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概念营销
央视网曝光合生元奶粉通过“益生菌”“水解蛋白”等概念夸大产品功效,利用“临床实验数据”“专家背书”误导消费者。部分广告语模糊科学边界,将普通配方包装成“特殊医学用途”,涉嫌违反《广告法》中关于医疗用语的禁令。
乱象类型 | 具体表现 | 法律风险点 |
---|---|---|
虚假宣传 | 使用“增强免疫力”“预防过敏”等未经验证的表述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 |
概念营销 | 将普通配方与“母乳黄金标准”等专业术语挂钩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 |
二、渠道压货与价格垄断
合生元被指通过“买赠返点”“区域独家代理”等方式强制经销商压货,导致终端价格虚高。央视网指出,其2015年因价格垄断被国家发改委处罚,但类似操作仍在灰色地带延续。
行业链条矛盾:
- 厂商:通过“促销返利”变相控制终端定价
- 经销商:被迫承担库存风险,转嫁成本至消费者
- 消费者:面临“买一赠三”背后的隐性涨价
三、行业监管与标准漏洞
事件暴露婴幼儿奶粉行业准入门槛与实际监管的脱节:
- 标准滞后:现行国标未涵盖部分新型添加剂(如特定益生菌株)
- 检测盲区:跨境代购渠道产品存在“双重标准”,部分成分在境内未获批
- 处罚力度:企业违法成本低于收益,2020年某品牌虚假宣传罚款仅占其季度营收0.3%
四、消费者知情权受损
央视网调查发现,合生元部分产品中文标签与海外版成分存在差异,且未明确标注“分段配方差异”。消费者在跨境电商购买时,常因语言障碍错过关键信息。
知情权侵害场景:
- 海外版标签注明“建议搭配益生菌服用”,中文版删除该提示
- 蛋白质含量标注方式差异导致营养对比困难
五、行业共性问题延伸
该事件反映的乱象具有行业普遍性:
- 营销依赖症:超60%奶粉企业将营收的25%以上投入广告
- 渠道失控:区域代理制导致价格体系混乱,滋生“窜货”“乱价”
- 研发虚标:某品牌宣称的“诺贝尔奖团队研发”实为短期顾问合作
行业反思方向:
- 建立配方成分透明化公示制度
- 强化跨境电商产品溯源管理
- 推动反垄断执法向细分领域延伸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整理,不涉及未核实的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