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粉选购时,消费者常面临真假难辨的评价信息。以下从用户行为、平台机制、法律依据三方面提供识别方法:
一、评价内容特征分析
虚假评价特征 | 真实评价特征 |
---|---|
使用统一模板化语言(如“宝宝超爱喝”) | 包含喂养细节(如冲泡水温、便便情况) |
时间集中发布(如同一时段批量出现) | 时间分散,跨度较长 |
仅提及单一优点,回避具体问题 | 客观描述优缺点(如“冲泡稍有颗粒感”) |
二、平台工具辅助验证
- 查看用户历史记录:
- 短期内高频发布同类商品评价,可能为“刷评号”。
- 用户主页无其他商品互动记录,账号等级低。
- 对比多平台数据:
- 同一评价内容在不同平台重复出现,警惕搬运行为。
三、法律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禁止通过虚假交易编造用户评价。
- 《电子商务法》第17条:电商平台需审核商品信息真实性。
- 消费者举报渠道:通过12315平台或平台内举报入口反馈可疑评价。
四、理性判断技巧
- 关注评价中提及的购买渠道(如医院赠品、促销活动),警惕“先赠后卖”诱导。
- 对比同类产品成分表,若评价声称“唯一适合敏感体质”,需核实医学依据。
提示: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针对母婴类商品开展“刷单炒信”专项整治,消费者可参考官方通报案例提升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