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3-23 13:23:0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我也是非常讨厌我儿子,自己拿命换来的孩子从爱不释手到讨厌至极!我真是把自己所有都给予了他,可是每天都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学习不好,习惯超级差……我每天都是亲力亲为的跟着,从早上应该是前世的仇人吧!真是冥顽不理你,从起床到每天深更半夜都是在折磨人!巴不得他赶紧长大滚出我家,永远不要再见面
教育孩子也得动动脑筋,想想办法,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老人都说孩子“六七岁讨人嫌”,小男孩更是淘,正是最淘气的时候,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家长要积极正确的引导。
首先你得从小让他有一种畏惧感,如果谁都不怕,你就管不了,如果让他无所畏惧,到大了再管就管不了。我的女儿小时候也是不听话,一次吃饭时,我说你如果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老师,她说妈妈如果你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校长,你要让她知道你不可以无法无天,犯错误有人会收拾你,你要为你所作所为负责,在孩子高兴的时候给他立个家规,犯错误怎么惩罚,到时候就得对现,几次就老实了。
有句话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对小孩子过多的讲道理也没用,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去培养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小时候我邻居的一个小男孩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把他们家里的一个老式的大挂钟给拆了,想装也装不上了,他爷爷发现后对他一顿爆揍,你说这孩子是调皮捣蛋吗?实际上是缺少家长的陪伴,这就是家长教育不当,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
再就是对孩子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给他找出努力方向。大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何况是个六岁的孩子呢?家长都是恨铁不成钢,大都是说孩子的缺点,这是非常错误的。应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多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交朋友,去帮助去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使其沿着健康的规道快乐的成长。希望我能帮到你。
不孝敬父母的人基本都有以下共性或者叫特点:
1.不知感恩为何物,极度自私的巨婴只顾自己享受,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自我快活是分分钟的事,而孝敬父母则是偶尔才会想来的事。这类人积习成性,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从小娇生惯养,被宠爱惯了,父母勤劳,一切都不用他做。最后养成巨婴。在他们的脑海中,基本上没有孝敬父母这个概念。见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能跑能颠的人,要八十几岁的老母亲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很是无语。
2.借口多多,指责多多,奢望多多总是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不孝敬开脱。父母偏向谁啦,一碗水没端平啦,不给自己带孩子等等。总之自己不孝敬不奉养父母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另有原因的。如果说第一类人是不懂得孝敬父母,那么这类人就是诚心不孝敬父母。是更加自私的一类人。悟空问答经常讨论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我要不要继续孝敬。因为不满意婆家的做法,想让儿子不认奶奶,等等就是说的这类人。
3.认为花了钱就是孝敬的人孝敬父母是需要尽心尽力,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陪伴,而不是一次性给了钱就不闻不问半年。有些人认为给父母钱,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从此父母就有人照顾能安度晚年了。这样的人一般都比较忙,也都比较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靠钱得到全部的老年体验。韩阿姨的独生女儿移民国外,老两口不喜欢陌生环境,留在国内。女儿几年回来一趟,偶尔给些钱,我看着老两口挺孤独的,尤其是年节。
家家都有一本经,而孝敬父母这一章最难念。
人人都会有老,老了怎么办,都说去养老院,你准备好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之间似乎永远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父母与子女的话题在网络上,如头条、悟空等等,也是常见的话题。
作为父母,为什么老是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恨铁不成钢。这是很多父母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出发点的确是为孩子好。这类父母大多完美主义,力求将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因为对子女的期望值和要求都很高,甚至有点不符合子女本身的实际情况,但子女能力有限,没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水平或要求,于是就不停的挑毛病,觉得这样是“激将法”,能激励孩子快速成长。须知,孩子的成长本身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快不得,也耽误不得,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也有一种情况属于夫妻本身关系出了问题,孩子为了转移注意力,估计表现得很差,让父母把注意力全转到自己身上,这种情况下,也会看到父母挑自己孩子毛病,但父母这时候可能不会想到去审视自己的婚姻关系。
2.“笨鸟先飞”当代版。由于小时候自己有什么愿望实现不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最讨厌的“笨鸟”,自己飞不起来,却下个蛋在窝里,要下一代替自己使劲飞。还有一种“笨鸟”也很讨厌,自己飞起来,也不让别人好好飞,各种阻扰(挑毛病,讽刺),然后强行安排自己的路线,对着下一代说,“你飞啊,你飞啊”。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补偿心理,但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孩子不是你实现梦想的工具,他是他自己。
3.攀比心理。攀比是这个社会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弊端。由于爱攀比,于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怎么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怎么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身毛病。攀比的根源在于人无底线的欲望和本身的极度自卑。因为自卑,所以总想着要盖过别人一头,不论是结婚,还是生孩子,或是养孩子,什么都比。担心比不过丢面子,于是不停的挑刺,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其实是为自己好。
4.人格障碍。这种父母真的有,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身边有个朋友他的父亲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一天到晚没事挑你毛病,控制欲还极强,只要你有点不听从他的安排,就闹得人尽皆知。这样的父母可能养出同款子女,也可能造成子女患抑郁症。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汉普夏的朴次茅斯,他的父亲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是父亲的过度挥霍和愚蠢行为常常使家庭陷于拮据的惨境。1824年狄更斯的家境已经坏到极点,身为长子的他已经辍学,要被送去工厂做工,而他的父亲则因欠债入狱。因为这种家庭生活的窘迫,他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厂作童工。15岁以后,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甚至还想从事戏剧表演的工作。
传记作家费赫斯特指出,狄更斯曾乐此不疲地从事待选行业,追问自己该走哪条路不该走哪条路。他在20岁作为演员在试镜前曾写道:“看,我可能马上就要过上另一种生活了”。又比如,他心有余悸地回忆12岁时,“我极有可能成为小流氓或者小游民。”他确信无疑,尤其在他父亲负债入狱,举家依惯例连坐时,这种可能性极即将成为现实。对狄更斯而言,职业的选择其实就是生活的选择,金钱的选择。他不想过贫困和粗鄙的生活,发现可以通过写作摆脱生活的困境,就会极力通过连载小说改变生活的现状。他的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等,可以说都是为生活所逼迫作出的反应。
也正是如此,克莱尔·托玛琳的《查尔斯·狄更斯:一生》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狄更斯与金钱的关系。随着小说的成功,他再也不是那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只是大约在1840年时举债,在外国生活了一段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赚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依靠他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大家庭、众多的朋友和慈善机构都需要他经济上的资助。在他去世前,他的财富已经积累到了顶点。1860年代,他发行的读物让他赚得盘满钵满,他的第二次美国之旅(1867年)就净赚2万英傍。根据托玛琳的估算,19世纪中叶的英傍换算成等值的现代货币要乘以因数70,所以2万英傍就是现在的140万英傍。1864年,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提前获得6千英傍的稿费,相当于今天的42万英傍。
托玛琳通过此举向我们揭开了伟大作家的神秘面纱,他也是个普通人,他活泼、充满魅力、气质非凡、心地无私,同时他还拥有超凡的能量——例如,在1838年,他就同时写《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两部小说。但是,他也是人格分裂的个体——他受着折磨、他傲慢、怀恨在心、没有慰籍,而且还犯下了错误,尤其婚姻和爱情上,遭人诟病。有评论者甚至说他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性虚伪者与痛苦天才的典型”。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