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假冒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市场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查获的假冒奶粉案件中,有78%涉及以下高风险渠道:
渠道类型 | 风险特征 | 典型案例(非真实数据) |
---|---|---|
微商/朋友圈代购 | 无实体店铺监管,真假混卖 | 某宝妈群以"海外直邮"名义销售过期奶粉 |
非正规母婴店 | 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 城中村店铺销售无中文标识的进口奶粉 |
二手交易平台 | 低价转卖未拆封奶粉 | 某平台出现"全新未开封"奶粉价格低于市场价30% |
海外直邮代购 | 逃避海关监管 | 通过个人行邮渠道走私奶粉入境 |
小型超市 | 混淆进口与国产奶粉标识 | 使用仿冒包装的"进口版"奶粉 |
消费者需特别注意:
- 价格异常:低于市场价20%以上的奶粉需警惕
- 资质验证:要求商家出示《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奶粉检测报告
- 包装特征:正品奶粉罐底喷码通常包含生产日期、批次等信息
- 官方溯源:通过品牌官网扫码验证产品真伪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24条,销售假冒婴幼儿配方乳粉可处货值金额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建议优先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母婴连锁店、大型商超及品牌官方旗舰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