上,说“不”,还是一种能力。只会顺从的孩子,一定将来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缺少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甚至无法拒绝别人。所以,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办法是接纳,并引导。

引导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大人们要减少说“不可以”的次数。

如果孩子一段期间常说“不要”,父母应该先反省,这个“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说出口的。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说“不可以”时,是需要孩子去服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是为了要得到控制权,那么孩子也会以“不要”来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模仿行为。

二是给孩子做选择题。

对孩子说话简单明了。不必太“民主”,比如反复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比如:我们现在出门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如此之类。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于是,这些父母又需要花费大量的口舌,开始向孩子解释和劝告,讲一堆道理。可是这些几乎都是对牛弹琴,只会激起孩子下一次再说“不”的欲望。

所谓做选择题,举几个例子。比如,不要说:“别把鞋子放在床上”,可以改成说:“把鞋子放在床边,或者鞋架上”;睡觉的时候,你给出的选择可以是:选择现在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吃饭的时候,你给出的选择可以是:“按时吃饭,或者下次就餐时间再吃”。

给出选择时,每种选择其实都是父母筛选过,自己可以接受的。如果孩子不想要你给的选择,而想要额外的,而你不能接受,那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所提出的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你给出的选择,让孩子决定。

最后,再补充的一点,就是保持充分的耐心,尊重孩子现在的状态,不必要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反应太多,可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相信很快,孩子这种现象就会过去的。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