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20 12:36:3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如果把孩子看成一个电池,睡觉就是充电的过程,吃饭玩耍就是耗电的过程,如果电量没有耗完,他自然不会乖乖的让你充电。
很多大人都特别不明白的一点是:明明困了,为啥不能安安稳稳的睡呢?为啥非要又哭又闹?我又不是不让你睡,这整得是哪一出戏啊?
其实,宝宝也很无奈啊,责怪他们没有用的,如果我们了解这其中的原因,就会心疼宝宝了。
睡前哭闹、兴奋不已、情绪激动,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闹觉”,在小月龄宝宝身上会比较常见,大宝宝也会“闹觉”,只不过方式有些变化:大喊大叫着跑来跑去,特别兴奋,跳啊闹啊。
孩子明明困了,为啥不睡,还要闹觉?1、和宝宝大脑发育不够完善有关
举个例子,如果是大人在吃完晚饭以后跑去做撸铁、打球之类激烈的运动,然后回到家以后,充个热水澡,感觉到累了,就会主动的放下手机,闭上眼睛睡觉,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决断。
但是,宝宝们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理智脑和情绪脑都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系统也没有发育好,如果到了发困的时候,是做不到像成人那样平静下来,告诉自己不能再high了,该睡了,相反,大脑会保留之前玩耍的状态,继续兴奋,于是就会出现跑来跑去,越来越有精神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种睡前撒欢闹觉的状态是宝宝们不能自主控制的。
2、和宝宝的睡眠能力发展有关系
宝宝的睡眠能力是需要培养起来,睡眠能力是指宝宝到了睡觉的时候,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进入睡眠状态的能力,能够安抚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身体,但是大部分小宝宝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来帮忙入睡。
3、对婴幼儿睡眠的认知错误
当宝宝出现这种闹觉的时候,大都是因为大人把宝宝拖到过困的状况,这和我们对婴幼儿睡眠的深深的误区有关,比如下面这些理念:
白天别让宝宝睡太多,玩累,晚上才会睡得好
再玩玩,等到宝宝打哈欠了再哄睡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宝宝过困,越困越睡不着,使劲得闹啊,大人也非常崩溃。
婴幼儿的睡眠知识中有一句话叫做“睡眠引发睡眠”,意思就是只有宝宝白天睡好了,晚上才会睡得好。
宝宝过困开始闹觉的时候该怎么办宝宝闹觉的时候情绪是非常激动的,一般都是很难安抚的,大人会采用抱着摇着拍着的方式,但是都是很费力的,需要哄好久才能入睡。
对于这种哭闹,3个月内的宝宝可以采用著名的5S安抚法中的嘘声法,通过5S操作触发宝宝的镇静发射,模拟子宫环境,从而快速安静下来,然后睡着,具体操作是:
我们可以在横抱着宝宝时候,用嘴发出“嘘嘘”的声音,节奏是“嘘~嘘”一声接一声,不需要一口气嘘下去(一般妈妈也没那么大的肺活量),嘘嘘声模拟的是白噪音,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几个细节:
宝宝哭声有多大,我们的嘘声就要有多大,甚至大于宝宝的哭声,直到宝宝被嘘声吸引住,停止哭声。
当宝宝情绪渐渐放缓,我们的嘘声音量就渐渐放缓。当宝宝很安静了,嘘声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睡眠音乐(比如摇篮曲)。如果宝宝情绪反复,我们的嘘声再次跟上即可。我们的嘴要在宝宝耳朵5-10厘米左右发出嘘声,不要对着宝宝耳朵眼吹。宝宝睡着以后,关掉音乐。一般情况下,这种嘘嘘白噪音的方法,能够很快让宝宝安静下来,并且快速入睡。
如何避免宝宝闹觉1、抓住宝宝的睡眠信号
妈妈们一定不希望碰到宝宝闹觉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在正确的时机哄宝宝入睡,抓住宝宝的睡眠信号。
当宝宝安静下来,发呆,没有互动的时候就是要睡了
打哈欠、揉眼睛已经是过困的信号哭闹、打挺就是警报最高级了所以,妈妈们需要仔细观察宝宝,过观察几次,就能轻松get到宝宝的入睡点。
2、给宝宝建立规律的作息
当我们帮助宝宝建立了规律的作息的时候,就能很容易抓到宝宝的睡眠信号,对于宝宝自己来说,也能预知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该睡的时候就要睡了,该玩的时候就好好玩。
我们小区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冬冬,因为父母工作比较心,从小是老人家带回老家带大,直到三岁要上幼儿园啦才回到父母身边,平时也是爷爷奶奶接送,由于老人从小迁就孩子,他在不顺心时就以哭闹、睡地上、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怎么讲道理都不听,溺爱的爷爷奶奶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有时奶奶会说“冬冬好,快吃饭,都是爷爷坏,别哭啦,快起来,打坏爷爷!”(笑),有时爷爷又会过来劝“冬冬是好孩子,不哭了,都是臭奶奶不好,起来骂臭奶奶”(笑)。这样一来,孩子果然被哄的不哭了,打了“坏爷爷”“臭奶奶”,大人们还偷偷笑呢!
殊不知,中国有名老话,“三岁打娘,娘笑,三十岁打娘,娘上吊”,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面对孩子的哭闹,建议家长这样做。
召开家庭会议,家人统一认识建议家里的成年人召开一次家庭会议,统一科学育儿的理论,在实践中,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其他人都应流露出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即使某个人的教育方法当时不对头,也在私底下沟通好,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指出。这样才是真爱孩子,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保持平静和若无其事的样子,给孩子台阶下“君君,我们今天要买麦片,你要不要来选?”3岁的君君听见妈妈的话,高兴地在自己能够到的货架上选了一盒麦片放进购物车,妈妈欣然接受。然后又跑到对面糖果架上,拿了印有小猪佩奇的棒棒糖给妈妈,“君君,我们今天不买糖,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可是今天我想要这个”孩子要哭出来了,妈妈平静地笑了笑“下周我们来购物时,你可以拿这个糖,来吧,家里你最爱吃的苹果吃完了,帮忙挑几个吧”,君君把糖果放了回去,去帮妈妈挑水果。当君君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时,妈妈用平静和善的态度说“不”,并且提议一个未来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她还提出了另一个君君现在可以帮忙的事,给孩子台阶下,赢得了孩子的合作,孩子也学会了有目的、合理的购物。
谈点孩子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有一次,元宝妈妈去接元宝,在幼儿园和孩子一同走进公共卫生间,妈妈看元宝上厕所了,也去上厕所,可是元宝不愿意了,哭着说“那是老师上的,妈妈不能上”,孩子一直在哭,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为啥上厕所会让元宝这么抗拒呢”。妈妈上完厕所出来先安慰元宝,引开话题,指着墙上的相片栏逗他说,“元宝,这个相片上有你吗”,小家伙立马停止哭闹,指给妈妈看,“这个是元宝,这个是洲洲,这个是陈老师....”。后来,妈妈在他情绪转好时,跟元宝解释,妈妈不知道幼儿园的规定,是不是只允许老师用卫生间,妈妈下次会注意。元宝似乎听明白了妈妈的话,又高兴地去玩了。
通过这种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正确处理,孩子就能变得懂事、明理、自制和关心他人了。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三岁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发阶段,孩子自以为自己能力很强,什么都想自己来做,却又没有这个能力做,所以往往家长总会阻止。再加上执拗期、秩序敏感期等交叉在一起,外表看上去孩子特别叛逆,还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进别人劝。
我儿子也处在这个阶段,我老公还总是问孩子这是怎么了?我直接说处在猫嫌狗厌的阶段,等过个两年就好了,老公一听长期斗争,整个人都踏下来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首先得有心理准备,孩子就是爱闹腾的,这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不闹腾反倒不好;其次对孩子主要还是得顺毛摸,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只要孩子有正当理由,都应该给予支持;第三,假如是不能允许的事情,请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可不能本来反对孩子一哭就答应了,但是孩子的不良情绪可以接受。
先解决言传身教的问题,也就是是俗话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监护人或长辈是否有类似的言行举止?有的话需要改正。这是源头,如果源头是毒水,他怎么治你没有用啊!
发脾气的时候多抱抱,多陪伴,沟通,探寻原因,规则按规则执行(规则一定要尽量的合理,具备很强的可执行性),偶尔可以进行一定的通融,特殊情况可通融。其他情况全部按规则来。态度可以好,语气可以轻。
方法千千万跟你举一个场景的例子,你举一反三一下吧。
如果他在商场闹起来了,把他带到安静的空地上,公园里等,跟他交流询问具体的原因,能够好好的交流并解决问题一切OK,如果他并不愿意好好的跟你交流和解决问题,你就告诉他,只有你好好的跟我沟通,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才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如果你只想哭闹的话,我在这里陪着你,你想哭多久都可以,等你哭好了,想说了,或者问题解决了,你认为可以走了,我们再去商场,或者是回家。
然后就静静的陪着她,就可以了。
没有原则和规则,或者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孩子就会认为只要他闹闹得足够的严重,家长就会妥协。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闹大闹的原因。
家长在制定规则的过程当中,第一要严谨,第二,要接地气,不要太死板,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因素。
孩子说不得,这可不是题主所讲自尊心太强那么简单,而是孩子太过于自我而导致的不接受别人的话。过于自我的孩子会凡事都认为自己做的没错,别人哪怕稍有不同意见,就会下意识认为在批评他(她),马上就开始伤心、流泪、生闷气。
一般来说,有类似情形的孩子大都集中于6、7、8、9岁这几年。这恰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心理发展的层面来说,这是好事。但是如果家长不能合理应对,反而容易过于迁就孩子,不敢大胆批评或惩罚,结果更助长孩子过于自我的认知和分辨上的偏差。那么怎样去应对和解决呢,下面我给家长几点建议。
第一,针对具体的事要较较真。有时孩子难免会犯错,可是孩子又不愿意接受批评,你把话稍微说重一点,孩子就会委屈、流泪、生闷气。其实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评这一结果,你越是不较真,孩子反而得了理。因此,家长必须要放下谨慎,大胆针对孩子做错的事去较真。较真也要讲究方法,你不能严厉地批评,那是不起作用的,孩子会用以往的方法试图让你迁就他(她)。最简单的方式:1、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顾整件事的过程,要么你说,要么孩子说,如果你说不对,孩子可能会马上插嘴纠正,这正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回忆和描述事件上来;2、把一件事从前到后分段进行分析,让孩子判断对与错,这实际上认知和分辨力的培养,从孩子的话中家长能掌握孩子到底知道对与错否;3、安慰和鼓励孩子,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与鼓励,只要你做说,爸爸妈妈以前没教过你这样做,你做错了是不会怪你的,你用不着难过。现在爸爸妈妈教你正确的做法,你学会了就不会再犯错了,我们相信你是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第二,家长要重视家庭规则的建设。孩子以往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其实是拿自己尚且不成熟的想法和观点来看待一件事。为了避免孩子不知错,不认错,不改错,必须要针对具体的事给孩子立规矩,建立做事的标准或依据,孩子才能知道怎样做是好孩子,才是爸爸妈妈所允许的,不被批评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忽略家庭规则的重要作用,更不要说构建家庭规则了。你自己如果都没有规则意识,自然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了,而这种随意性恰是无法让孩子信服的关键。结果就导致不管你怎么说,孩子都会一律认为你对他(她)不满,反而会闹情绪了。
第三,家长要有明确的态度,有主见有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家长不应该忽略的重点,如果你看到孩子一说就委屈、掉泪和生闷气,就不敢表明你的态度,你这不是在纵容孩子过于自我了吗?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种过于自我的意识会让孩子更加逆反,只要家长一张嘴,孩子就会烦躁,甚至告诉你不说了。那时你恐怕连正常交流的渠道都阻断了,又何谈教育呢。针对与对错的问题,还要结合上述所讲的家庭规则,重点把奖惩措施平时约定好。对了就要表扬与肯定,错了就要接受批评,明知故犯要受到严肃的惩罚。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建立起威信,让孩子面对家庭规则时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上三点,请家长反思深入思考,看看你平时都哪做错了,或者做的不合理,结果导致孩子过于自我。韩老师相信你可以做一个明辨是非,有原则的家长,因为你想让孩子成为大家都欣赏和喜爱的好孩子。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