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与核心疑问
2017年,日本明治奶粉因产品中检出异物(疑似金属碎屑)引发大规模召回,中国消费者通过代购、跨境电商等渠道购买的原装产品是否受到影响?事件后消费者信任度是否恢复?
事件时间线与影响范围
时间 | 事件进展 | 影响区域 |
---|---|---|
2017年10月 | 日本厚生劳动省通报明治STEP奶粉检出金属异物,要求暂停销售及召回 | 日本本土、中国、东南亚 |
2017年11月 | 明治宣布扩大召回范围至其他系列奶粉 | 全球市场 |
2018年1月 |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紧急通知,暂停进口日本原产明治奶粉 | 中国市场 |
中国市场具体应对措施
-
进口暂停与库存排查
- 中国海关总署要求所有进口渠道(包括跨境电商)下架问题批次产品,并对在售库存进行检测。
- 电商平台如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同步下架相关商品。
-
消费者赔偿与沟通
- 明治中国分公司设立专项客服通道,承诺无条件退款或换货。
- 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致歉声明,强调生产流程改进措施。
-
长期影响与信任修复
- 事件导致短期内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奶粉的购买意愿下降约30%(据2018年行业调研)。
- 2019年后,明治通过加强第三方质检报告公示、推出“可追溯生产批次”功能逐步恢复市场。
消费者需注意的后续信息
- 购买渠道验证:优先选择官方授权经销商或正规跨境电商,避免代购风险。
- 批次查询方式:通过明治官网输入罐底编码,确认是否为召回范围外产品。
- 法律保障: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要求销售方提供进口检疫证明。
事件反思
异物污染事件暴露了跨境食品供应链的监管漏洞,但也推动了中国对进口奶粉的“源头追溯”制度完善。目前,明治奶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回升至事件前水平,但消费者仍更倾向于选择通过官方渠道购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