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5 20:29:5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要多强的自控力呀,脾气倔强也没什么不好的。
三岁的小孩应该算是乳儿,哪有什么自控力呀?到了少年,青年自控力都不能很完善,何况一个乳儿,一个人的自控力,要靠自身慢慢完善,做为家长,大可不必这么早就着急,就担心。
至于孩子倔强,也不用刻意的去改变,倔强是一个人的本质,做为家长只是正确的给予疏导,如果强硬的改变,会让小孩子受伤的。
通常倔的人都比较正直,小孩子的倔,可能会夹杂着一些任性,只要孩子的任性不是胡为,就不用刻意的去调教,应耐心的给予疏导,用小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慢慢的开解,同时大人的所作所为,也影响着小孩子,让小孩子看到大人的正直,善良,而不是圆滑的世故,小孩子慢慢的就会改变。
别刻意的把孩子,训导成大人的样子,也别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能粗暴的把社会上的东西,强加给小孩,让孩子保持童真,保持小孩子应有的特点。
谢邀请!
今天发生一件事情,心里很难过,想咨询下法律有没有必要我去起诉。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带5岁女儿到一个游乐场玩,是在小孩的游泳池,其中有个小男孩一直推我女儿,我女儿一直让他,我虽然觉得不好,但是没多大事也没说,他父母不在旁边,也没有工作人员看管,整个游泳池只有我不放心女儿所以一直在旁边看着,然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小男孩用力推了我女儿一下,她重心不稳就摔倒在游泳池了,头朝下,我虽然立即救起了我女儿,但是她还是喝了几口水,她第一次去游泳池玩,吓得不轻,我也心疼孩子,放下孩子就直接去水里把那孩子拖出游泳池,对,就是拖出来的,发生说没人教的东西,把他丢游泳池旁边让他们家长过来,家长过来了,死不承认孩子有错,自己教育有错,现在这种在幼儿园主动惹是生非的小孩都是家长这样惯出来的,我们孩子老实老是受人欺负,但是又不能教孩子打架,但是主动打人的孩子又没有得到过惩罚,甚至家长都认为没有监护教育的责任,这口气实在不知道怎么咽,因为平时孩子老是被人欺负,我没看到就算了,现在看到孩子差点就被人家害没了,我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对这种造孽的小孩,报警了,我要求立案告他,但是现在我又不知道这样的事能怎么告,有没有必要,但是心里真的恨这样孩子的家长,我想问问,像这种情况告的话要如何告,就想让他们知道孩子爱打架也是要有代价的,让老实孩子不至于老是吃亏
谢谢邀请!乍一看到这个问题:四岁孩子“特别犟,让干什么不干什么,嬉皮笑脸”,我想,恭喜妈妈有一位爱笑的、可爱的、心思单纯的男宝宝!
男宝宝的心智发育成熟度,是要低于同龄的女宝宝的。同样情况下,男宝宝的人际交往、对语言的理解力略微偏弱些!
1、妈妈们对男宝宝要“刚柔共济”!
孩子让干什么不干什么,还嘻皮笑脸的,这不正好暴露出了两方面问题吗?
一是妈妈是否平时对孩子太温柔,太在意孩子,让孩子没有边界,分不清妈妈说的话,哪些要遵守的规则,哪些是游戏性语言哦!
也就是孩子心里的日常生活秩序还没有没有建立!妈妈也过于慈爱、民主宝宝了!
我觉得妈妈可以先从给孩子讲讲妈妈一天的生活活动经历着手,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让孩子猜猜看妈妈起床第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要洗脸刷牙?因为通过洗脸,妈妈的手洗干净了。
只有干净的手才可以给宝宝准备早餐,宝宝吃了才不会拉肚子哦。
接着妈妈把牙膏挤到牙刷上开始刷牙!把嘴巴里、牙齿里的牙细菌给洗刷掉,这样宝宝亲妈妈时,嘴里香喷喷,没有把牙细菌传染给宝宝。
如果妈妈不刷牙,牙齿里的牙细菌会每天偷吃一点妈妈的牙齿,最后牙齿会很疼。当牙细菌把妈妈的牙吃到肉里时,细菌就会通过肉里的血管,全身流动。当牙细菌流动到大脑或者心脏里,这样妈妈就会得大病,要花很多钱、很多时间看病,妈妈就不能陪宝宝玩了,也不能给宝宝买喜欢的东西了!
通过阐述简单的道理,从道理上引导孩子。男孩子的教育中,爸爸也应该参与进来哦,教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哦!
二是宝宝分不清或者不理解命令,还以为妈妈在与自己做游戏,孩子喜欢看自己不遵守规则时,妈妈着急的样子,反正也没什么惩罚,很有趣!
你瞧,孩子也在找机会试探妈妈的底线,放飞自由的天性呢!可是刷牙这件事,还是得坚持呀!
2、要带孩子定期看牙医,适龄时期做窝沟封闭,及时检查牙齿卫生情况!
聪明的妈妈都懂得配合医生演戏,趁机在看牙医前与之后,教育孩子要刷牙!
当孩子躺在牙科治疗床上时,医生的治疗器械碰一碰、吹一吹气,光那个气味,基本就让人紧张起来。
抓住看牙医的机会,教育孩子勤刷牙,是很好的机会!
3、与孩子共同阅读关于有关牙齿的绘本、教科书、龋齿图片。
绘本比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或者有关细菌、牙细菌的科普图书与纪录片,比如《天线宝宝》等优秀的BBC科普儿童科教电视;共同查找一些坏掉牙齿,被虫蛀坏的牙齿图片,跟宝宝一起重新认知“不刷牙的坏习惯养成”后的后果。
4、孩子很聪明,总是在试探反抗大人的底线,父母要坚持住底线不放松。
如果说不刷牙就不能吃零食,或看动画片,那今天就是不能吃零食,或看动画片!一定要说到做到!
5、带孩子去超市选购孩子喜欢的牙膏与牙刷!培养刷牙的乐趣,毕竟自已选择的商品,也是孩子自己喜欢的!
6、告诉孩子,在养成一个好习惯时,心里会有两个小人打架:一个是勤快的小人,他告诉我们:“该刷牙了!”;另一个是懒惰的小人,他却说:“今天不刷牙也没关系!”。
这时候怎么选择呢,就选那个勤快的小人:一定要去刷牙!
不管什么事,只要一开始做,就没有什么困难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快、利索的性格!
7、孩子还有点小,现在气温还比较低,注意在孩子刷牙时,准备充分的温水,不要用太凉的水激住孩子了!
也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愉快刷牙的感受!告诉孩子,如果一直不肯刷牙,拖延了过长的时间,水温凉了,刷牙反而不舒服!
最后,祝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61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心奕心语xinyixinyu
2018年10月24日
关注我儿子2岁4个月,我们正准备寻找合适的幼儿园让他入园。他平时挺腼腆的,不是太愿意跟小朋友玩,就是和伙伴玩也行,没有伙伴自己也玩得不错。从来不跟小朋友争抢,都是别人抢他的东西,玩耍的时候也很谦让。
近一段时间我和孩子姥姥经常向他灌输入园的信息,并且告诉他一起玩的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了,但是他一直对这件事表示抗拒,为此我们很担心,担心孩子不适应离开家长独自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生活,担心他内向的性格在幼儿园里会被欺负,或者不懂得保护自己而受到伤害,担心他因分离焦虑而生病等等。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地将他送进幼儿园,需要多久能让他适应?
幼儿期的孩子,认知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爱的老师(接纳、尊重、耐心)、自由的空间(儿童有选择的自由),是妈妈需要首先考虑的。孩子入园年龄越小,选择越要慎重。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当然是给孩子选择符合这些条件的幼儿园。
如果条件不允许,比如,只能就近入园,那么,你可能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
1.尊重孩子的界限。
孩子的随和、与世无争,也许是因为个性,比如,接受型的孩子,通常沉默、随和,宁肯委曲自己,也不愿意破坏亲密的人际关系,另外一方面,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长一方或双方比较强势。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不能利用孩子顺从和与世无争的个性,去忽视他的权利和界限。即使孩子不说,家长也要不断地和孩子确认他的真实需要,而且要确认得清晰、直接、明确。比如:
“你愿意跟乐乐分享巧克力豆吗?如果你不想也没关系,可以不给她,这是你的权利。”
“你想把玩具车要回来吗?如果你想的话,妈妈可以帮忙,我们一起去把它要回来。”然后拉着他的手,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用坚定而自信的方式,去处理冲突。
“这是你的卧室,你可以决定把玩具熊放在哪里。”
“你需要妈妈给你盛多少,够了你就告诉妈妈。”
如果你侵犯了孩子的界限,一定要向孩子真诚地道歉。比如:
“妈妈没有问你,就把你的小星星当垃圾扔了,对不起!妈妈再做一个赔你,行吗?”
“妈妈刚才冲你发脾气,是妈妈不对,我向你道歉!”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是被尊重的,那么,他就能够尊重自己,在幼儿园也会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界限。
2.鼓励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愿望。
也许孩子不太擅长表露情感和需要,也许他曾经表达过,却总是被否定。比如:
“我不要上幼儿园。”(表达意愿)
“怎么能不想上幼儿园呢?你看大宝、乐乐和牛牛都要上幼儿园。”(否定意愿)
“我会害怕。”(表达感受)
“有什么可怕的呢?老师对小朋友都可好了!”(否定感受)
结果,孩子只好放弃直接表达,压抑自己,或者间接表达(比如:“我肚子疼”)。
其实,“说”和“做”是两回事,我们可以带着好奇的态度,通过提问,鼓励孩子表达(说),却依然坚持之前的决定(做),两者一点也不矛盾。你可以问孩子:
“哦,你不想上幼儿园,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鼓励表达)
“幼儿园里一个朋友都没有,如果我想妈妈了怎么办?要是我尿裤子了怎么办?”
“哦,你担心自己会觉得孤单,你担心没人会帮你换裤子,是吗?”(总结或复述)
“去一个新的地方,遇到不认识的人,而且妈妈还不在你身边,谁都会有担心。”(表示理解)
即使你想不到好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问题,通过鼓励孩子表达,积极的倾听,并给予理解,也能增强他内在的力量,帮助他去克服困难。你会惊奇地发现,当你允许孩子“说”了之后,他会变得更勇敢、更通情达理。最后,你可以说:
“你不想上幼儿园,妈妈知道,但是,明天我们还是得去幼儿园。”
世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做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了解这一点。但我们不一定非得自欺欺人,说自己有多喜欢这件事情。
3.正确地看待“痛苦”。
上幼儿园无疑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但这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我们也要相信孩子的承受能力。
正确对待“痛苦”的方式,不是逃避,不是假装它不存在,而是直接面对,去品味痛苦。
如果你想克服对于过山车的恐惧,既不能远远躲开,也不能闭上眼睛、咬紧牙关,豁出去坐一回算数,而是在坐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全然地去感受自己的恐惧(心跳、呼吸),充分体会速度和突然失重的感觉,你可以尖叫,但是绝对不可以闭上眼睛。
全然地体会“痛苦”,过程会让你很痛苦,但是,它会带给你力量,让你更有自信去面对下一次挑战。而且,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对于痛苦的承受力提高了。
因此,如果在孩子承受痛苦的时候,有我们的支持和陪伴(倾听、理解),那么,它就不会给孩子留下永久的伤痕,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如果我们因为孩子的痛苦,自己紧张焦虑过度,不仅不能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还会让孩子承受更多的压力。(如果看到父母情绪很差,孩子还敢向你诉苦、释放情绪吗?)
4.特殊时期,特殊待遇。
虽然说孩子可以承受压力,但是,孩子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否则他们就会崩溃。所以,如果幼儿园已经带给他们很多压力,那么,第一,在生活中,父母就要适当给他们减压,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不要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压力。比如,暂停钢琴课,不要求必须自己收拾玩具,不要求见人打招呼,等等。
第二,只要不违反规定,多宠孩子,尽量多满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的爱可以带给孩子心理营养,让他们内在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所以,你要多陪孩子游戏、多夸赞他,如果孩子要求,你甚至可以把他当一个小宝宝,给他喂饭、穿衣服,哪怕这些事情他早就可以自己做。
第三,只要不违反规则,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和自由。
关于食物、服装、游戏等各个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尽量给孩子话语权,听听他的愿望和想法,并给予尊重。
如果你已经做好了这些准备,那么,相信孩子入园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这并不是说,孩子不会经历分离焦虑,不会遇到任何困难,不会被人欺负,而是说,你俩都有能力和信心去应对这些痛苦,并从这段经历中获得成长。
想要和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好相处,我们就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时期。知其所以然,才能正确应对。
什么是“叛逆期”呢?1、人体发育变化带来的正常影响
这个时期通常和人生理发育的“青春期”相重合,通常发生在13-19岁。在这个阶段,人的生理会再次高度发育,身体结构、内分泌系统等等都由少年发展过度到成年,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孩子会出现像是情绪敏感、波动大,性格转变等情况,都是生理发育带来的正常反应。就好比更年期的人也会经历情绪不佳,甚至身体不适,还有成年人(特别是女性)在生理期等时候的情绪波动,都是由生理变化引起的。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反应,才能不会对“叛逆期”过度紧张,不会过激的去应对。
2、人的社会身份变化带来的正常影响
13-19岁,正好覆盖了整个中学时期和大学初期,这也是人的社会身份发生变化的第一步。从中学开始,孩子要面对更大的升学压力,要开始考虑起自己未来的人生选择,并逐渐开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去,这些都促使孩子开始思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学习方式也从简单的记忆并听从发展为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相比13岁之前,或者说相比小学,进入青春期后孩子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度都是激增的,和他人、社会的互动方式也快速变化,这都将给促使孩子在思想上成熟,也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发展的压力和困惑中,情绪和思维必然有很大变化和波动,也就是相对应的“叛逆期”。
“叛逆期”并不“叛逆”,不要在心上给孩子贴标签通过了解“叛逆期”的起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一种发展的正常阶段。那为什么这样一个必然阶段会被称为是“叛逆”呢?为什么被起了这样一个贬义的不好称呼呢?这只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认知世界、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方式往往不符合成年人的期望。
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更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形式,而不是“听话”。
这个时期孩子会尝试不同的自我。觉醒自我带来的结果就是寻找自我,孩子会通过变化风格、通过尝试来找到自我。尝试中总会有父母不喜欢的,这种变化的不确定性也会让父母焦虑。
这个时期孩子会更加的敏感。身心的巨大变化会让人变得敏感,可能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引爆孩子情绪的某个火药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会经常发生,也就容易形成误解和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不给孩子贴标签。在这个时期,孩子就像刚出生时一样,他们在以重新的视角和方式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那么就像学走路一样,需要不断的尝试、犯错、改正、在尝试,直至成功。而这个过程却通常让父母和老师们很抓狂。成年人可以理解幼儿需要慢慢学会走路,却无法理解少年需要慢慢学会成年。这种认知和事实的偏差让很多父母和老师觉得孩子“变坏了”,“叛逆了”。
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给孩子尝试和犯错的权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这个阶段的孩子相处呢?其实,当我们知道并认可了前两点的内容,也就获得了在这个极端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包容、鼓励和保护。
孩子小时候总是会到处乱抓,还会乱写乱画,这些都是他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在青春期,我们需要重新拾回这种包容。孩子不论是更好自己的着装风格、说话方式还是行为习惯,都是他们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学习和成长也一定会面对错误和失败。对于因失败和挫折而带来的难过、愤怒,孩子还需要发泄。这时候我们也要给与包容,给与他们调试和冷静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在孩子迷茫无助的时候,我们还要给与鼓励。
不过,我们也不能只做推手。就像小时候我们会在学走路时护着孩子,购买学步车一样。在这个阶段我们也要承担起保护者的行为。这种保护不是直接禁止孩子做什么,正如小时候我们也不是禁止孩子走路,而是提供帮扶。比如,让孩子了解社会行为规范,了解法律法规,让孩子能自我保护,并且不损坏他人权益。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