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电视的小孩什么性格(喜欢看电视的小孩什么性格呢)

admin时间:2024-02-09 09:00:16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孩子迷恋快手,怎么办?

首先家长自己先反思下,自己是不是整天包个手机耍朋友圈等,是不是和孩子交流的少?可以多带孩子在外面散散步,锻炼锻炼,多聊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分散他对手机的依赖。

家长们,你排斥孩子看电视吗,为什么?

接触一个家庭,一提起电视这个事情,妈妈会有威严同时略带自豪(炫耀)地说:“我们家没有电视机,我两个女儿也没有看电视的习惯。”

妈妈说,夫妻俩在外办厂,从孩子上学开始,就把家里电视机卖了,仅给女儿们买电话手表方便联系,老人带着两个孩子,并且两个老人用的都是那种古稀诺基亚手机。

她很是自豪自己的这个举措,在大女儿三年级之前,两个孩子都是名列前茅的,家里虽然有钱但从不给孩子报额外的补习班。她认为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禁了网络禁了电视的功劳。

之所以会找到我,就是在三年级以后,她发现大女儿有很多坏习惯:爆粗口,不懂得与异性保持距离,生活习性十分邋遢,性格相对直爽;

而小女儿虽然要比大女儿听话乖巧,但却有着输不起的性格,并且内心是偏向黑暗的---只要别人夸奖姐姐,她就会用自己的方法使坏。

这些跟给不给孩子看电视没关系,而是跟这位妈妈的目的有关。

那些以各种理由拒绝让孩子接触电视、网络的家长,其目的都是类似的,可以归结为:

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孩子屏蔽一切不良信息,证明自己有能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这位母亲还说,自己想把两个女儿转到私立的女子学校,以避免女儿早恋的可能性。

我问她,对于父母这一角色的定义是什么?

她懵了一下,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语气中似乎有点鄙视这个问题。

我又问她,什么是健康的成长环境?

这次她没有懵,而是很干脆直接地回答:“让孩子接受健康的东西,不要让孩子接受不健康的东西。”

我又又问她,那我们怎么保障给孩子的东西就是健康的,又怎么保证孩子不会接受到不健康的东西?

可能是怕我听不懂,她说了很多很多管理理念,以及用她管理工厂、管理工人的例子来做比喻。

作为自家厂里的总经理,她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质量,规避一切不良的“可能性”。

她把这份习惯带回了家里,在事业上的成功所产生的思维惯性,被她用在了教育孩子上。

没有电视机,就是厂里的厂规,可以让工人专注于生产,可以让机器不出故障;

电话手表,就是厂里的监控,可以在千里之外就能监视到孩子的一切行为;

老人,就是厂里的保安,只要保障不发生失窃、失火等事件就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她是从一个小厂妹成长至今的,工作上她要证明自己有能力,而生活上,她也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在她家里,没有人敢忤逆她的意思,她的安排也确实让家里井井有条(如果不是孩子出现问题的话)。

漏洞在于,不管是家里还是厂里,相对来说都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一切在她的掌控中。但迈出家、迈出厂,外面的一切就不归她管了。

当我说出她的目的的时候,她崩溃了,不是哭、而是很生气。她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毕竟过去的一切都证明她没做错。

我并不是责怪她(虽然听起来是在责怪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要活在当下。

我们必须承认,过去没办法改变,未来也无法预测,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来做出选择,并解决当下的事情。

像她的工厂,即便安排再周密,也不可能保障下一秒工人不会失手、机器不会罢工,即便让失误率无限接近于零,也有可能会出现诸如疫情之类的天灾人祸。

孩子的教育,哪怕仅仅是看电视这件事情上也同样如此。

我们更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的能力。

例如在看电视这件事情上,重要的根本不是这些信息源是什么,而是如何培养孩子过滤信息的能力,往深了去说,就是培养孩子的三观。显然这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对于缺少父母陪伴和引导的孩子,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同样是看奥特曼,有的孩子喜欢怪兽并模仿它们破坏一切,有的孩子喜欢奥特曼并模仿它们的行为惩恶除奸。

有的家长定义奥特曼为暴力,并向上举报;有的家长则希望孩子多看,让孩子心里有“光”。

即便是游戏亦是如此,现如今有多少家长仍抱着游戏是祸害,希望关停所有游戏公司的想法呢。

所以,与其说家长会不会排斥孩子看电视,不如问:

家长们,你能不能承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自己能力有限,需要不断学习呢?

一个人看电视能笑出声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这是个感性的人。本性善良,真情流露。

如果是男孩子,他一定阳光率真!

如果是女孩子,他一定开朗大方。

有幸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一定开心快乐。不用谨小慎微。处处提防。大家敞开心扉。会相处的很融洽很愉悦。

三岁孩子特别爱看电视和玩手机怎么办?

著名早教专家区慕洁说:“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功课需要学习。例如3岁的孩子,需要学习的是基本的社交、语言的发育、动作的发育等,如果只顾着玩iPad,有可能孩子就不去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了。”

慕洁专家说的并不是危言耸听,孩子长时间的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可使性格变得孤僻、迟钝、还削弱了自身的社交能力。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赶紧把孩子整天看电视、玩手机、玩ipad的坏习惯给改过来。

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父母首先做好榜样,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看电视。

第二:丰富宝宝的日常生活,宝宝还是喜欢爸爸妈妈的陪伴,多陪宝宝玩一些亲子游戏:例如一起画画、一起拼图、摆积木、过家家,这样可以让孩子陶醉在游戏中。

孩子王育儿达人——七VV麻麻

第三:把宝宝看电视的时间,转移到读绘本,绘本里故事的世界也很精彩,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只有不愿意讲故事的大人……

第四:给宝宝规定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一次尽量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宝宝遵守了我们的规定,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第五:若我没有时间陪伴宝宝做亲子游戏,就让宝宝一起参与做家务,宝宝也可以在劳动中得到成就感。

特别注意哦:三岁以内的宝宝还不懂的是非,也正是性格的养成期,我们尽量让宝宝少接触电子产品,多带宝宝去户外玩耍。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孩子老是看电视,会有什么影响?

孩子老是看电视,会有什么影响?对于孩子喜欢看电视这一行为,我们首先想到的负面影响,但这其中也有某些正面的影响存在。那么,以下,我们来分析下孩子看电视这一行为的正面与反面影响。

负面影响:

提到看电视的负面影响,相信大多数人会提到,孩子沉迷电视,

一是容易造成视觉上的问题,如近视;

二是电视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好有坏,对孩子来说,TA们的这个年龄,还不懂得去区别,可能会被电视上的不良信息所影响,比如动画片中的打闹斗殴行为,孩子可以会模仿了,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做了。而这也确实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如下);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个体的认知系统都是随着成长经历不断升级的,婴幼孩时期的孩子的认知系统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其次,心理学家班杜拉也做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波波玩偶实验”。该实验成功地演示了儿童是如何学会攻击性的方式的。实验最后结论提出了,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孩子的观看电视节目或其他影像中的暴力行为的时候,可能会从中学习并模仿,在现实世界中实施暴力行为。(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如此)。

三是孩子长期关注电视,有可能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与互动,容易导致孩子养成孤立的性格。

正面影响:

提了那么多的负面影响,我们也还是要考虑下,看电视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是否也存在着正面影响,而这是毋庸置疑的。

1.在成人的世界里,其实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当身边的一群人都在讨论某电视剧的剧情的时候,发现这部剧是自己没看过没了解过的,无论如何,也插不上话,似乎有些不大好合群,而这也仅仅是日常交流。其实,在小朋友的世界里也会这样,不少孩子对动画片里面的人物形象还是会在现实生活中游戏中提及到的,比如角色扮演,男孩子喜欢扮演超人,女孩子喜欢扮演巴拉拉能量小仙女等等的情况。那么,如果你的孩子对这些动画片角色一无所知,那么是否会觉得大家玩得很好,唯独自己什么都不懂?孩子也是需要社交的。

2.再者,现在有很多动画片,其实就相当于是一本形象的绘本,这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知识,比如,小狗英文叫dog,森林里面的大树是我们的大自然好朋友,要好好爱护,汪汪队的乐于助人等等。孩子通过动画片了解到这些,也未必不是好事。

所以,要把孩子看电视这件事发挥较多的正面影响,家长们就要做好与孩子之间的约定:跟孩子约定看电视的时长,当约定时间到了,也不强行关掉电视,因为这样做,你的孩子可能会有情绪,哪怕是约定的,换做你,想必也会有不爽的情绪出现;故而可以在快到约定时间的时候,提醒孩子,到约定时间的时候,再提醒一次,孩子没做到的话,过一分钟,再提醒,并让TA要遵守约定,主动关了电视。如此一来,既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让孩子享受到这其中的乐趣。再者,家长还有一点需要做的,就是对动画片的质量把关。此处推荐动画片:

不是谁都做过父母,但是谁都当过孩子,孩子应该拥有属于他年纪的快乐。祝好!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的编辑郑燕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每日谈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学媒体,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