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5 20:52:00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能看出来的。
以我家孩子为例,一出生就特别急,现在要吃,只要你稍微有一点迟了,他就开始大哭。哄不住的那种。
我一般的做法是先给他换了尿不湿,擦得干干净净的再给他哺乳。一开始他就会很急,哭得很大声。婆婆一听孩子哭了,就会催我,别换了,先吃吧,都哭成那样了。
可是妈妈是最能听出来孩子的情绪的,很明显他就是干嚎,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知道,他知道我哭就会有吃的。
每次,他一哭我就会慢条斯理的告诉他,不要着急,妈妈就在这里,我们先换干净然后舒舒服服的吃。
刚开始,当然阻碍特别大,来自孩子爸爸的,爷爷奶奶的,老来姥爷的,他们只要一听见哭声就是妈妈的错,屁屁就留着怎么了,脏一会就怎么了,先不换就怎么了。
是啊,不怎么。可是让孩子哭会又怎么了。
我没有听任何人的话,我还是非常温和的和孩子说:妈妈陪着你,妈妈在帮你换干净的裤裤,换完了我们会更舒服。渐渐的,孩子不那么急了,因为他知道,妈妈不会让他饿着,换干净了吃更舒服。
孩子开始配合我换,乖乖的等着我,即时有时候孩子时真的饿了,但是也只会啊啊啊的说话,仿佛在催促妈妈我饿了。
当然,我每次都不会让孩子等很久。相反一开始孩子听见奶奶急促的催促声,会哭得更厉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小小个性,但是对于那些不太好的性格方面,我们是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塑造的。
不要以为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脾气大的孩子,小的时候不去纠正、引导,长大了就更难引导了。
性格内向的人不喜欢主动表达,这需要父母积极配合。多鼓励,多支持。如果经常打骂孩子,那样的话会势得其反。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不利与孩子以后的成长。
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只是个别现象了,已经上升到很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了。为什么这样?
1、很多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想到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怕孩子孤单,对孩子有点溺爱,老人和年轻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不一样。时间长了造成孩子和父母沟通不畅。
2、现代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父母亲长年在外,认为亏待孩子了,平时和过年给孩子们更多的零花钱了,孩子有钱了,上网,吸烟,喝酒等都有,本来年少小孩控制力差又加上青春叛逆期,引发很多事情出来了,早恋,校园暴力等等。
3、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我们那些做父母的除了上班。下班之后基本上都离不开手机了,刷抖音,看微信,上头条。哪里有时间陪老人说话和孩子沟通。
需要孩子理解你,你理解你的父母吗?
值得思索!
学画画没有规定什么性格的。据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可得出任何性格的人都适合学画画。学画人一般有两种,一是自己天生爱好,二是家庭影响,父母觉得你学画好。自己喜欢的自然没啥性格规定了,而父母往往觉得这娃该学点艺术好,所以让孩子学画。而一般家长是搞艺术的,孩子也自然而然会喜欢画画。像我的美术老师与我美术班的好些同学的孩子,都上美术学院了这是家庭熏陶。
除这些发自内心喜欢与家庭原因而画画的,我以为任何性格的孩子都适合画画。因为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能随心所欲去绘画或叫涂鸦。之所以有的没画是环境使然。学校的氛围,家长的感觉,往往会使孩子自以为自己不会画而不敢去画。另外,一些重形式而不重创新的老师与家长也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如我们懂得引导,鼓励与欣赏孩子的画,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会爱上画画,而且不是仅仅适合的问题呢!
外向的孩子,活泼开朗的,也有做事粗心大意的,他们学画可以培养细心,专心。在完成一幅画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美感与用心做事的好习惯。
内向的孩子更适合或应该学画画,因为内向的孩子一般不善于与人交流,慢慢地变得孤僻胆小,没自信。学画能让他(她)找到一个情感的倾诉口,在安静地宣泄自己情感情绪后,一幅完成的画会带给他(她)满足感与喜悦感,让内心充满自信时,成功感就出现了,拥有成功感的孩子还会自卑么?
所以,学画,适合任何一个孩子,没性别没年龄也没性格之分,更没有成绩好坏之分。千万别说他语数英这些主科成绩不好,就不给他画画,要知道不是学画画而成绩不好,是没学画画已经成绩很差,那就更要让他(她)去学画画,从画画中寻回自信,反过来学习主科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学得好,特别是您告诉他们画得这么好了,就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时,我敢说没有一个孩子不兴致勃勃勇敢地面对学习主科的困境,他(她)会开始充满自信与热忱去努力,去投入学习中去!对?放手让您的孩子去学画吧!他(她)不仅会掌握一技之长,还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呢!因为画画的人做事细心,需要创新,还追求完美。所以当他以后就算不画画,他做什么事情,态度都是一个样,试问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工作又认真的人,能不成功么?
正好相反!智力来自父亲,体质来自母亲。只是按比例,大体上是取其优!古代圣贤伟人父母多是老夫少妻,盖因父智而母壮。父精母血为子之根本。教育层面也以父系为重,英国曾有一项数十年的研究,父亲的说教与影响在孩子心中的可信度,是母亲的50倍。以上所述;都有资料可查,并非道听途说。信之勿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