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0 07:01:3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一切事物的成功与失败都离不开三个因素,那便是天时、地利、人和。东汉王朝一样也被这三个因素影响着从建立走向了衰亡。因此,从东汉兴亡历史得到如下启示:
1、东汉建立的天时
刘秀推翻王莽新朝的时代是一个盗贼起义多发、地方诸侯割据、推崇恢复汉室的时代。刘秀作为当时的地方豪强同时具有汉室血统背景,顺应时代加入到了反抗新朝的势力当中,最终登上了一统天下的王座。
相比由刘秀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由于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东汉建立初年兵长群盗依然接连反叛,军队一到,盗贼便解散,军队离开,盗贼又聚拢在一起。
针对这种情况汉,光武帝派遣使者巡行郡国,听任群盗纠察揭发,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唯独包庇隐藏盗贼的人才判罪。另一方面光武帝对于官吏的督责十分严苛。从此,地方官吏竞争追捕盗贼,盗贼很快就全部解散了。
对比到当今社会企业当中,企业的管控也是同样,汉光武帝告诉企业管理者是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的。要保证人员信息传递间避免出现欺瞒的现象。
其次是通过制度和专员对人员和制度的落实进行督责监察。最后管理者应制定好完善的方案应对各种发生的情况。这样一步步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危险不再发生。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
1、公元9年,王莽篡汉。在绿林军和赤眉军的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2、公元25年,南阳豪族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
1、地方豪族实力强大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
(2)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3)政治上:①把持地方舆论。
②有些名门望族数代位居高官。
2、影响:
(1)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2)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马踏飞燕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
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
整体上看,马踏飞燕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东汉历史人物表·刘秀
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公元25-57年在位。
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
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
东汉历史人物表·袁绍
东汉历史人物表·张衡
东汉的固有的社会病根依然严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行为使整个社会关系更加紧张,矛盾激化,国家开始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东汉王朝无力镇压,号令地方豪强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上演了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历史,所以从东汉兴盛到衰亡得到的启示:1、以人为本、和谐兴盛2、暴政得不到人民拥护,必将灭亡。
只有以人民利益为重,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3、发展才有出路,发展是国家的第一要务。
东汉的兴衰主要讲了
东汉,从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共历14帝,享国195年。
光武中兴
新朝王莽改革最终酿成赤眉造反,天下再次大乱。
可能是天佑大汉,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再次一统天下。刘邦一当上皇帝,就开始铲除异姓王,而刘秀不同,他不杀功臣,在重建大汉后以高爵富贵赏赐功臣,但不给他们实权。鉴于西汉末年政权被权臣和外戚把持的历史教训,刘秀对功勋和外戚严加防范。
刘秀即位后,着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他统治的时期,被天下动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耕地数量快速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时年62岁,太子刘庄即位,史称汉明帝。
明章之治
汉明帝遵奉光武帝制定的制度,继续提倡儒学,严用吏法,总揽权柄,严防外戚和功勋干政,朝政清明。
窦固、耿秉北击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3年,汉明帝命窦固、耿秉等出击北匈奴,令班超出使西域。“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公元74年,窦固、耿秉等率领大军再次击败北匈奴,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恢复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48岁,汉章帝刘炟(dá)即位。
汉章帝即位初期,边关再起纷乱,北匈奴对西域发动反攻,汉匈之间展开了对西域的争夺之战,驻守西域的汉军全线溃败。汉章帝派兵增援,解救了边关危机。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汉章帝决定放弃对西域的统治。因为班超请求留守西域,汉章帝同意了,班超在西域团结当地人民,有效地遏制了北匈奴对汉的侵扰,也为日后汉与西域的密切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章二帝在位时期,继承光武遗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宽严有度,严加防范外戚勋臣;社会经济上多次诏令安抚流民,抚恤孤寡贫弱;还修治汴渠完成;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致使民风淳厚、社会稳定。在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章帝末年人口已达4300多万。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明章之治”。
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年仅33岁。汉和帝刘肇即位,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汉和帝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称制。
外戚专权与永元之隆
窦太后大权独揽,她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环、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地方官也多有窦氏亲信。窦家兄弟跋扈专权,为非作歹,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不满的人都被压迫。
在平定匈奴之乱后,窦宪更是自恃功高,伙同党羽郭氏、邓氏策划谋害汉和帝,被汉和帝察觉。汉和帝无法亲近大臣,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最终汉和帝与宦官郑众等人合谋,用计将窦氏、郭氏、邓氏一网打尽,郭氏、邓氏被诛,窦氏兄弟被迫自杀,受牵连的人被免官归乡。窦氏专权告终,宦官却开始掌权,从此宦官、外戚之争拉开序幕。
汉和帝14岁亲政,他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有“劳谦有终”之称。汉和帝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安置流民、招纳贤士等,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对外关系上降服匈奴,平定西域诸国,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人口和耕地数量都大增,史称“永元之隆”。
公元106年,汉和帝去世,年仅27岁,出生满百日不久的少子刘隆继位,史称汉殇帝,太后邓绥临朝听政。
邓太后把持朝政
汉殇帝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登基时刚满百天,在位仅221天便夭折。他被史家称为“八月皇帝”或“百日皇帝”。
汉殇帝去世后,邓太后与其弟邓骘(zhì)等密谋迎立汉章帝刘章之孙、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hù)。刘祜即位时刚满13岁,史称汉安帝。
汉安帝继位后,朝政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手中,邓太后重用宦官郑众、蔡伦和外戚邓骘等人,朝政逐渐被外戚和宦官掌握。
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
宦官与外戚坐大,皇权衰弱,朝政混乱。
汉安帝亲政后打击邓氏外戚,提拔宦官,宦官坐大。朝臣与宦官的矛盾日益尖锐,以杨震为首的朝臣上书汉安帝约束宦官,汉安帝置之不理,以至于杨震被宦官迫害致死。汉安帝宠幸阎皇后,而阎皇后无子又嫉妒心强,以至于后宫不和,太子难立。
总之,汉安帝在位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天灾人祸并重。
公元125年,汉安帝在南下游玩途中得急病去世。汉安帝死后,阎皇后为把持朝政,在阎氏外戚的支持下迎立了北乡侯刘懿,史称少帝。
刘懿是汉安帝的堂弟,本没有继承权,只因年龄小,被阎皇后选中。阎皇后临朝摄政。刘懿即位仅二百多天就因病去世。阎氏想要再从皇室中选一位幼子继位,而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联合迎立了汉安帝长子刘保继位,史称汉顺帝。
梁氏专权
汉顺帝继位后,阎氏外戚被诛杀,孙程等十九名宦官都被封侯,汉顺帝将大权交给了宦官。
宦官与外戚梁氏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腐败,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
公元144年,汉顺帝去世,年仅30岁。太子刘炳继位为帝,史称汉冲帝。汉冲帝尊汉顺帝皇后梁妠为皇太后,梁太后临朝摄政,外戚梁冀掌权。
汉冲帝在位期间,梁太后的哥哥梁冀任大将军,跋扈专权,民不聊生。
公元145年,汉冲帝去世,年仅2岁。梁太后与梁冀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史称汉质帝。梁太后借此仍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朝臣对梁冀的跋扈专权多有不满,接连上书。汉质帝也对梁冀不满,当着朝臣的面指责他是“跋扈将军”,引起梁冀不满。
公元146年,汉质帝被梁冀毒杀,年仅9岁。汉质帝无子,梁冀又持太后符节迎立年仅15岁的刘志,史称汉桓帝。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掌握大权。
宦官当政
公元150年,梁太后病重,临终下诏归政于刘志。为安抚梁氏,汉桓帝对梁冀不但不节制反而更加优待,而梁冀仍不知收敛。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讨伐梁氏,梁冀平时结怨众多,不久梁府就被拿下,梁冀与妻子一同自尽,梁氏宗亲数十人被处决,受牵连被罢免的官员达300多人。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五个宦官封侯,从此宦党掌握大权。
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严重,导致士大夫不满,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反被宦官诬告结党诽谤朝廷。结果李膺等200多“党人”被捕,造成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由此,正直的士大夫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的政治更加混乱不堪。
此时的东汉已经是内外交困、国库空虚。然而,汉桓帝无视现状,养上万宫女供其淫乐。以汉桓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奢侈腐败,甚至卖官鬻爵,败坏了吏治,贪官污吏搜刮百姓,更加重了百姓生活负担。
公元167年,汉桓帝去世,年仅36岁。汉桓帝无子,皇后窦妙临朝问政,迎立年仅12岁的刘宏,史称汉灵帝。
汉灵帝在位时期,宦官与外戚争权严重,最终宦官取胜,汉灵帝宠信宦官,甚至一次册封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宦官掌握大权,大汉江山岌岌可危,而汉灵帝则认为天下稳定,一心贪图享乐,很少过问政事。
公元169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诬告结党图谋不轨,由此酿成“第二次党锢之祸”,受这次政治灾难迫害致死的多达六、七百人。
出身低微的何贵人因生育皇长子刘辩,立为皇后,何皇后的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一时之间,何家满门荣耀。
公元184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随即失守。为避免“党人”与起义军联合,汉灵帝不得已而解除党锢,组织官兵平叛。从此,天下叛乱此起彼伏。朝廷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给地方,由此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年仅34岁。13岁的长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汉少帝年幼,何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
宦官与外戚争权,引董卓进京
汉少帝继位时期,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外戚与宦官争相夺权。
何进想要铲除宦官势力,遭到何太后反对,何进听取士大夫领袖袁绍的建议,让西北军董卓带兵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并协助他铲除宦官势力。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漏,宦官率先杀死何进。袁绍等人闻讯带兵入宫,对宦官进行屠杀,张让等宦官谎称大将军的部下谋反,趁机胁迫何太后、汉少帝、陈留王等人逃走。追兵到,张让等宦官投河自尽。
至此,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而奉何进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则坐收渔翁之利。董卓入京后,自封为司空,权倾朝野
由于董卓手握重兵,几乎与人敢反对他。
公元189年,董卓为了树立威望,逼迫何太后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公元190年,地方势力起兵反对董卓,董卓害怕他们以为弘农王复位为由加害自己,因而将年仅15岁的汉少帝和何太后杀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
因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讨伐董卓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各地的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谋杀了董卓,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此后,李傕、郭汜内斗,汉献刘协和群臣逃回洛阳。
公元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曹操虽然试图利用刘协来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汉初“与民休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1.巩固政治统治
(1)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发展社会经济
(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大一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疆拓土
(1)反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开辟“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4)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和西南的控制: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高中历史东汉知识
东汉的兴衰
(一)西汉灭亡
1.原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二)王莽统治
1.王莽新政: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政权覆亡:
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的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三)“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四)东汉的衰落
1.东汉后期统治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党锢之祸”:一些政治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大起义
(1)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很多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3)结果: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个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