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8 04:42:1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三岁多的孩子因为自主意识发展,喜欢跟大人对着干,就容易被大人误以为是不听话,爱乱发脾气,爱造反等等!但是其实这种大人所谓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坏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说呢?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时候都听话吗?
下面是同一个孩子在两个不同情景中的真实故事。
情景1:
爸爸开车带游游(4岁)回家。停好车以后,游游要求从车库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绕远,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线。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东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设法坚持自己:“我可以帮你拿东西。或者,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着大包小包,此时多半会有点恼火吧:这孩子为什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情景2:
放学后,幼儿园门口,游游和果果约好要去果果家玩。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佳佳来了,邀请游游去她家。
游游说:“不行,我已经跟果果约好了。”佳佳很不高兴,威胁说:“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会希望孩子接下来怎样做?应该会希望孩子坚持自己吧。
我们有时候希望孩子听话,有时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见。这两种希望矛盾吗?
很多人会说,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呀。
可是现实中的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或者说并不如我们所愿。
例如,在美国一份关于青少年吸毒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发现: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龄人拉去的。这些孩子当时都知道:这是一件不该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抵抗不住同伴软硬兼施的诱惑或者威胁,还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对的,知道应该坚持不去,但是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
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
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要想能够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我们自己的经历中就有很多证据。)
但也许,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人脑中,“懂道理”和“有勇气”,并不是同步发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谁先谁后呢?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一致认为:
第一,“懂道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这一点并不新鲜,我们自己的人生已经告诉我们了。)
第二,“有勇气”并不需要从0开始培养,它是人脑先天自带的功能,在早年就开始自动发展。(我们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一些脑科学的发现)只不过“勇气”发展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经常为之烦恼的“不听话”。
《游戏力》中对此也有专门的阐述:
“幸运的是,天然的发育过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适应这个世界的经历中,获得一波又一波积极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如果这种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爱的约束,而非被权威镇压,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就可以维护他的自我认同,而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不听话”不仅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自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科学近年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学的这个观点。
例如,神经生物学家雅克·潘克塞普认为:探索环境,不断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人脑的原始结构中,具有专门的神经生理结构,来负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探索环境,如果遇到阻碍和限制,就尽量突破。如果被强加他人意志,就尽量反抗,摆脱控制,争取主动权。(前提是反抗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不听话”是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存本能,而且这项本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潘克塞普把这项本能称为动物生命力的发动机,挑战困难的勇气之源。其它学者更把这项能力称为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们急于让孩子早早“听话”、懂道理,不仅不符合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阻碍勇气的自然发展。
对于人类,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动的配合与被动的屈从是两回事。
讨论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坚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坚持,不会服从,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这个看法没错,更准确地说,生存的另一个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过,我们在这里说的合作应该是“主动的合作”、“主动的服从”,这与“被迫的屈从”是两回事。
也许我们会认为,自主和服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但实际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盖楼”来比喻更加贴切。在“性格”这座大楼中,自主和服从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一个是在上层的高级能力,另一个是下层的基础能力。
正如下图显示,“自主”是基础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上层的“服从”才是自主的服从,而自主的服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对此,游戏力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健康的心理意味着,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是我决定听你的。
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动合作行为更好。
面对孩子“不听话”,大部分父母的担心是:“他现在就那么淘气(固执己见、不守规矩),再长大些可怎么办?”
而关于“保护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会带来顾虑: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他会不会得寸进尺?。
无论是亲身经验还是大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动合作行为更好。尤其是到小学之后,孩子的主动合作行为相对会更加突出。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早年的不听话,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应对,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不但不会“得寸进尺”,而且还会在应该合作的时候更加主动地合作(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
尽管“不听话”会給我们造成不少麻烦,但是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讨论不听话的积极意义,不是宣扬“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为了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当孩子大发脾气、满地打滚的时候,更不应该通过满足物质或行为要求来缓解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认同:“不听话”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并且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境时,我们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担心“他长大了可怎么办”。
新的认识会转变我们的心态,而在更加轻松的状态里,我们也更容易找到既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让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了解更多请关注游戏力工作室头条号!
我家大宝4周岁,刚从3周岁的阶段过来,所以经验分析是有3种情况的:
1、无名火:
主要还是体质问题,肝火旺,就跟大人一样,需要调理下身体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情绪就没那么大的波动了。一般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家都是做小儿推拿解决;
2、家庭环境:
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有人脾气大,情绪化,爱发脾气,大人言传身教,孩子想要性格温和都很难,像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一起调整情绪,用心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身也是家长审视自我、改正自身缺点的过程;
3、到了孩子的情绪敏感期,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绪,比如“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难过”,当孩子表达情绪时,我们就应该蹲下身用温和的语气去追问孩子,比如“宝贝,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吗?妈妈非常希望能帮助你”。这样既能教给孩子温和的沟通方式,也能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情绪的良好方法~
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一起成长,用心去观察,用爱去沟通~
孩子在成长中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唠叨不断和皮,恰恰是孩子聪明和思维敏捷的表现啊。这个有什么好烦恼的?
我闺女三岁,现在每天嘴都没停过,不是跟我们说,就是自言自语。
她和我们说时,我会很认真的和她对话,包括家里人也让他们别敷衍孩子。
她自言自语时,我们不笑她更不多关注她,就好像她在喝水走路一样自然,虽然我一直在旁边偷偷的听她在说什么。
我觉得听着她的自言自语,可以更多的了解她的思维目前在什么地步,逻辑性,社会性,以及自我认知。非常有意思,我会不自觉的听着就笑了,很开心。
孩子自己玩或者自言自语时,千万别打扰她,会影响她的专注力。笑话她,会让她觉得不自信或者产生羞愧的感觉,以后不太敢表达。
我闺女是对着视频都可以给别人跳舞,做节目介绍她玩具的的。
我觉得父母更多的是接纳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去还改变孩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心]
孩子的脾气很坏怎么办?
我想问一下,家长的脾气怎么样呢?或者说孩子周围的人的脾气怎么样?
孩子是模仿高手,脾气坏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周围人的脾气,可以先在孩子面前做个表率。
3岁的孩子正处于从语言准备期(1-3岁)向语言完备期(3-6岁)过渡的阶段,只要孩子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同时发音正确,说明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正常的。
这时期的男孩子,如果说话嗲声嗲气,也属正常现象。因为3岁的孩子还没形成特别明朗的性别意识,也许是觉得好玩而去模仿这种说话语气,也许是因为孩子说话速度慢而又细声细气的,听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嗲嗲的。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摆脱嗲声嗲气,使用正常语气说话呢?可以从性别启蒙教育、性别语言训练这两方面同时进行。
1、性别启蒙教育首先要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男生、女生大不同。
我是男生,我有小麻雀,我是站着小便的。男生头发比较短,女生头发比较长,还喜欢扎辫子。男生说话比较爽快、大气,女生说话比较细致、温柔。
简短的几句话,就把男女生的区别大致讲清楚了,让孩子清楚明白自己是男生,男生说话是什么样的。
想到我家小淘气刚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告诉班上的小朋友,男孩子说话就要大气一点。当时孩子对这个“大气一点”理解的意思是,男生说话要大胆、大声,有什么都可以报告老师,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2、性别语言训练当孩子了解了男生应该怎么说话之后,就可以开始给孩子进行性别语言训练。俊妈最喜欢的方法就是利用绘本阅读,来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既方便,又有效。
孩子最喜欢的是父母的陪伴,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读绘本,大家分别读不同人物的对话,到爸爸读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短、平、快,妈妈读的时候稍微放缓些速度。让孩子感受男生,女生说话声音的大不同。引导孩子说话方式向爸爸发展。
或者一人分别读几个不同人物的对话,用声音的粗细、快慢来清楚区分男女声的不同,然后让孩子来进行模仿。同时引导孩子,我们是男生,应该是这样说话的。
父母的高效陪伴,从共读一本绘本开始,当孩子对绘本产生较大兴趣时,要多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让孩子用平稳的语调来读书或者读古诗,都是不错的方法。当孩子习惯了之后,自然而然,说话时就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男生语调了。
孩子说话的习惯,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形成,在这期间,可以让孩子多与男性亲人相处,多与男性说话,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男生,男生就是要象男人那样说话的。
我是俊妈,分享育儿经验,讲述育儿故事,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欢迎大家交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