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性格忧郁怎么办(小孩子性格忧郁怎么办呢)

admin时间:2024-02-01 12:45:1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变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该怎么挽救?

你说到长大后,已经成年怎么去补救之前的错误,真正应该做的是尽量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没办法去挽回的错误,就应该积极的应对一切去挽回和减少更大的损失。

童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原生家庭,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一个人从小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但是原生家庭并不单单是心理方面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三大领域的重叠问题。

比如你说的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孩子,就是受到了明显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和存在心理学上的一些矛盾冲突,至于医学上,其实在我的专业领域精神医学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常见的耳熟能详的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因素中,都有着类似问题的种子,我们叫做童年负性事件。

在我们的童年总有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或者非常严重的事件让我们长大成人后仍然记忆犹新,其实可以看成一种“创伤”,以至于很久之后这种影响仍然存在。长大后也许性格上会变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也许不会,但一旦遇到心的创伤或者遭遇打击和压力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比普通人高的多的发病率。

如何补救,或者说如何应对“不幸的童年”?

也许能够补救但真的很难,而且在遇到真正的创伤或精神压力去验证补救成果之前,我们没办法判断是否真正做出了补救。

我觉得,减少童年负性事件造成的深远影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他或她幸福的成年生活,这样就会逐渐消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当然,幸福的成年并不完全是别人给的,自己也要做出适时的努力。比如你依靠一根绳子挂在悬崖上,你是等着人一步步拉你上去,还是自己也用力向上攀爬?起码应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去面对工作,面对社交,面对生活。

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也很重要,就好像你题目中提到的“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可以说都是负面的体验,当然也是会演化成负面的情绪的。所以学会释放负面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积压造成精神压力过大的现象。当然,解压的方式有很多,健身、跑步、旅游、美食、发泄屋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

真正挽救你的人一定是你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你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拥抱健康的人生。

现在的孩子也得抑郁症,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怎么开导?

我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严老师,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一般来讲初高中的孩子抑郁了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抑郁症,很多都是有抑郁状态,来找我做咨询的孩子这种情况很多,大部分跟家庭教育有关…

说一个我曾经的案例吧。那是一个刚上高中的女生,她母亲说她每天哭泣[流泪][流泪][流泪]非常影响学习。孩子来到咨询室后,通过交谈了解到她是单亲家庭,很小(大概一岁左右)就跟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做生意很忙经常把她放在姥姥家,长到16岁都没有见过父亲……孩子跟我说谁都不爱她,她恨妈妈、姥姥……可是妈妈跟我说为了这个女儿她吃了多少苦,娘家又付出多少?我相信孩子妈妈说的同时也也相信孩子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妈妈跟孩子没有“踏”在一个点上,也就是说妈妈给的未必是孩子要的,通过咨询看到孩子潜意识特别渴望父亲的爱!可是妈妈说他父亲不是负责人的人,从来不让孩子见父亲,更要命的是孩子父亲意外去世都没有让孩子知道更别说参加葬礼了,你说孩子能不抑郁吗?

通过以上信息,大家可以看出来,真正需要改变调整的是谁?给孩子咨询了几次后我建议母亲来做咨询,母亲各种推辞说自己没问题,孩子好了她就好了……没办法我只能建议让她多陪伴孩子。

通过我十几年个案积累的经验,孩子“有病”,父母“吃药”,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动力的,特别是孩子的心理疾病,一定要从家长身上去找原因!切记!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一定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去做咨询,不是家长开导几句就能疗愈的。

我是心理咨询师严红林,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一些帮助,欢迎不同观点的老师参与评论,我们共同学习!

孩子有焦虑症,该怎么办?

方法:就是把焦虑型孩子转变成安全型孩子。

孩子的成长和原生家庭密切相关,焦虑型的孩子必然有一个焦虑型的不懂控制情绪的母亲。

当然也可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影响:打骂式、棍子底下出好人、威胁恐吓、动不动就抛弃孩子等等都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情绪不稳定等。

根据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和主要教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依恋风格来划分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安全型人格

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到位,孩子安全感十足,不会担心母亲抛弃自己。

母亲离开回家后他会停止哭闹,安心玩耍。

二是焦虑型人格

由于母亲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或经常打骂孩子,并且扬言要抛弃孩子,孩子在母亲离开回来后仍哭闹不止,索求更多关注。

三是回避型人格

从小缺乏母亲的关注,和母亲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联接,似乎母亲离开或回来与他无关,他自己玩耍,喜欢独处,逃避。

不同的依恋风格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婚姻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焦虑型和回避型的孩子在婚姻中容易出问题,焦虑型不懂控制情绪,回避型不会建立亲密关系,这些都会让他们的婚姻触礁沉没。

但是依恋风格是可以转变的,将一个焦虑型孩子转变成安全型的方法如下:

一、母亲改善亲子关系,对孩子多关注多陪伴,多和孩子一起运动做游戏。

二、改善教养方式,彻底转变打骂式教育方式,多点耐心,在孩子犯错时讲道理,少埋怨,不说狠话,更不说抛弃的话,多赞美孩子。

三、母亲先学会控制情绪不稳定,因为孩子的情绪波动来源于母亲的影响。

要想彻底改变孩子情绪不稳定,母亲就要首先做到当孩子犯错时不发火,耐心教育孩子。

四、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给自己安全感,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帮助孩子学习相关的心理小知识,鼓励孩子多关注自己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学会爱自己,学会独立。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母亲应该在课余带孩子阅读,旅行,野餐,让孩子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把关注从母亲身上转移,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不再焦虑。

六、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建立。

良好的生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井井有条的生活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稳定,不会被突发事件影响自己的情绪。

七、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鼓励孩子主动和安全型孩子交朋友,学习提高自己。

八、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会给孩子更多关注和支持。

现在中国很多父亲都忙着工作挣钱不管孩子,结果孩子由于父亲的缺失,安全感都没有。

九、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予以指导,消除孩子的疑虑,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生活学习,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过分依恋父母,父母不包办孩子的事情。

总之多关注,多互动了解,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扩大朋友圈,慢慢从焦虑型变成安全型孩子,对孩子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我是宝妈,每天带孩子感觉到很忧郁,心情不好,怎么办?

您的这种情况建议,首先到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确诊到底是出现了抑郁情绪还是已经发展到抑郁症的阶段。如果仅仅是抑郁情绪,可以通过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慢慢缓解,但如果发展到抑郁症,要及时接受治疗,这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也是对孩子负责人的表现。

产后抑郁

女性妊娠、分娩是一个重要阶段,不仅是孕妇一级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也是整个家庭新希望的诞生。但在欣喜的同时,也要注意新妈妈的情绪。在分娩的第一周,50%~75%的女性出现轻度抑郁症状,10%~15%的产妇罹患产后抑郁障碍。产后抑郁是分娩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母亲、家庭和发育中的孩子都有潜在的长期不良后果,所以一个家庭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什么因素导致产后抑郁

首先,孕期时候,大家的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孕妇身上,可以说此时的孕妇,是整个家庭的“皇后”,在经历十个月的“皇后”生活后,这个小生命诞生的时候,大家的关注点就都转移了,产妇此时的心灵又很脆弱、很敏感,难免产生负面的情绪。所以家人们在产妇最脆弱的时候,多关注一些,给予足够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分娩后,产妇血中的各种激素,如孕激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等都产生激烈的变化,这种激素的变化也导致新妈妈心情的快速变化。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因素和产后抑郁也密切相关,一个不开心的生活环境,不但对宝妈妈是一种伤害,也是对新生儿的一种潜在伤害。

产后抑郁的表现

产后抑郁障碍在症状、病程和结局上与其他抑郁障碍相似。但抑郁障碍的宝妈往往不能有效的照顾婴儿,患者往往因此感到自罪、自责。有严重的抑郁障碍母亲可能还会有伤害自己或婴儿的危险性。

产后抑郁的治疗

在指定孕产期抑郁障碍患者治疗计划时,要考虑到母乳喂养的潜在影响,及产妇目前的症状严重程度。轻度抑郁症状,可选用心理治疗,到症状较重时,需要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这种时候产妇绝对不能私自服药,要在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希望每位宝妈妈和婴儿都总有幸福、健康的生活。

孩子不听话,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该怎么办?

有很多方面不听话的事情,不知道题主说的是那一方面的。我分析一下当小孩不肯听你话,将手里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情况吧,用小猪佩奇举个例子。

故事简介

《小猪佩奇》第一季《乔治的朋友》一集里,乔治认识了同龄的一个小伙伴,但他们互相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对方玩,当被人拿走玩具时,他们都大哭不止。最后,大伙找到了共同玩的好方法:跷跷板。

心理视角

美国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幼儿所有权法则》: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的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两岁多的孩子常常不肯和别人分享所有物,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是我的,不给你。甚至最亲近的家人来要,孩子也不给。

千万别觉得孩子自私,这是物权意识在作怪。

2-3岁的孩子正处于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管的特别牢,不允许别人拿或用。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孩子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孩子养成了“物权”观念,才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这一社会规则,这对孩子健康成长是积极有利的。

如何帮助孩子渡过物权意识的敏感期?

1

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包括如何处置、是否人分享等

只有让孩子明白这是“我的”,才能进一步让他明白那是“别人的”。

孩子经常为玩具起争议,为避免纷争和尴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提前告诉孩子有小朋友来,让孩子决定哪些玩具拿出来一起玩,哪些物品是不愿意分享的,可以收起来;

提议轮流玩;

提议交换玩。

当孩子实在不愿意将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时,大人切不可强迫他,也不可以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孩子小气。(这无异于成人世界里的道德绑架)

2

告诉孩子拿别人物品须经过对方同意,

让孩子认识到“偷”和“抢”是不好的行为

上海一男子李伟(化名),研究生学历,月薪五万。这样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却在移动营业厅办理业务时,顺走几百块钱的手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而李伟本人也许只是一

时贪念、占点便宜。

在超市的散装干果区,不时可以见到一些妇女不顾“请勿试吃”的牌子,将各种果仁、葡萄干放入嘴中,旁边也许还跟着她的孩子。

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物品,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私自占有、挪用。这些都要从生活小事中做起,都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

3

学会分享,防止孩子由正常的物权意识觉醒,演变成自私的性格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分享的行为,促进孩子换位思考和同理心。

当孩子得到别人的馈赠时,询问孩子此时的感受:“别人给你东西(把玩具借给你玩),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

孩子一般都会回答:“是的,很开心。”

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假如你把食物和别人分享(把玩具借给别人),对方也会很开心的。(同理、换位思考)

当父母给孩子食物或玩具时,有意识地强调分享:“我愿意跟你分享。”

4

不逗弄孩子

心心2岁时,心奶奶常喜欢跟心心“要东西”。例如心心在喝酸奶,这是她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奶奶会对她说:“给奶奶喝一口。”当心心拒绝时,奶奶会使出苦肉计:“奶奶好口渴,奶奶好想喝啊!”当心心终于下定决心分享时,奶奶却笑着说:“真乖!奶奶不喝了。”

如是几次之后,奶奶跟心心要东西吃,心心再也不给了,而奶奶则会愤愤地说孩子真小气。奶奶就是《狼来了》里面撒谎的放羊娃,说的谎话多了,便也没人相信了。

当孩子主动分享时,家长要愉快地接收并表示感谢,即使拒绝,也先要表达感谢并说明原因:“哇,我好开心!谢谢你。但妈妈已经吃饱了,下次再给我好吗?”

5

灌输“公用”、“轮流”的概念。

在儿童游乐场等一些公共场合,有时会遇到一些“熊孩子”,霸占着滑梯、玩具自己玩,不许别的小朋友碰。这样的“熊孩子”还缺乏“公用”物品的概念,以为什么都是自己的。父母应灌输孩子公共用品应轮流使用,不能占为己有的观念。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